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

困局中的生鲜电商翻身仗

程序员文章站 2022-04-12 23:05:35
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的菜市场,曾经是每个城市最具烟火气的日常象征。然而,一场疫情之后人们突然发现,坐在家里动动手指点击下单,居然也能买到干净新鲜的瓜果蔬菜了。...

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能不能更及时更方便地实现“生鲜*”,已经成了一座城市智能程度、宜居程度的最佳象征。

买菜这件小事,给了消费者日新月异的不同体验,但在生死线上挣扎已久的生鲜电商,却各有各的心酸。

一、贴身近战,生鲜电商竞争空中楼阁

绕开多多买菜、美团买菜、盒马鲜生等一众巨头,每日优鲜与叮咚买菜在同一天率先提交ipo招股书赴美上市,实在是近期生鲜电商吸金战中最戏剧性的事件。

困局中的生鲜电商翻身仗

查看两家公司招股书,一个难以忽视的信息却戳破了生鲜电商越涨越大的增长泡沫——飞速烧钱、持续亏损,前置仓远未跑通盈利渠道。

2018年到2020年,每日优鲜的亏损幅度逐年下调,但离整体盈利尚有距离,调整后净亏损分别为22.2亿、27.8亿、15.9亿,调整后净亏损率分别为62.5%、46.3%、25.9%。2019年到2020年,叮咚买菜的净亏损则大幅上升,分别为18.7亿元、31.8亿元,净亏损率分别为48.3%和28.0%。

每日优鲜的困境,是挣扎于过高的履约成本之中。招股书数据显示,每日优鲜2018年-2020年履约成本分别为12.393亿元、18.330亿元、15.769亿元,占公司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4.9%、30.5%、25.7%。着力于对采购成本和履约成本的优化,让每日优鲜放松了对市场占有率的追求,随之而来的则是收入增长明显开始乏力。一位每日优鲜离职员工就曾透露,每日生鲜内部管理比较混乱,资本效率低,相比竞争对手投入产出比不高,所以资本的态度有了转变,被叮咚买菜与朴朴超市等后来者赶上。

困局中的生鲜电商翻身仗

数据显示,每日优鲜净收入总额从2018年的35.5亿元,增至2019年的60.0亿元,到了2020年,数据增至61.3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仅有35.59%。进入2021年之后,q1的净收入总额仅有15.3亿元,较2020同期的16.9亿元,还收缩了9.47%。而叮咚买菜2019年、营收为38.8亿元,2020年暴涨至113.36亿元,如此大的增幅已让每日优鲜望尘莫及。

叮咚买菜的“后来居上”,则是铁了心要走亏损换规模的路子。2019年,叮咚买菜营收仅为每日优鲜的六成,今年第一季度,其营收已达每日优鲜的2.5倍。目前,叮咚买菜已在全国范围内31个城市建设了近1000个前置仓,其中5个城市实现并保持了每月超过1亿元gmv的数据。网上有业内人士称,叮咚买菜去年6月几乎每单都亏损,从大仓到前置仓,每一单大概亏4-5元,还不算总部的运营和营销成本。以上海为例,平均每周的订单数量是65万单,按照一单5元计算,一周的亏损就是325万元。同时不断开新城,增加地推成本、建仓成本,更增加了叮咚买菜的履约成本和亏损幅度。

困局中的生鲜电商翻身仗

每日优鲜成立七年,融资十一轮,叮咚买菜成立四年,融资十轮。但前者融资大多集中于2014-2018年,在2019年没有一笔公开融资记录,因此导致次年投入缩减,直到2020年才获得由中金资本牵头,近25亿元人民币的融资。后者在今年4月获得7亿美元d轮融资前,也已经一年多未有公开融资。

不难看出,前置仓虽是生鲜电商行业最受资本青睐的商业模式,但在“血淋淋”的财务数据面前,两家公司激烈竞争的似乎只是一个摇摇欲坠的空中楼阁。

二、艰难求生,生鲜电商难在何处?

生鲜电商这块“骨头”有多硬,看有多少曾经备受瞩目的优等生轰然倒下就知道了。

困局中的生鲜电商翻身仗

2005年,易果生鲜首当其冲杀入了生鲜电商赛道。十几年的时间里,b2c、o2o、c2c各种尝试层出不穷,但如呆萝卜、你我您等明星都在资本热捧后迅速折戟,易果生鲜也与去年自愿破产重组,裁员、倒闭、资金链断裂一时成为行业常态。

高成本、低毛利、需求分散、供应链长等特点,注定了生鲜电商不是条好走的路子。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曾统计,在生鲜电商行业里,88%处于亏损,7%处于巨额亏损,只有1%能实现盈利。大把大把的钱烧完了,消费者反响却始终不温不火,野心勃勃的创业者只能黯然退场。

与重资产的前置仓不同的是,赛道内的另一批玩家——相对轻资产运营的平台到家模式前期投入成本要低得多,但也赚不到更多的油水,同时在服务上缺乏竞争力,在生鲜电商的赛道中同样算不上顺风顺水。

困局中的生鲜电商翻身仗

大平台汇聚流量的超强能力,和线下超商原来的品牌效应,是平台到家模式最大的优势。据fastdata极数数据显示,2020年6月生鲜及新零售平台活跃用户数排行中,京东到家与多点月活用户超两千万,分别为2401万及2112亿,稳居第一梯队,并与以1524万活跃用户数排名第三的每日优鲜拉开一段距离。

然而,即使无需巨大的资产投入,还天生“自带流量”,对o2o平台而言,抽佣扣点的商业化模式盈利难度也不低。以京东到家为例,其收入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入驻企业缴纳的使用费与保证金,分别是6000元/年以及6w元;第二部分是入驻商家的销售扣点,一般是5%-10%;第三部分是向消费者收取的运费,每单 2 – 8 元。假设京东到家对某连锁超市每单收取7%的扣点,对用户收取4元的配送费,每单履约人工成本为5.3元(参考美团外卖),后台管理费用为3元,设备摊销1元,则客单价需要达到75.6元/单才能实现盈亏平衡,而目前其客单价显然难以达到该水平。

困局中的生鲜电商翻身仗

既然是合作,就一定会有摩擦,平台到家模式的困境正来源于此。实体店拣货效率参差不齐,但生鲜要求系统化集约化的拣货配送体系以满足时效需求;实体店需要汇聚人流形成消费,而平台又渴望更多地分流客户;同时,由于商家的入驻门槛较低,平台在货品质量、配送效率上的把控难度更大,也因而在配送时长、起送价格等方面的竞争力难以提升。

三、从转型到牵手,生鲜电商积极求变

一边是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和不断涌入的真金白银,一边是尚未解决的变现瓶颈和难以为继的烧钱战略,机遇与压力之下,生鲜电商里的玩家们不可避免地开始转型求变。

对于烧钱无止境的前置仓模式而言,想把主营业务继续做下去,还是得靠外部输血,但两大龙头企业战略方向已经悄悄开始分化。

困局中的生鲜电商翻身仗

根据招股书,每日优鲜将把募得资金的50%用于前置仓零售业务的升级,20%用于拓展智能菜场业务,20%用于发展零售云业务。截至2021年5月31日,每日优鲜已与14个城市的54家菜市场签订运营协议,并已在10个城市的33家菜市场开展运营。与菜市场直接合作,暗示着每日优鲜已经开始将目光转向b端,借此实现从垂直电商向平台化的发展路径。不过,美团、饿了么自2019年便开始涉足改造菜市场的业务,今年3月,京东也开始插足多家传统菜市场的改造业,劲敌当前,每日优鲜的这条转型之路不可谓不艰辛。

叮咚买菜则表示将把募得资金的50%用于提高现有市场的渗透率和新市场的拓展,30%投资于上游采购能力,10%用于投资技术和供应链系统。继续追求规模效益,寻求主业盈利,叮咚买菜选择了“一条道走到黑”。烧钱何时是个头?对叮咚买菜而言,或许短期内还无法给出答案。

对竞争力较弱的平台到家模式而言,水果蔬菜毛利率低,价格差异化小,围绕生鲜核心品类做关联性拓展,生鲜引流,百货赚钱才是最终目标。

困局中的生鲜电商翻身仗

京东到家最近的大动作是宣布向大家电品类扩展,未来可实现下单冰箱电视6小时内送上门。若是能将供应链顺利打通,大家电当日达成为现实并不困难。但低消费需求的大小家电能否为其带来预想中的利润,品类过多又会否因为“多而不精”让其在垂直平台前进一步丧失竞争力?对亟待转型的生鲜平台而言,还有太多难题需要解决。

除此之外,不同平台之间也开始“报团取暖”了。4月22日,每日优鲜宣布与京东到家达成合作,同时还将通过“物竞天择”项目同步上线京东。每日优鲜获得配送运力补充,京东到家进一步扩展供应链渠道,补齐商超线上履约的短板,两大巨头放弃竞争转为合作,寻求利益最大化,看起来是个双赢的选择。

不难想到的是,巨头之间也有各自的利益点,数据能放开多少,流量扶持多少,影响着双方的契合度。因此,几大平台之间的合作究竟能有多大的诚意和深度,很大程度上将决定生鲜电商日后的发展走向。

困局中的生鲜电商翻身仗

在两大巨头争先上市之外,今年2月,兴盛优选获得d轮30亿美元融资,4月十荟团完成了新一轮高达7.5亿美元融资。资本的输血还在滚滚而来,对生鲜电商而言,通过上市融资获得更多资金,或许才能有机会进一步完善供应链,挖掘更多的货源,培养更多样化的品牌,从而实现良性循环,推动平台的正向发展。

无论押宝规模优势,寻求商业转变,还是发展新技术、拉拢新用户、寻找新市场,对生鲜电商而言,赚钱都是现在的首要目标。盈利痛点尚未解决,紧抓资本“嗷嗷待哺”的生鲜电商,或许还将在困局中继续艰难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