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失调与中医消渴病
情志失调可诱发消渴病
长期的过度精神刺激,情志不舒,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郁化火,可上灼肺胃阴津,下灼肾阴;或思虑过度,心气郁结,郁而化火,心火亢盛,可损耗心脾精血,灼伤胃肾阴液从而导致消渴病的发生。现代研究证明,情绪不稳定,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可使肾上腺素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素功能亢进,抑制胰岛素分泌,或使胰升血糖素分泌增加而诱发或加重糖尿病。世界卫生组织也认为2型糖尿病发病是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包括严重或长期的精神紧张、营养过剩、肥胖及缺少体育运动。精神紧张属中医情志致病的范畴。近年来我在临床上观察发现,30-40岁的中年人糖尿病发生较10年前明显增多,且以脑力劳动者多见。这与他们人到中年,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工作、生活、学习、家庭各方面压力较大是密不可分的;另外还发现糖尿病患者有半数左右的人在发病前有情志失调病史。
情志失调可加重消渴病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精神神经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是近数十年来中外学者所公认的。因伴随着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心理压力,会引起某些应激激素分泌大量增加,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血糖素及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这些激素都是升高血糖的激素,也是胰岛素的对抗激素,这些激素的增加,势必加重糖尿病的病情。
祖国医学亦认为,消渴病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一种慢性疾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根治的方法。因此罹患此病者由于病魔缠身而忧愁不安,以致肝气不疏,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上灼肺金,则见口鼻干燥,烦渴多饮等上消症状。甚则肺阴亏耗,阴虚火旺,肺失宣降可见痨咳;气郁化火,燔灼中土,可见多食易饥,便秘,久则气血化生乏源而见消瘦乏力,四肢痿软,重则成痿证;气郁化火,下动肾阴,使肾之封藏失职而见多尿,重则如膏如脂,日久则肝肾精血大亏,不能上荣于头则见眩晕耳鸣,视力下降,或见阳痿、早泄、肾功能减退等。情志失调可导致气血正常运行失调,怒则气上,气血上冲于头,轻则发为中风而致半身不遂,言语不利(中经络);重则昏迷不省人事(中脏腑)。气滞血瘀,络脉瘀阻形成胸痹心痛证;瘀阻肢端而发为糖尿病足。总之消渴病是多脏腑、多器官受累,症状错综复杂的全身病变,而情志失调,气机紊乱,气血津液输布代谢失常贯穿了该病的始终,是本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
调理情志防治消渴病
鉴于情志失调可引起消渴病的发生与发展,因此调理情志对于消渴病的防治就有重要意义。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调节气血津液的代谢。肝失疏泄,则气血津液代谢失常,而使消渴病情加重。所以,消渴患者应心情舒畅。临床上观察,许多患者在发病前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创伤,发病后又忧心忡忡,每使病势加剧,或迁延难愈。因此疏肝调理情志实乃扭转病势,缩短病程的一个契机。现代医学也认为,心理治疗是糖尿病的基本治疗原则,其内容主要是解除患者疑虑、担心、害怕的心理。研究表明,不良情绪可引起神经内分泌紊乱而导致血糖升高,从而加重糖尿病。因此糖尿病的防治原则由“三驾马车”增至现在的“五驾马车”,其中增加的就有心理疗法。应教育糖尿病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既来之,则安之”,针对每个患者的病情和心理、性格特点,循循善诱,耐心开导,使病情得以好转。在治疗上除注重肺、脾、肾外,千万不要忘记肝主疏泄的重要作用。因此笔者在治疗消渴病时,在基础方上加一些柴胡、枳壳、香附。白芍、川楝子等疏肝理气药配合治疗,往往取得较好的疗效。曾治一刘姓女患者,60岁,消渴病10年,一直服用优降糖,降糖灵,病情平稳。一月前因琐事与老伴争吵后心中烦躁不安,头晕、失眠、多梦,查血糖为15.2mmol/l,曾用优降糖和滋阴清热药,但不奏效,故来门诊,查患者血糖15.4mmol/l,尿糖++++,症状同前,舌红,苔薄黄,脉弦。治疗原西药不变,另服中药丹栀逍遥散加花粉、葛根、麦冬等治疗半月,症状消失,尿糖(一),血糖5.6mmol/l,病情得到良好控制。
综上所述,情志失调对消渴病的发生发展和预防治疗有重要影响,这就提示我们临床工作者,在治疗消渴病时千万不要忽视情志失调这一因素。
上一篇: 咳嗽 小心姜汤帮“倒忙”
下一篇: 不要盲目把中药打粉冲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