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活百科

女娲补天的故事:女娲补天神话里隐藏什么历史秘密?

程序员文章站 2022-04-13 16:20:02
我国古史神话传说中,有一位女神,她叫女娲。女娲是一位善良的神,她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比如说她曾教给人们婚姻,还给人类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而使人们最为感动的,是女娲补天的故事。传说当人类繁衍起... [详细]...

  我国古史神话传说中,有一位女神,她叫。女娲是一位善良的神,她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比如说她曾教给人们婚姻,还给人类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而使人们最为感动的,是的故事。

  传说当人类繁衍起来后,忽然水神和火神打起仗来,他们从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闹得到处不宁,结果祝融打胜了,但败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头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撑支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

女娲补天的故事:女娲补天神话里隐藏什么历史秘密?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

  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佥欠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但是这场特大的灾祸毕竟留下了痕迹。从此天还是有些向西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晨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又因为地向东南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里汇流。

  神话里隐藏的历史秘密:女娲补天

  “却说那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大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

  这是《》开篇第一回讲的故事源起,就是那块弃在青埂峰下不堪补天之用的顽石。

  一

  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由来以久,《》(战国)、《淮》(西汉)、《论衡》()、《三皇本纪》(唐)等均有记载。

  如《列子·汤问》所载:“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ps:列子名寇,又名御寇,生于战国前期,在老庄之间,在道教中被尊为冲虚真人。

  《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女娲补天的故事:女娲补天神话里隐藏什么历史秘密?

  在《列子》中女娲炼石补天以后又发生了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中也有这个故事。

  《淮南子·天文训》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天柱折,地维绝”,《列子》与《淮南子》所说一致,略有不同的是,《列子》说的是“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而《淮南子》说的是“天倾西北,地不满西南”。

  在先天八卦中,乾卦为南,坤卦为北;在后天八卦中,乾卦为西北,坤卦为西南。八卦类象里乾为天,坤为地。

女娲补天的故事:女娲补天神话里隐藏什么历史秘密?

  两相对照可知,所谓“天柱折,地维绝”,其实就是先天八卦演变为后天八卦,后天八卦的产生应当就在共工与颛顼时期(一般称先天八卦,文王后天八卦,按神话所提示的信息来看,后天八卦并非出于周文王)。

  地不满东南还是西南呢?按后天八卦方位可知,《淮南子》所记的西南是正确的。

  需要注意的是,有学者认为共工怒触不周山是女娲补天的前因,但我们从以上引文可知,在《列子》中.共工是在女娲之后,而在《淮南子》中这也是两个不相干的故事。

  不过,《淮南子》两个故事里说的“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与“天柱折,地维绝”看起来很相似,于是有人就把这两个故事拢到一块去了。

  所谓先有共工怒触不周山然后才有了女娲补天,是东汉王充的拉郎配。

  《论衡·谈天篇》载:“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

  到的司马承贞,其《三皇本纪》也认为共工在前女娲在后,但共工不是与颛顼争位,而是与祝融战。

  “女娲氏亦风姓……当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

  细节暂且不论,这些记载中关于女娲炼石补天的核心是一致的:

  一是炼五色石以补天,

  二是断鳌足以立四极。

  二

  我们知道,一年有365天,准确地说,一年有365.2422天(指回归年)。

  当然,古人的数据没这么精确,但至迟在时期已使用四分历,一年有365又1/4天,四分历就是由这个1/4而得名。

  也就是说,四分历的一年有365.25天,与我们现代精确测定的数值相差0.0075天,即一年差10.8分钟,已经很准确了对不对?

  一年差十来分钟,听起来好像可以忽略的样子。我们换个说法,一分钱是不是可以忽略不计?漫说一分钱了,三毛*地都经常被抹零,买家卖家都会这么干。

  ok,就说一分钱。按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估测数据,全球人口在2011年10月31日达到70亿;按世界银行的数据,2014年全球人口达72.6亿。我们就按70亿来算,一人给你一分钱,瞬间你就有了七千万啊。

  同样的道理,一年差十分钟,六年就差一小时,144年就差出一整天,1440年就能差出10天。

  生于公元前551年,到今天(2016年)有2568年,如果今天的我们仍然按孔夫子那时候的四分历纪时,我们的时间就会比标准的一年慢18天,反映到节气上,我们以为到夏至了,但实际上已经过了小暑。

  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那一天,那么,闲得天天看日出日落的某个人就会发现,夏至这天的太阳怎么提前下班了呢?

  这关我什么事?

  好吧,确实没太大关系,但你要知道,子子孙孙无穷尽矣,一万四千年后就会差出100天,两万年后就会差出半年来,那时候就会在酷暑的阳光下过了。

  嗯,好像还是不关我事,撑死了坚持活满一百年,万年以后,呵呵……

  ok,如果把这种现象缩短到四五十年就出现呢?

  比如说,一年本来有365.2422天,现在我们的历法规定的却是一年360天,那么,把零头去掉,一年还差着5天。

  一年差5天,四十年就差出来200天,都已经超过半年了,也就是说,从我们实行一年360天开始,四十年后就已经是冬雷震震夏雨雪了。

  你拿出手机一看,明天夏至,然后第二天一睁眼,外面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啊。

  哪出问题了呢?

  手机没问题,黄历没问题,眼睛没问题,那么,一定是天有问题。

  形象化艺术化地描述,那就是——天破了。

  所谓补天,就是更正历法,将一年360天调整为一年365天。

  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五色石的意象就来自于五天。

  所以,伏羲画八卦制甲历,很可能那时的一年是360天,这种历法最多使用四十年就会出大漏子,然后就有了女娲的观测和发现,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五天。

  一年360天最多只要四十年就会寒暑颠倒,所以,伏女娲如果不是部落的代名词而是两个具体的人,那么,他们俩一定生活在同一时代。

  三

  女娲补天将一年调整为365天后,与回归年的实际长度365.2422天,但如前所述,一点点细微的差别在时间的累积中放大后就会变成大问题。

  一年365天,比实际的回归年少0.2422天,四年就接近少一天,四百年就少100天,八百年就会少200天,又会逐渐出现夏天可以滑冰冬天需要避暑的诡异天象。

  怎么办呢?和女娲补天一样,又需要调整历法了。

  据《尚书·尧典》记载:(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尧的时候,命羲和观测日月星象,制定历法,“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一年有366天,但不是每年都有366天,因为“以闰月定四时”,从此开始有了置闰的办法,一直沿用至今。

  ps:古代的岁和年是两个概念,为免复杂,按年来理解就好了。

  当然了,随着观测技术及精度的不断提高,这一次的调整不会等到真的冬夏反转以后再行修补,要不在历史上又会出现一次所谓的女娲补天。

  一年365天,四百年就会比回归年少将近100天,实际的物候与历法中的节气已经偏移得比较明显,这种不正常的变化足以让古人察觉到历法又需要调整了,所以,从女娲补天到尧置闰的时代,应该相距三五百年。

  至于尧时的闰年366天具体是怎么计算的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次调整后的更加精确的历法能够沿用更长的时间,其后再有调整也就都是微调。到春秋战国时代的四分历,已经精确到365又1/4天。再后来到,郭守敬测定一年为365.2425天,就与现代的精确数值365.2422天几乎一样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