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到底是谁写的?这本书原本的作用是什么?
一本书构建一个场景,以供书中的人物活动,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有些作者,诸如曹雪芹,能通过极其细致的描绘,刻画出一个引人入胜的贾府;诸如南派三叔,能通过巧妙的安排,搭建起数个精巧如迷宫的古墓;诸如乔治·r·r·马丁,能通过恰当的串联,创造出一个虚幻的世界。但却难有一本书能精确到一草一木,亲自雕刻无数角色,重新构建一个体系,最终打造一个似有似无而又影响后代数千年的世界。
这个如"创世者"一般的人,我们不清楚他到底是谁,也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但"他"留下的这个世界,却在几千年以来都不断被人们探寻和称道。这个世界便是——《山海经》。
《山海经》,看名字像是写"山"和"海"的"经"。确实,《山海经》中《南山经》、《海内西经》这样的章节划分看起来就是这么一回事。但《南山经》章尾言,"右南经之山志,大小凡四十山,万六千三百八十里。" 《五臧山经》章尾言,"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所以《山海经》的"经",理解为经历的"经",或许比理解为经典的"经"或经纬的"经"更恰当。
不过从第六章,也就是"海外"部分起,书中用的就是"曰",而不再有"经"、"志"或"道里"这样的用词。这说明在这些章节之中,人们写下的不再是亲身经历,而是以传闻等二手资料为主。而"海内"和"大荒"这两部分,考察和传闻兼有。所以整部《山海经》,大体可分为"调查写实、口碑见闻、传言散记"三种情况。
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山海经》记述了山形地貌、物产气候、鬼神祭祀等等。如今有关其内容的研究,涉及动物、植物、中医药、神仙体系、祭祀、民俗,甚至图案及其运用。但几千年前古人写作这本书,初衷可不是为了这些。
先秦的帝王多有"望秩于山川"的思想,也就是通过依次序望祭一方的名山大川,以祈求上天保佑国泰民安,百姓丰年。人们写作《山海经》,最初的目的极有可能就是去更好的了解山川自然,以祈求平安和丰收。也就是说,《山海经》是帝王对"望秩于山川"的具体实践。
《山海经》前五卷被合称为"五臧山经",这里的"五臧"即为"五藏",也就是指各地的物产和蕴藏的自然资源。《中山经》章尾言,"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封于太山,禅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也正好证实了写作《山海经》是为了便利人们增长对于自然的认识和优化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以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
所以本着这样的初衷,《山海经》的写作者应当和先秦的统治阶级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西汉经学家刘歆在《上山海经表》中甚至说:"禹乘四载,随山刊本,定高山大川……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
虽然通过刘歆的表或《山海经》的内容,我们无法确定谁是第一个动笔写作《山海经》的人,但可以推断出此书初稿的成书时间应该就是大禹时期。
到了殷商时,商人极有可能对《山海经》做了增补。《山海经》中的《大荒东经》一改《山海经》从西南开始写的习惯,改从东写。而这点与殷商人尚东正好契合。
且《大荒东经》写到的"四方风"和"四方神"也同样出现在了殷商的甲骨文中。至于它提及的王亥,也是颇受商人推崇的。不过这些内容究竟是出自谁人之手,我们还是没法得出具体的答案。
而纵览《山海经》全文,我们还可以发现很多周代的痕迹。书中所采用的时令与西周通用的时令如出一辙,描写的祭祀和礼仪与周代的祭祀相似,《海外南经》里还有关于周文王的事迹……所以可以推断,《山海经》在周代也得到了增补和修订。
至于此时又是谁来执笔呢?诸如大司徒等"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的官吏最有可能。
秦汉及以后,《山海经》已基本定型,学者大多只是对其进行订正和编修。
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写法看,《山海经》都是当之无愧的"奇书"。而作为一本闻名中华文化圈的"奇书",《山海经》之中藏的秘密实在是太多。这样的一份宝藏,凝结的远非一两个学者的思想,而是中华民族世代的智慧。它不是一天就写作好的,正如我们的民族和璀璨的文化也不是顷刻间就出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flask-sqlalchemy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