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嫁做王后,为何父亲从此不见连亲外孙都不认?
女儿嫁做王后,为何父亲从此不见连亲外孙都不认?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齐闵王是战国时期齐国第六任君主,公元前301年正式即位。
他继位不久就开始折腾上了,先是打败了燕国,吞并了的宋国,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并自称天子。
齐闵王许多过火行为最终引起周围诸侯国的强烈不满。
公元前284年,乐毅带领秦、燕、三晋五国联军大举进攻齐国,联军一路势如破竹,迅即拿下齐国七十二座城池,齐湣王出逃。
在出逃过程中遇到楚将淖齿,本来他带领的军队是来救援齐国的,但被齐闵王的傲慢和狂妄所激怒,最后在一怒之下,将齐闵王抽筋,然后吊到梁上,嚎叫三天才死。齐闵王由此成为了历史上死的最惨的国王之一。
乐毅伐齐
当齐国城破,齐闵王带领一众人员逃跑时,他的儿子法章也趁乱逃出都城,来到莒城,但不敢公开自己的身份,隐姓埋名。
由于出逃急促,身上没有带钱币,也没有带干粮,只在匆忙中带上了自己的佩印。那佩印是自己身份的证明,但这也不能当饭吃,填不饱肚子。
出来时间一久,肚中饥饿难忍。一个大小伙子,总不能低三下四的去当要饭的吧。于是他来到一个叫太史敫的家中,做了佣人。
太史敫
这个莒城的太史公者,姓敫,史称太史敫。他有个女儿,这女儿也算是生在名门望族,长在书香之家,自小聪明过人, 十多岁时,对《春秋》也好,《诗经》也罢,都背的滚瓜烂熟,太史敫见女儿有如此的灵性,心中暗喜。
等长到及笄之龄,《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也就是说,按照古代的规定,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太史敫这时一心要为女儿找一个好人家,好光大门楣。但与女儿商量多次,女儿总是回答:“爹爹,女儿还小,上了门尚不会做事,怎么能行?”
又过了些日子,太史敫又与女儿商量她的婚事,女儿说:“咱莒城没有合适的人家。”
太史敫说:“依父之见,有一个懂得仁义道德的人也就不错了,你一天大似一天,不要违了礼法。”
女儿就说:“孔子订为女子十五出嫁,我偏二十岁走!”
太史敫拗不过女儿,女儿的婚事因此也就搁了下来,整日里埋头整理莒国的史料。
齐襄王
在太史敫家当佣人的法章,不管怎么说也是王子,有高贵的血统,并且从小接受过正规的教育,虽然现在暂时黄金埋土,但不是有句话吗,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所以,在平时的干活和谈吐中,都能够表现出来。
这个太史敫的女儿果然慧眼识珠,他觉得在自己家当佣人的田法章状貌奇伟,认为绝非平常之人,因而很喜欢他,对他很好,经常偷来衣食给他。
后来田法章就把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了她,她就和田法章私定了终身。
太史敫没想到自己家的这个佣人,居然是真正的人中之龙!
起兵
淖齿杀死齐闵王之后,就占据了都城。但齐国的这些王公大臣不干了,有个叫王孙贾的,来到市场上振臂一呼:“淖齿在齐国作乱,杀了闵王,谁跟我去讨伐淖齿的,就脱下右边的衣袖!”
当时市场有四百多人跟随他而去,这一路自发组成的大军去讨伐淖齿,终于杀掉了淖齿,为齐闵王报了仇。
淖齿被杀后,国不可一日无主,这些人就开始满世界寻找齐闵王的后人。
一开始田法章不敢公开自己的身份,后来看到淖齿死后,齐国无主,即将陷入混乱,最后才公开了自己的身份。
王孙贾等臣民赶快来到太史敫家,将田法章迎进宫中,奉立为王,号为襄王。
君王后
齐襄王感激王孙贾等人为父报仇,为国雪恨,对这些有定策之功的有功人员加官行赏。
随后又聘太史敫女为王后。王命下来后,太史敫自然不敢违命。但齐王在家为佣为奴的日子里,有没有得罪过他?急急来与小姐商量,唯恐小女执拗不从,如果再得罪了齐王,那便是罪上加罪了。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来到女儿的闺房,一提齐王聘女儿为王后之事,女儿竟乐不可支,欣然答应。
太史敫觉得很意外,仔细盘问缘由,这才知道世子在自己家里当佣人时,早已与小姐私定了终身。
太史敫不听则已,一听这事,直气得火冒三丈,即甩掉聘书。
齐王建
太史敫为何这般的生气?因为他是史官,对历史也好,周朝的各种礼仪,都十分的谙熟。
古代的婚姻从议婚至完婚,要经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礼节。这一娶亲程式,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确立,最早见于《礼记》。
女儿在没有“媒妁之言”的情况下私定终身,太史敫认为于理不合,大大丢了自己的脸。对迎娶的人说:“女儿不因媒人介绍而自己嫁人,不配做我女儿,玷污了我祖宗名声。”
敫小姐见爹爹生气,知道是自己私定终身违犯礼法,气恼了爹爹。一心想向爹爹说个明白,求得爹爹的宽谅。
第二天,一大早即来到爹的床前,刚道了声“孩儿给爹爹请安”,太史大叫道:“给我滚出去,我没有你这样的女儿,你无媒成婚,污我门庭,老父誓不见你!”
硬是将女儿推出门外,“哐当”一声关上了房门。
就这样终生再也不见女儿。
太史敫的女儿史称君王后,她一开始是王后,后来她的儿子田建又做了齐王,史称齐王建,君王后自然的做了太后。
但天下竟有这么倔强之人,太史敫不光连自己的儿女不见面,连自己的这个亲外孙也不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下一篇: 惠文王赐死商鞅,背后原因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