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的本质是什么?哪些原因造就了变法的成功?
对于变法,其本质就是统治者用来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强大军事力量、维护社会稳定、维持政权稳固的一种手段。
而在诸多变法案例之中,“商鞅变法”无疑是最成功的例子,这也让我们感到疑惑,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商鞅变法”的成功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变法需要符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生产力
不论变法的内容如何,其本质上还是对原有利益的重新划分。也就是在打压既得利益集团的同时,扶持一个新的利益集团,以达到维护社会稳定、使国家富强、让政权更加稳固的目的。
因此变法只有在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生产力的前提之下,才能打破原有的困局,完成变法的目标。(社会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的基本保障、社会生产力的正常发展方向、社会生产力的正常发展节奏)
“商鞅变法”便是在奴隶制度奔溃,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其余六大国,秦孝公为了增强秦国实力,保证秦国不被别国吞并的大时代背景之下展开的一场变法图强的改革。
商鞅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之下,通过废井田、开阡陌、废奴隶、废土地国有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等举措使得秦国经济得到了发展,又通过废世袭、奖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等举措非常巧妙的将内部矛盾成功的通过战争的方式向外转移,在强军的同时又达到了稳固政权的目的,最终实现了秦国军事和经济的腾飞。
而与之相反的诸如“王莽改制”,虽然王莽在变法初期获得了社会各阶层的极力拥护,但“王莽改制”却因为严重脱离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生产力,最终造成了所有人都是现有利益重新划分的受害者。
而这也让“王莽改制”失去了所有的支持力量,变法自然也就没办法在继续下去。
变法需要强权支持
由于变法由上而下这一特性,使得变法必须拥有足够的威望和强大的执行力来支持变法。同样变法在推行的过程中也还会受到既得利益者的各种阻扰和破坏,变法者也需要一个保护伞来保证自身的安全,而这些也正是一个实权君王所具备的。
毫不夸张的说,不论变法的内容和方式如何千奇百怪,统治者的鼎力支持绝对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
而“商鞅变法”的成功自然也和秦孝公的鼎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也正是因为秦孝公强烈渴望图强图变的决心为商鞅顶住了所有来自于变法的压力,甚至默许了商鞅用太子树立变法的威信,这才让新法能够顺利推行。
而与之相反的诸如“王安石变法”,尽管“王安石变法”在某些地方的确颇有弊病,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变法内容对当时的大宋来说却也算是对症下药。
但宋神宗显然并没有图强图变的强烈决心,也没有能够抗住来自保守派压力,更没能够对王安石的变法做到始终如一的支持,这也使得王安石变法最终遭受重挫,最后更是几乎全被废除。
变法人亡政息的困局
从社会底层来看,变法其实就是制度条令的改变。然而面对新条令的颁布,人们往往会选着观望,需要不短的时间才会接受。想要人们将新法潜移默化的形成习惯,则更是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
也只有当新一代人成长起来,老一代人形成习惯,律法的革新才能够真正的深入人心,新法才不会遭到旧法的反扑。(个人认为所需时限为二十年)
而“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不同于同时代的“李俚变法”、“吴起变法”、“申不害变法”人亡政息的失败结局,其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商鞅变法”得到了秦孝公之子秦惠文王鼎力支持。
尽管秦惠文王在继位之初为了安抚和拉拢旧贵族、树立自己的威望杀掉了商鞅,但并没有因此废除掉商鞅制定的律法,反而是在彻底掌控局势后,继续坚定不移的推行“商鞅变法”,使得“商鞅变法”的种子继续生根发芽,深深的扎根在每一个秦人的内心。
反观那些同时代的其他变法,尽管在变法之初都颇有成效,但当老君王死去,新君王在即位后为了拉拢旧贵族*往往会选择废除新法。
然而新法由于推行时间尚短根基不稳,根本没有和旧法抗衡的资本,许多老百姓甚至还没来得及熟悉新法,新法便已经被废除。
变法的意义
总的来说,变法的成功意味着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反之则会使矛盾激化、社会更加混乱。
纵观历史,虽然变法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但历朝历代却从未放弃过对变法的执着追求。不论变法的结果如何,这都是人们积极求变的体现,也正是人们积极求变的思想,这才造就了中国历史这一璀璨诗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