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活百科

诸葛恪担任大将军期间,为何对外作战总是失败呢?

程序员文章站 2022-04-16 14:43:18
说到纸上谈兵,很多朋友首先会想到赵括。其实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更适合这个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在这位兄弟担任大将军期间,东吴对外作战惨败、损兵折将,对内朝纲混乱、怨声载道... [详细]...

  说到纸上谈兵,很多朋友首先会想到赵括。其实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更适合这个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在这位兄弟担任大将军期间,东吴对外作战惨败、损兵折将,对内朝纲混乱、怨声载道,沦为众矢之的,最终被举家诛杀。可以说,重用诸葛恪,也许是东吴大帝孙权一生中最大的失误。

  诸葛恪是东吴大将军诸葛瑾的大儿子、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侄子,典型的贵胄之后。他在小时候就被视为东吴的头号天才神童。《三国志·卷六十四》用了大篇幅来描写他年少时的聪慧。

  诸葛瑾脸长得比较长,所以经常被人拿来开玩笑。在一次宴会中,孙权突然兴起,让人牵来一头驴,然后在其脸上贴了个纸条,上面写着:“诸葛子瑜”。说实话,孙权作为堂堂一国之主,公然对下属人身攻击,确实不怎么地道。但看到父亲被羞辱,诸葛恪并没有恼怒、悲伤,而是拿来笔,在下面加了两个字:“之驴”。一时间满堂大笑,孙权也被逗乐了,随即把这头驴送给了诸葛恪;

  又有一回,孙权问诸葛恪:“你叔父诸葛亮和你父亲相比,哪个更强?”这明摆着找茬,毕竟诸葛丞相可是当时公认的一流人物;但诸葛恪吃着东吴的饭,不能砸东吴的锅。只见他斩钉截铁的说:“我父亲强些。”孙权问为啥,他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我的父亲知道该为什么人做事,叔父却不懂,当然是我父亲强。”这马屁拍得孙权非常舒坦,当场笑的合不拢嘴。

诸葛恪担任大将军期间,为何对外作战总是失败呢?

  诸如此类的案例还有很多,总之,他从小就反应敏捷、能言善辩,甚至能碾压一众官场*湖。因此,爱才的孙权也有意栽培这个后起之秀。

  为了磨练诸葛恪,孙权起先刻意安排他担任节度一职,主要工作是掌管粮草、处理公文,有点像如今的文秘。堂堂青年才俊,怎么可能甘心做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业务?于是诸葛恪主动请缨,要求去丹阳地区平定动乱、征调兵员。

  这可是个苦差。那时的丹阳,可是穷山恶水出刁民的代名词,当地的山越人生性好斗、不听管束,一有不如意就聚众*,向来让东吴朝廷头疼不已。而当听说儿子如此争强好胜,诸葛瑾不禁叹息:“恪儿不自量力,将使我们遭灭族之祸啊!”

  而孙权则满口答应,饶有兴趣地看看这个小青年到底有什么能耐。

  诸葛恪到达丹阳,并没有立即带兵围剿逃进山里的山越人,而是分派各支队伍守住关键据点、按兵不动。等到粮食收获时,他抢先派人把庄稼收割一空。山里的山越人坐吃山空,而通往居住点的道路又被掐断,又累又饿之下,陆续有人出山投降。

  而对于投降的山越人,诸葛恪敞开大门收留,严令军队不得伤害、拘留,甚至还处死了几个违背军令的东吴将士。于是,山越人逐渐大胆的全部走出山归顺,诸葛恪兵不血刃,既平定了困扰东吴多年的山越之患,还一举为东吴组织起十万潜在兵源。

  凭借这次堪称完美的表现,诸葛恪加封威北将军、都乡侯,逐渐成长为东吴军队中的青年俊杰。上大将军、丞相陆逊死后,诸葛恪接替了这位大佬的职责:“迁大将军,假节,驻武昌,代逊领荆州事”,其在孙权心目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当然,孙权如此重视诸葛恪,并不是简单的欣赏其才华,而是有更深层的打算。

  东吴虽偏居一隅,但朝廷里山头林立,大致分为三类:孙氏宗族,江东本地世家大族,外来士族。而之前的三任大员周瑜、鲁肃、陆逊都是第二类,孙权自然不愿意坐视这种局面长期持续下去,他尤其担心在自己百年之后,年轻的儿子会被世家大族架空。

  因此,孙权在执政后期经常针对劳苦功高的陆逊;而作为外来士族的代表,诸葛恪无疑是他用来制衡江东本地士族的有利支撑点。

  公元252年,孙权去世前,任命诸葛恪为大将军、太子太傅,连同孙弘、滕胤、吕据、孙峻,一同担任辅政大臣。

  但孙弘一向跟诸葛恪不和,孙权刚死,他就想假传圣旨除掉诸葛恪。但孙氏宗室、侍中孙峻站在诸葛恪一边,在他的帮助下,诸葛恪成功反杀孙弘,从此大权在握。

  初期的诸葛恪,对内对外都出手不凡。

  对内,他取消监听制度、裁除军政冗员、减免赋税、取消货运关税,各项政事都以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一时间,“众莫不悦”,每次诸葛恪外出,百姓都伸长脖子、踮起脚观望,就像如今的小姑娘们围观心目中的偶像。

  对外,诸葛恪也一扫东吴长期以来的颓势,在公元252年10月主动北进,以四万兵马击败七万魏军,杀死敌将桓嘉、韩综,斩首、淹死魏兵数万人,缴获车辆、牛马驴骡各数千,物资军器堆积如山。

  凭借这一仗,诸葛恪的威望达到顶点,他被加封阳都侯、荆州/扬州牧、都督内外诸军事的他,俨然有些叔父诸葛亮的风范。

  但初期的顺利,也让诸葛恪产生了轻敌思想,他甚至产生了趁热打铁、进一步稳固自己威望的想法。就在第二年春,他提出再次北伐,朝中多位大臣提出反对,他们的理由也很客观:将士劳困、民力疲弊,国力有限;而且东吴向来善于凭借水军优势进行防守,与曹魏主动展开野战并没有胜算。

  但自负的诸葛恪执意征调了20万大军北伐,“百姓骚动,始失人心”。

  果不其然,面对早有准备的魏军,吴军围攻新城好几个月没取得任何进展,天气炎热,将士们疲惫不堪,加上水土不服,大半将士身患腹泄,以致于双腿浮肿、死伤遍地。各营军官每天前来汇报这一情况,被诸葛恪认为是妖言惑众、蛊惑人心,要将他们杀头治罪,于是再也没人敢说实话。

  对于军事进展不顺,诸葛恪感到恼羞成怒,甚至把这份愤恨转移到部下身上。将军朱异只是就战事表达了一点不同的看法,就被暴怒的诸葛恪剥夺兵权;都尉蔡林多次献计被拒,愤而临阵投奔魏军。

  在得知吴军实情后,魏军大举压上,无力抵抗的诸葛恪只得撤退。那些病伤的吴军要么死在路边、坑沟,要么被魏军俘虏,全军上下呼天抢地、处境悲惨。

  面对自己造成的这一人间惨剧,诸葛恪却安然自若,无视催他回师的诏书,慢悠悠的退到浔阳后,甚至还准备在当地修建庄园。

  经过这次尴尬的惨败,无数东吴百姓家破人亡,朝野上下一改以往对诸葛恪的信任,逐渐变得心怀不满:“由此众庶失望,而怨黩兴矣”。

  但诸葛恪不仅不知反省,为了遮羞,他甚至试图凭借手中的权力强行压制异己、巩固自己地位。

  在威风凛凛的回到大将军府后,他召来写诏书催他回师的中书令孙嘿,劈头盖脸一顿痛骂;

  随后,他把有关部门任命的官员全部罢免,其后重新由自己挑选;

  动不动就发脾气责骂他人,要进见他的官员,无不胆战心惊、诚惶诚恐;

  明目张胆更换换宫中禁军,改成自己的亲信;

  他甚至准备调集军队,作势再次出击曹魏的青、徐两州。

  就这样,没费多少工夫,诸葛恪就得罪了几乎全部东吴官员,老百姓也对他恨之入骨。

  眼见形势如此,起初还支持诸葛恪的孙峻,一方面担心他过于嚣张跋扈、难以控制,另一方面担忧民怨沸腾、政权不安,于是果断与国君孙亮联手,设计诛杀了诸葛恪全家。

诸葛恪担任大将军期间,为何对外作战总是失败呢?

  诸葛恪父子三人的首级在建业示众期间,“观者数万,詈声成风”。曾经万众拥护的名门之后,如今沦为了被人唾弃的可怜虫。

  我们常说,政治人物要德才兼备,诸葛恪少年得志、聪明绝顶,凭借出众的才华获得孙权的青睐,被作为托孤大臣重点培养。这位外来精英的代表,一跃在世家林立的东吴成了一人之下的权臣,不可谓不成功。

  但他被初期的顺利冲昏了头脑,无视自己根基不稳的现实,对外穷兵黩武,对内不体恤将士、百姓,肆意得罪所在的官员集团,成功把自己推向了东吴朝野的对立面,最终使自己的家族遭到灭顶之灾。身在政坛,头脑固然重要,看形势、懂人心更加关键,诸葛恪继承了家族的聪明,却没有学到父亲、叔父的人生智慧,可悲可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