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HashMap的实现原理(JDK1.8)
1. hashmap概述:
hashmap是基于哈希表的map接口的非同步实现。此实现提供所有可选的映射操作,并允许使用null值和null键。此类不保证映射的顺序,特别是它不保证该顺序恒久不变。
2. hashmap的数据结构:
在java编程语言中,最基本的结构就是两种,一个是数组,另外一个是模拟指针(引用),所有的数据结构都可以用这两个基本结构来构造的,hashmap也不例外。hashmap实际上是一个“链表散列”的数据结构,即数组和链表的结合体。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hashmap底层就是一个数组结构,数组中的每一项又是一个链表。当新建一个hashmap的时候,就会初始化一个数组。
源码如下:
1 /** 2 * the table, resized as necessary. length must always be a power of two. 3 */ 4 transient node<k, v>[] table; 5 6 static class node<k,v> implements entry<k, v> { 7 final k key; 8 v value; 9 node<k, v> next; 10 final int hash; 11 …… 12 }
可以看出,node就是数组中的元素,每个node其实就是一个key-value对,它持有一个指向下一个元素的引用,这就构成了链表。
3. hashmap的存取实现:
1) 存储:
1、对key求hash值,然后再计算下标
2、如果没有碰撞,直接放入桶中(碰撞的意思是计算得到的hash值相同,需要放到同一个bucket中)
3、如果碰撞了,以链表的方式链接到后面
4、如果链表长度超过阀值( treeify threshold==8),就把链表转成红黑树
5、如果节点已经存在就替换旧值
6、如果桶满了(容量16*加载因子0.75),就需要 resize(扩容2倍后重排)
1 final v putval(final int n, final k k, final v value, final boolean b, final boolean b2) { 2 node<k, v>[] array; 3 int n2; 4 if ((array = this.table) == null || (n2 = array.length) == 0) { 5 n2 = (array = this.resize()).length; 6 } 7 final int n3; 8 node<k, v> node; 9 if ((node = array[n3 = (n2 - 1 & n)]) == null) { 10 array[n3] = this.newnode(n, k, value, null); 11 } 12 else { 13 node<k, v> node2 = null; 14 label_0222: { 15 final k key; 16 if (node.hash == n && ((key = node.key) == k || (k != null && k.equals(key)))) { 17 node2 = node; 18 } 19 else if (node instanceof treenode) { 20 node2 = ((treenode<k, v>)node).puttreeval(this, array, n, k, value); 21 } 22 else { 23 int n4; 24 for (n4 = 0; (node2 = node.next) != null; node = node2, ++n4) { 25 if (node2.hash == n) { 26 final k key2; 27 if ((key2 = node2.key) == k) { 28 break label_0222; 29 } 30 if (k != null && k.equals(key2)) { 31 break label_0222; 32 } 33 } 34 } 35 node.next = (node<k, v>)this.newnode(n, (k)k, (v)value, (node<k, v>)null); 36 if (n4 >= 7) { 37 this.treeifybin(array, n); 38 } 39 } 40 } 41 if (node2 != null) { 42 final v value2 = node2.value; 43 if (!b || value2 == null) { 44 node2.value = value; 45 } 46 this.afternodeaccess(node2); 47 return value2; 48 } 49 } 50 ++this.modcount; 51 if (++this.size > this.threshold) { 52 this.resize(); 53 } 54 this.afternodeinsertion(b2); 55 return null; 56 }
当系统决定存储hashmap中的key-value对时,完全没有考虑entry中的value,仅仅只是根据key来计算并决定每个entry的存储位置。我们完全可以把 map 集合中的 value 当成 key 的附属,当系统决定了 key 的存储位置之后,value 随之保存在那里即可。
我们可以看到在hashmap中要找到某个元素,需要根据key的hash值来求得对应数组中的位置。如何计算这个位置就是hash算法。前面说过hashmap的数据结构是数组和链表的结合,所以我们当然希望这个hashmap里面的元素位置尽量的分布均匀些,尽量使得每个位置上的元素数量只有一个,那么当我们用hash算法求得这个位置的时候,马上就可以知道对应位置的元素就是我们要的,而不用再去遍历链表。 所以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把hashcode对数组长度取模运算,这样一来,元素的分布相对来说是比较均匀的。但是,“模”运算的消耗还是比较大的,能不能找一种更快速,消耗更小的方式
1 static final int hash(final object o) { 2 int n; 3 if (o == null) { 4 n = 0; 5 } 6 else { 7 final int hashcode = o.hashcode(); 8 n = (hashcode ^ hashcode >>> 16); 9 } 10 return n; 11 }
简单来说就是:高16bt不变,低16bit和高16bit做了一个异或(得到的hashcode转化为32位的二进制,前16位和后16位低16bit和高16bit做了一个异或)
对于任意给定的对象,只要它的 hashcode() 返回值相同,那么程序调用 hash(int h) 方法所计算得到的 hash 码值总是相同的。
1 public int hashcode() { 2 int h = this.hash; 3 int len = this.value.length; 4 if (h == 0 && len > 0) { 5 char[] s = this.value; 6 for (int i = 0; i < len; ++i) { 7 h = 31 * h + s[i]; 8 } 9 //s[0]*31^(len-1) + s[1]*31^(len-2) + ... + s[len-1] 10 this.hash = h; 11 } 12 return h; 13 }
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把hash值对数组长度取模运算,这样一来,元素的分布相对来说是比较均匀的。但是,“模”运算的消耗还是比较大的,在hashmap中是这样做的:
n3 = (n2 - 1 & n)
这个方法非常巧妙,它通过 array.length - 1 & h 来得到该对象的保存位,而hashmap底层数组的长度总是 2 的 n 次方,这是hashmap在速度上的优化。在 hashmap 构造器中有如下代码:
1 static final int tablesizefor(final int n) { 2 final int n2 = n - 1; 3 final int n3 = n2 | n2 >>> 1; 4 final int n4 = n3 | n3 >>> 2; 5 final int n5 = n4 | n4 >>> 4; 6 final int n6 = n5 | n5 >>> 8; 7 final int n7 = n6 | n6 >>> 16; 8 return (n7 < 0) ? 1 : ((n7 >= 1073741824) ? 1073741824 : (n7 + 1)); 9 }
先把容量减一,然后将容量的二进制数为1的位,后1、2、4、8、16位分别置1。最终n7的二进制数即是n2的二进制数最高为1,其后补1的数。
这段代码保证初始化时hashmap的容量总是2的n次方,即底层数组的长度总是为2的n次方(1~2^30)。
当length总是 2 的n次方时,h& (length-1)运算等价于对length取模,也就是h%length,但是&比%具有更高的效率。
这看上去很简单,其实比较有玄机的,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数组长度分别为15和16,优化后的hash码分别为8和9,那么&运算后的结果如下:
h & (table.length-1) hash table.length-1
8 & (15-1): 0100 & 1110 = 0100
9 & (15-1): 0101 & 1110 = 0100
-----------------------------------------------------------------------------------------------------------------------
8 & (16-1): 0100 & 1111 = 0100
9 & (16-1): 0101 & 1111 = 0101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当它们和15-1(1110)“与”的时候,产生了相同的结果,也就是说它们会定位到数组中的同一个位置上去,这就产生了碰撞,8和9会被放到数组中的同一个位置上形成链表,那么查询的时候就需要遍历这个链表,得到8或者9,这样就降低了查询的效率。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当数组长度为15的时候,hash值会与15-1(1110)进行“与”,那么 最后一位永远是0,而0001,0011,0101,1001,1011,0111,1101这几个位置永远都不能存放元素了,空间浪费相当大,更糟的是这种情况中,数组可以使用的位置比数组长度小了很多,这意味着进一步增加了碰撞的几率,减慢了查询的效率!而当数组长度为16时,即为2的n次方时,2n-1得到的二进制数的每个位上的值都为1,这使得在低位上&时,得到的和原hash的低位相同,就使得只有相同的hash值的两个值才会被放到数组中的同一个位置上形成链表。
所以说,当数组长度为2的n次幂的时候,不同的key算得得index相同的几率较小,那么数据在数组上分布就比较均匀,也就是说碰撞的几率小,相对的,查询的时候就不用遍历某个位置上的链表,这样查询效率也就较高了。
根据上面 put 方法的源代码可以看出,当程序试图将一个key-value对放入hashmap中时,程序首先根据该 key 的 hashcode() 返回值决定该 node 的存储位置:如果两个 node 的 key 的 hashcode() 返回值相同,那它们的存储位置相同。如果这两个 node 的 key 通过 equals 比较返回 true,新添加 node 的 value 将覆盖集合中原有 node 的 value,但key不会覆盖。如果这两个 node 的 key 通过 equals 比较返回 false,新添加的 node 将与集合中原有 node 形成 node 链。
2) 读取:
1 final node<k, v> getnode(final int n, final object o) { 2 final node<k, v>[] table; 3 final int length; 4 final node<k, v> node; 5 if ((table = this.table) != null && (length = table.length) > 0 && (node = table[length - 1 & n]) != null) { 6 final k key; 7 if (node.hash == n && ((key = node.key) == o || (o != null && o.equals(key)))) { 8 return node; 9 } 10 node<k, v> node2; 11 if ((node2 = node.next) != null) { 12 if (node instanceof treenode) { 13 return ((treenode<k, v>)node).gettreenode(n, o); 14 } 15 k key2; 16 while (node2.hash != n || ((key2 = node2.key) != o && (o == null || !o.equals(key2)))) { 17 if ((node2 = node2.next) == null) { 18 return null; 19 } 20 } 21 return node2; 22 } 23 } 24 return null; 25 }
有了上面存储时的hash算法作为基础,理解起来这段代码就很容易了。从上面的源代码中可以看出:从hashmap中get元素时,首先计算key的hashcode,找到数组中对应位置的某一元素,然后通过key的equals方法在对应位置的链表中找到需要的元素。
3) 归纳起来简单地说,hashmap 在底层将 key-value 当成一个整体进行处理,这个整体就是一个 node 对象。hashmap底层采用一个 node [] 数组来保存所有的 key-value 对,当需要存储一个 node 对象时,会根据hash算法来决定其在数组中的存储位置,在根据equals方法决定其在该数组位置上的链表中的存储位置;当需要取出一个node 时,也会根据hash算法找到其在数组中的存储位置,再根据equals方法从该位置上的链表中取出该node。
4. hashmap的resize(rehash):
当hashmap中的元素越来越多的时候,hash冲突的几率也就越来越高,因为数组的长度是固定的。所以为了提高查询的效率,就要对hashmap的数组进行扩容,数组扩容这个操作也会出现在arraylist中,这是一个常用的操作,而在hashmap数组扩容之后,最消耗性能的点就出现了:原数组中的数据必须重新计算其在新数组中的位置,并放进去,这就是resize。
那么hashmap什么时候进行扩容呢?当hashmap中的元素个数超过数组大小*loadfactor时,就会进行数组扩容,loadfactor的默认值为0.75,这是一个折中的取值。也就是说,默认情况下,数组大小为16,那么当hashmap中元素个数超过16*0.75=12的时候,就把数组的大小扩展为 2*16=32,即扩大一倍,然后重新计算每个元素在数组中的位置,而这是一个非常消耗性能的操作,所以如果我们已经预知hashmap中元素的个数,那么预设元素的个数能够有效的提高hashmap的性能。比如说,我们有1000个元素new hashmap(1000), 但是理论上来讲new hashmap(1024)更合适,不过上面已经说过,即使是1000,hashmap也自动会将其设置为1024。 但是new hashmap(1024)还不是更合适的,因为0.75*1024 < 1000, 也就是说为了让0.75 * size > 1000, 我们必须这样new hashmap(2048)才最合适,既考虑了&的问题,也避免了resize的问题。
5. hashmap的性能参数:
hashmap 包含如下几个构造器:
hashmap():构建一个初始容量为 16,负载因子为 0.75 的 hashmap。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构建一个初始容量为 initialcapacity,负载因子为 0.75 的 hashmap。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以指定初始容量、指定的负载因子创建一个 hashmap。
hashmap的基础构造器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带有两个参数,它们是初始容量initialcapacity和加载因子loadfactor。
initialcapacity:hashmap的最大容量,即为底层数组的长度。
loadfactor:负载因子loadfactor定义为:散列表的实际元素数目(n)/ 散列表的容量(m)。
负载因子衡量的是一个散列表的空间的使用程度,负载因子越大表示散列表的装填程度越高,反之愈小。对于使用链表法的散列表来说,查找一个元素的平均时间是o(1+a),因此如果负载因子越大,对空间的利用更充分,然而后果是查找效率的降低;如果负载因子太小,那么散列表的数据将过于稀疏,对空间造成严重浪费。
hashmap的实现中,通过threshold字段来判断hashmap的最大容量:
1 this.threshold = tablesizefor(n);
结合tablesizefor函数代码可知,threshold就是在此loadfactor和capacity对应下允许的最大元素数目,超过这个数目就重新resize,以降低实际的负载因子。默认的的负载因子0.75是对空间和时间效率的一个平衡选择。当容量超出此最大容量时, resize后的hashmap容量是容量的两倍:
1 final float n = size / this.loadfactor + 1.0f; 2 final int n2 = (n < 1.07374182e9f) ? ((int)n) : 1073741824; 3 if (n2 > this.threshold) { 4 this.threshold = tablesizefor(n2); 5 }
6. fail-fast机制:
我们知道java.util.hashmap不是线程安全的,因此如果在使用迭代器的过程中有其他线程修改了map,那么将抛出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这就是所谓fail-fast策略。
这一策略在源码中的实现是通过modcount域,modcount顾名思义就是修改次数,对hashmap内容的修改都将增加这个值,那么在迭代器初始化过程中会将这个值赋给迭代器的expectedmodcount。
1 hashiterator() { 2 this.expectedmodcount = hashmap.this.modcount; 3 final node<k, v>[] table = hashmap.this.table; 4 final node<k, v> node = null; 5 this.next = node; 6 this.current = node; 7 this.index = 0; 8 if (table != null && hashmap.this.size > 0) { 9 while (this.index < table.length && (this.next = table[this.index++]) == null) {} 10 } 11 }
在迭代过程中,判断modcount跟expectedmodcount是否相等,如果不相等就表示已经有其他线程修改了map。
1 final node<k, v> nextnode() { 2 final node<k, v> next = this.next; 3 if (hashmap.this.modcount != this.expectedmodcount) { 4 throw new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5 } 6 ... 7 }
在hashmap的api中指出:
由所有hashmap类的“collection 视图方法”所返回的迭代器都是快速失败的:在迭代器创建之后,如果从结构上对映射进行修改,除非通过迭代器本身的 remove 方法,其他任何时间任何方式的修改,迭代器都将抛出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因此,面对并发的修改,迭代器很快就会完全失败,而不冒在将来不确定的时间发生任意不确定行为的风险。
注意,迭代器的快速失败行为不能得到保证,一般来说,存在非同步的并发修改时,不可能作出任何坚决的保证。快速失败迭代器尽最大努力抛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因此,编写依赖于此异常的程序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做法是:迭代器的快速失败行为应该仅用于检测程序错误。
1.转载注明:
2.本文为个人笔记、心得,可能引用其它文章,所以博客只在私自范围内供大家学习参考。
参考博文:
上一篇: Class文件和JVM的恩怨情仇
下一篇: 什么是百度指数,手把手教你玩转百度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