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为何会被腰斩?他真的是君主身边的小人吗?
清君侧出自《公羊传·定公十三年》,是指指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奸臣。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公元前154年,以吴楚为首的七国发动*,企图推翻汉朝的统治,其中晁错就是这场混乱的“始作俑者”,我们就来聊一聊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
建言献策,受到重用
汉文帝年间,国家缺少精通《尚书》的人才。齐国有个伏生,精通尚书,但年龄太大,太常就派晁错去跟其学习,晁错学成归来,拜为太子舍人。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晁错就是个有心之人,他将习得的东西融会贯通,并结合汉朝本身上疏治国之策。
由于晁错博文强辩,受到太子刘启赏识,被称为太子身边的智囊。晁错上书文帝提出统兵作战重要的三个要素,其一要有地利,其二士兵要听从指挥,其三武器要精良,这才能事半功倍。
史料记载:
“陛下幸募民相徒以实塞下,使屯戍之事益省,输将之费益寡,甚大惠也。”
对于边境的防备问题,晁错建议迁移百姓到边塞,平常种田,战时拿起武器作战,既减少了军队调动,提高了效率,还能节省粮食,汉文帝接受了晁错的建议。晁错提出了很多很多建设性意见,但要他命就是那条削藩建议。
建议削藩,引火烧身
晁错本就在太子府任职,深受汉景帝刘启信任,汉景帝即位后,晁错被任命为内史,很多国家律令都是有晁错来定。
史料记载:
“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晁错在文帝时期,就提出过削藩的建议,文帝一心求稳,并没有被采纳。削藩对国对民都有好处,否则历代帝王也不会花大力气去削藩,但削藩需要严密的计划,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
明建文元年,建文帝朱允炆听从齐泰、黄子澄建议,着手开始削藩。由于做法太过急躁,操作生硬,直接导致朱棣起兵*,于是四年战争开启,无数生灵涂炭。直到明朝,削藩也是件复杂且风险极大的事项,如若处理不好,很容易惹火烧身。
晁错提议削藩的目的是好的,国家强干弱枝才能政令畅通,而如果诸侯王权力太大,就很容易发生*,只有削去诸侯的封地和权力,才能保证政权的稳定。
刘邦杀掉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其实也是变相的削藩,只不过他的目的是剪除异姓王,让本家子弟去做藩王。权力会改变一个人,跟亲疏远近没有关系,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全是皇族子弟搞出来的。在景帝时期,同姓诸侯王的权势日隆,藩王军政一把抓,加之晁错的一把火,让藩王们生出了不臣之心。
晁错上书的或许都是至理名言,但由于其太过特立独行,也得罪了不少人。晁错的内史府在太上庙中,门在东边出行不方便,晁错就命人在南院墙凿了个门。丞相知道后,将此事汇报给了景帝,说晁错擅自凿开庙门,论罪该杀。
这等小事,难道就要治晁错的罪?晁错安然无恙,并升任其为御史大夫。由此可见,晁错基本上不结党,还得罪了很多人,这就是晁错之后被杀的原因之一。
晁错上疏削藩,被诸侯王获悉,吴楚等七国,打着杀晁错的名号发起*。景帝虽说也是明君,但他没有经历过什么战争,是个守成之君,见七国来势汹汹,心里也慌了。
于是,晁错就成了众矢之的,不仅公卿大臣指责他,就连晁错的父亲都从老家赶来,对晁错道:
“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
晁错的父亲将事情看得很通透,但晁错却是身陷其中不可自拔,晁错的父亲服毒自尽,而晁错仍坚持己见。削藩对国家有利,但对晁错十分不利,晁错不仅不结党,还有很多仇人,这些仇人抓住晁错削藩的把柄,想要坑死晁错。
晁错含冤受辱,腰斩于市
史料记载:
“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適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此时,七国大军已经枪上膛,刀出鞘,朝廷上下一片哗然。朝中大臣袁盎,外戚窦婴跟晁错不和。借此机会袁昂上奏皇帝道:
“正是由于晁错建议削藩,削掉诸侯的封地,才逼反了七国,如今之计只能杀掉晁错,平息了诸侯的怒气,兵戈之祸便可以避免。”
虽说景帝很信任晁错,但事已至此,他不能为了个晁错,搭上整个*,于是景帝就同意了爰盎的建议。事实上,汉景帝也多少有些病急乱投医,晁错建议削藩,只是在履行臣子的责任,具体拍板的是皇帝自己。
当然了,皇帝自然不能认错,但景帝没有看出诸侯*的真正原因,晁错只是个借口,就算没有晁错,吴王刘濞等人*也只是时间问题。
倒霉的晁错就这么成了刀下鬼,晁错的父亲预知了一切,不仅是晁错被腰斩,其家中老小也同时被杀。晁错被杀之后,七国联军并没有停下脚步,这回景帝刘启郁闷了,原来他杀错了人。诸侯王*,为了是夺取汉朝*,而并非为了什么削藩,那只不过是个借口罢了。
晁错的死,很大程度上有皇帝有关,汉景帝太过急躁,并没有仔细分析事情原委,就糊里糊涂杀了晁错。其次,晁错做事太过刚硬,不考虑后果,而且他几乎没有后援,自己冲了敌人的火力交叉点。如果有某位高官拉晁错一把,再给景帝分析下形势,或许晁错就不会死。
要想成就大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护自己,朝堂之上尔虞我诈,明枪暗箭,一个不留神就可能身败名裂。晁错的削藩建议,给汉武帝的“推恩令”埋下了伏笔,但这代价未免也太大了。
假如晁错能减缓削藩的步伐,留心自身的处境,并和皇帝约定,那么晁错或许能免于一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人类真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