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后的大师黄宗羲,一生都经历过什么?
明朝最后的大师黄宗羲,一生都经历过什么?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明末清初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不仅是因为政权交替和战乱带来了诸多影响,也在于此时的中国也迎来了思想的启蒙和解放。长久以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牢牢禁锢着民众的思想,而伴随着思想的一步步发展,这一情况终于有所改观。
明末清初之时,一批思想比较先进的学者涌现了出来,他们质疑权威、主张限制君权、保障民权,这为后世的反专制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众多明朝后期的启蒙思想家中,有着“中国启蒙思想之父”的黄宗羲尤为突出,他生于明万历年间,卒于清康熙年间,在漫长的学术生涯里取得了极高成就,被称为是明朝最后的大师。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黄宗羲在浙江绍兴府的余姚县出生,他的父亲黄尊素在其幼年时考中进士,后来更是官拜御史,成为了东林党中的重要智囊。受到父亲的影响,黄宗羲从小便热衷于学习,这为他后来成为大思想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于黄宗羲而言,人生的第一大变故发生在他十六岁时,这一年,黄尊素因触怒魏忠贤被阉党所害,在狱中受尽折磨后自尽。崇祯元年(1628),魏忠贤被崇祯帝所除,黄尊素也得以平冤昭雪,但黄宗羲却并不满足,年少气盛的他上书请求惩办当年陷害父亲者,并趁参加刑部会审之际用袖中所藏的铁锥猛击阉党余孽许显纯、崔应元。在当时,黄宗羲的举动被认为是值得肯定的,就连崇祯帝都评价他是“忠臣孤子”。
结束完复仇回到家乡,黄宗羲决心发奋读书,打算继承父亲的衣钵,让东林党“再次伟大”。然而,这位大儒的科举之路却并不顺利,他崇祯十五年(1642)进京赶考失利,又过了两年,明朝便被李自成灭亡。没过多久,南明弘光政权建立,曾经从东林党叛投阉党的阮大铖被任命为兵部侍郎,他下令抓捕东林党人,而黄宗羲就是其中一个。
一直到清军消灭弘光政权,黄宗羲才得以趁乱出逃,并返回余姚组建了抗清武装“世忠营”。可惜的是,因为敌我差距实在过于悬殊,黄宗羲连连失利,羞愧之下干脆直接隐居了起来。整个顺治年间,黄宗羲一边暗中进行反清复明的尝试,一边趁隐居期间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整理归纳,并逐渐编写成书。
康熙初年,黄宗羲见清廷对明朝遗民的搜捕有所放缓,便开始在家乡附近设立学馆讲学,也是在这一时期,他写成了代表作《明夷待访录》。康熙十七年(1678),康熙帝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开始搜罗民间才能出众的学者,黄宗羲被多次邀请,但都表示了拒绝。见黄宗羲态度坚决,康熙帝只好改为命地方官抄录其著作作为修纂明史的参考资料。
作为明朝子民,黄宗羲终生不愿为清朝效力,不过修撰国史这样的大事他又十分挂念。于是,他同意由儿子黄百家、弟子万斯同进京参与修纂工作,在此期间,万斯同等人也是坚决表示自己是以平民身份协助修史,不接受清廷给予的官衔和俸禄。
康熙三十四年(1695),八十六岁的黄宗羲因病在家中去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光是留存至今的便有五十余种、三百多卷,其中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哲学、史学、经学、地理学、教育学甚至天文、音律、算术等等。作为得到后世高度评价的思想家,他的学术成就和造诣也确实值得高度赞扬。
举例来说,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为天下,非为君 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这一思想继承自孟子“民贵君轻”的仁政学说,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散,即进一步否定了“家天下”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客观来说,他的不少思想与近代倡导的“民权”、“*”有类似或相通之处,这体现了其先进性。
总的来说,这位明朝的最后一位大师确实是博学多才、思维深邃,且保持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推崇的“忠孝”和“气节”。通过数十年的隐居著书,他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如今的我们所需要感激和铭记的。西方通过启蒙运动走向近代化,而黄宗羲的思想可以说开启了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他的贡献和功绩是毋庸置疑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给自己的电脑做一个O盘的cmd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