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该不该渡江 项羽过江又会怎么样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项羽过江,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项羽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悲情英雄,关于他的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尤其以他的霸王别姬、乌江自刎最为慷慨悲壮,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反复咏叹的题材。这些文人墨客对项羽乌江自刎一事看法各有千秋。不同诗人吟诵历史人物时,总是有不同角度的历史观,读起来也很有趣。
项羽乌江自刎
一、杜牧的批评与惋惜:胜败兵家的事不可预料,忍辱的才是男儿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从军事的角度分析战争成败的道理,对已知的战争结局做了设想,他强调强者,必须有不屈的意志和远见卓识。要注重人和事。这首诗前1句是说胜败是兵家的常事,第2句就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第3、4就是假设项羽肯过江东,说不定是可以卷土重来的。这句是对项羽自刎的惋惜之情,批评项羽不会把握机遇,不愿意听取别人意见,不会用人。杜牧的《题乌江亭》总体上是对项羽持否定态度的,在他的眼中,胜败乃兵家常事,大丈夫就该能屈能伸,这样才算得上是好男儿。
《题乌江亭》
二、王安石问:即使你过江了,但江东子弟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呢?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杜牧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反问道: 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乌江亭长劝项羽过河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项羽似乎有东山再起的资本。然而项羽问道:“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史记项羽本纪》的开头写着“项籍者,下相人也”。下相是今天的江苏宿迁,不是江东。项羽那年跟着避仇的叔叔项梁来到江东(吴中)。
项羽叔侄举兵时江东八千的子弟南征北战后还剩多久?项羽后来手下的大将绝大部分不是江东人。而叔父项梁死后,代表江东楚人的范增与项羽决裂后也死了,楚人拥戴的楚怀王也被项羽杀害。项羽和江东有关系吗?
所以王安石道出了项羽的忧虑:即使你项羽回到江东,江东子弟真的想和你一起卷土重来吗?哪里是什么项羽不好意思在东吴再次起兵,反倒是项羽担心他们绑了他送给刘邦吧。
三、李清照的赞扬: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
李清照的这首赞美项羽的诗,广为流传。易安居士称赞项羽生在世是人杰,死也是阴间的英雄。
整首诗前后颠倒的写法,意思是说即使项羽不过江东,无论生死,都是英雄豪杰。
据《史记》记载,当时项羽败给刘邦,突破包围逃到乌江岸。乌江的亭长支撑着船准备搭载项羽回到江东,其实项羽完全有时间和机会渡江。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然而项羽竟然拒绝了他的好意,觉得自己没脸回江东,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李清照认为项羽宁肯拒绝过江东,是一个有责任感的英雄。李清照写的这首诗背景是,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掳走,幸存者南渡建立了南宋。李清照当时作这首诗不是简单地评价项羽,而是讽刺古今的意图非常清楚。
结语
对于项羽的抉择,诗人们众说纷纭。
千年后,又有人写了诗云: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如果项羽以前不沽名钓誉,肯听亚父范曾的话,在鸿门宴会上杀了刘邦,那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惨剧会不会发生呢?遗憾的是历史不会重来,但是给诗人们却留下了争论不休的话题。
项羽与亚父
如果你是项羽,你是过江东还是自刎?你认为哪个诗人说得最有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