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己”为鉴 分享一次创业失败的体会
创业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从中总结经验,然后再在同一块石头上摔倒两次。没错,我创业失败了。做的是时下最热门的大数据产业,主攻智慧政务,可能在很多朋友眼中,这个方向很不错,国家也在大力的倡导,没错,这也是我当初创业的初衷,但是为什么最后创业失败了,我想了很久,准备分享给大家,虽然不是同一个行业,但是很多问题都是相通的。
不懂成本管控,拖累创业进程
创业是为了赚钱,但是刚开始肯定是没有资源,一段时间内的赔钱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因为我们的创业公司是依附在某一集团下面,因此起初集团是给与一定支持的。但是作为我们个人而言,并没有很好地把控好成本。动不动就出差,动不动就发放各种福利,杂七杂八的费用加起来一个月的支出最多事达到了100多万,这对于一个仅有90人的初创团队而言,是一笔非常重的负担。到后来发现,公司的订单本来是赚钱的,但是经过这么一折腾,赚钱的项目不赚钱了,有很大盈利空间的项目到头来竟然保本出局,这对于我们的打击其实是挺大的。因为成本管控出了问题,财务方面的审核也比较松垮,很多职员虚报加班时的误餐费和打车费等费用,一旦这种不良风气养成会造成极大地内耗,而这是我们创业疲态显现的最直接因素。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盲目跑马圈地,深陷泥潭
可能看了上面的内容,一些大咖朋友会觉得给员工发福利,理所应当,不能这么斤斤计较。其实单纯的福利,我们并没有计较,只是对订单和任务的开展缺乏足够的成本概念,在干活的时候总是忽略这个制约因素,以至于后来我们非常被动,当然不止成本这一项,盲目的跑马圈地也让我们吃尽了苦头。大家都知道现在大数据叫得响,大家也都在积极的开展相关业务,为了能够保持在靠前的阵列,我们也是组织了一定的力量进行业务范围的扩充,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想到了“二线包围一线,逐步求生存”的战略。为了避免与大型厂商在一线城市的直接竞争,我们退而求其次,开始开辟三四线城市,没错,是三四线城市,这些地方的大数据建设基本为0,我们的技术优势比较明显,也比较好拿单。可是事实给我们一个很响的巴掌,三四线城市因为在信息化建设上比较落后,因此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交流起来效率比较低,而且资金预算比较紧张,一个单子口头上谈拢,但是金额上需要不断压价,促使我们到后来必须要做(要不然这段时间的努力就白费了),如此一来,公司的业务逐步陷入泥潭,很难抽身。
没有有效的进行资源共享,过分集约化
这点其实是我们的错误。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过分关注和依赖以往的客户关系,没有给予销售同事足够发挥的空间,很多业务都来自于我们的固定要求,比如我们会指派销售和某城市数字办主任进行接洽,其他地区的业务开展很少关注,一旦不能短时间内成单就直接叫停项目的跟进,致使公司在业务再造上缺乏足够的亮点,纯粹是依赖现有客户资源进行业务的开展,辐射范围较为狭小。之前很多同事就在抱怨,公司在这方面的制度过于集权,让大家没有足够的发挥空间,其实我们也是为了避免有限的客户资源流失,为了让资金能够用在刀刃上,但是从最后的效果看,事与愿违,后期公司的业务已经明显干涸,因为现有的客户资源的订单订购能力没有想象中美好,吃个两三年就差不多了,运营的压力陡增,也让前两个问题的严重性逐步加大,最后压垮了公司。
没有形成成熟的产品且资源分享体系
做任何事情,大家都知道一个边际效应,也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开展业务的时候,成本是最大的,但是随着业务的开展,后期成本就会降下来。可是在真正运营过程中,我们发现事情并不是这样,我们的成本一直维持在一个高位上,没能有效的降低下来,分析了一下,主要是我们缺乏拳头产品,不能有效整合现有产品优势,每做一个项目都是从头开始,缺乏足够的经验累积,业务开展起来不仅慢而且非常费劲,加班时间比较长,大家都比较厌烦,额外费用也非常高。除了产品不够成熟以外,公司在资源共享上也缺乏足够的支持,对于新人的培养没有形成体系,来到就干活,在不了解公司业务的前提下很难拿出较为完美的业务方案,不断地修改不断地汇报,让成本陡增,最后又回到了起初的问题。
对于自我剖析的以上四点,我相信各位创业的朋友都会碰到,虽然自己开始转向实体业务,暂时不接触大数据行业,但是创业的本质是一致的,希望分享的东西对大家有一点指导作用,谢谢。文章来自:阿里云幸运券 http://www.57aliyun.com/archives/10351,转载时请各位注明来源,再次感谢。
上一篇: elk部署(实操一)
下一篇: Java final关键字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