南宋为何能坚持与蒙古大军鏖战数十年?
历史上两宋的结局都比较悲剧,北宋不用说,在宋徽宗和宋钦宗的妥协之下,直接导致了"靖康之耻"的发生,而南宋虽然最后的结局也很悲剧,并且整体实力只有北宋的一半,可却和比灭亡北宋的金国强大无数倍的元朝硬生生打了近半个世纪。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早在公元1273年,元朝大军攻破南宋坚守六年之久的襄阳城时,南宋就已经无力回天了,到这个时候,其实投降也是一种选择,但以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等为首的南宋大臣在临安陷落后,依旧拥立幼帝死战不降。
在南宋灭亡的崖山之战中,以宰相陆秀夫抱着幼帝赵昺跳海,随后数十万军民集体殉国的壮举更是感天动地,以至于流传有"崖山之后无中国"的说法。南宋和北宋都是同一个基因,可为何南宋要比北宋傲气的多?北宋近乎不战而降,南宋却誓死反抗到底?原因为何?
北宋灭亡时,赵宋皇族和在汴京的军民的惨剧一直历历在目,连宋徽宗和宋钦宗在内,皇族、妃嫔、宫女、大臣和工匠等被金国掠去北方,一路之上的境遇悲惨之极,特别是妇女,在金人的暴力之下,受尽侮辱,生不如死。同样,蒙古和南宋联合灭金后,金国皇族和贵族亡国后的悲剧结局也是南宋皇族和大臣们直接经历的事,和北宋灭亡时相比也差不多,有这两次前车之鉴的教训,南宋不敢投降,不如拼死抵抗,没准还能打出条活路,即使最后失败,元朝也不敢过分相逼,越软弱下场越惨
两宋时期,真正掌握话语权的不是皇帝,而是和天子共治天下的士大夫们,如果士大夫们抛弃赵宋投降元朝,根本就不用打仗,南宋直接就可以灭亡了。但元朝的统治根基是蒙古人,他们并不重视科举,不重视中原王朝的士大夫们。早在公元1238年,也就是金国灭亡后四年,为了巩固长江以北原金国区域的统治,当时的蒙古大汗窝阔台就准备尝试科举,但直到忽必烈去世时的1294年,56年过去了,南宋都灭亡了,元朝还没有搞过一次科举。
元朝在数十年间,对科举论证了多次,但一直没有正式推出,原因也很简单,蒙古人的受教育程度太低,人口数量也不占优势,要是以科举制选官,估计全国上下的官员也就没蒙古人啥事了。
因此,蒙古人犹犹豫豫几十年,都没敢推出科举制,并且在论证阶段,也着重于在科举考试中如何给予蒙古人特权,让他们能轻松通过科举考试,这样的科举即使还未正式推出,也让南宋的士大夫们看到了满满的恶意。不承认孔孟,不承认科举,这是士大夫们绝对不能忍受的,元朝的科举一直到公元1313年才正式举行,推出科举的元朝皇帝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后来被史书称为元仁宗,这个"仁"就是士大夫们因科举而送给他的。
元朝和后来的清朝一样,都是异族入主中原,可清朝就能迅速地坐稳*,原因就是重视文治和士大夫们的利益,清朝入关后,马上就继承了明朝的科举制度,也因此得到了大多数士绅和士大夫们的支持。元朝一直没能推出科举,所以,南宋的士大夫们宁愿陪着皇族和百姓们和元朝死战,也不愿意投降,元朝承认科举后,基本上士大夫就很少挑头捣乱了,明朝开国功臣中名气最大的刘伯温,早年也是元朝科举的进士,他年轻时,也是支持元朝的。
元朝的统治核心是蒙古人,统治核心区域是蒙古大草原,蒙古人也不会治理地方,对于除蒙古大草原外占领的地方,基本是采取掠夺式的统治,没有什么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蒙古人也不懂得什么是先投资后收益。对于原金国和南宋的区域,蒙古人采取的统治方法类似总督制,即各个省份派遣少量蒙古官员,带着蒙古大兵,他们的任务就是收税,每年规定一个税额,或许是银钱,或许是物资,反正按照税额收就是了,也不管收成的好坏和其它。
地方上的治理主要是依靠色目人和南人(长江以北地区的汉人),他们为蒙古入主中原立过功,不用科举也能做官,很多还是世袭的,他们的最优先事务就是帮助蒙古官员收税,不能少一丝一毫。
这些色目人和南人为主的地方官员同样需要进项,他们在元朝规定的税额上,也会加上一定的额度留给自己,蒙古人到处在打仗,蒙古贵族们还要享受,因此,定的税额都比较高,再加上地方官员增加的,老百姓就很难过日子。这种掠夺式的治理,在金国灭亡后的整个北方地区,以及南宋的部分沦陷区域都有体现,南宋的士大夫们和老百姓们知道这样的情况后,肯定不会轻易投降,即使南宋为了抵抗蒙古人,同样也在加税,但总的来说,还是要少于蒙古人的剥削。
综上所述,北宋轻松投降金国,而南宋却能坚持抵抗蒙古军队近半个世纪,除了华夷之争外,更多的原因是南宋的皇族、士大夫、老百姓等各个阶层对元朝的不认同,北宋灭亡于异族后皇族的悲惨待遇,元朝对地方的剥削和对汉人士大夫的轻视,让南宋的大多数人觉得还是死战的好。如果觉得本文描述的不准确,还想知道更多,可以试试头条搜索,你想得到的答案都能找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神舟问天 微信新增限时状态“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