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活百科

春秋战国时期真的存在重农抑商的情况吗?真相是什么

程序员文章站 2022-04-03 20:34:40
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春秋战国。说到春秋战国,咱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当然是“百家争鸣”,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爆炸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成果,几乎奠定了其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 [详细]...

  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春秋战国。

  说到春秋战国,咱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当然是“百家争鸣”,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爆炸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成果,几乎奠定了其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军事理论、思想和文化基础。

  但也许让人意外的是,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黄金时代之一。一些诸侯国将商业活动确立为顶层战略,并由此改变了国家实力;而那些商人中的佼佼者,不仅积累了可观的财富,甚至因此封君拜侯,并对时代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这里说的可不仅仅是吕不韦)。

  周王朝并不重农抑商,齐国通过工商业改变了国家命运

  在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首先与劳动工具息息相关。至周王朝建立时,以青铜器为主要器具的中原大地,生产力整体上还是比较落后的。再加上交通不便、信息沟通不畅,人们的活动范围被局限在以部落、族群为单位的小范围内,各司其职,所以后来的老子这样脑补这个时期:“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但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作为高智慧生物的本性。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们生活水平如何,是关系到统治是否稳定的关键因素。因此,周王朝建立后,周天子大肆分封诸侯,除了要加强统治外,也是出于加快国土的开发、实现各地区“共同富裕”的目的。

春秋战国时期真的存在重农抑商的情况吗?真相是什么

  在具体到生产环节,当初的各个工种,貌似也并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尚书·周书》中这样形容当时各大群体的重要性: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虞即虞人,指的是开发山泽的人员。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商人在当时并不被压制,甚至被视为关系到吃、用、钱这“三宝”流通的关键角色。而在其后,一个诸侯国更是通过大力发展工商业而彻底改变了国家地位,这就是齐国。

  当初姜太公被分封到营丘时,这个远离中原核心区的遥远东方还是一片贫苦之地:“地潟卤,人民寡”,即多是不适合耕种的盐碱地,人烟稀少且贫穷。但作为当时*的智者,姜太公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丝麻纺织业、渔盐业,并将这些特色产品运到各国开展外贸。这样一来,大量的财富、人员纷纷流向齐国,最终出现了“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的景象,即:齐国制造的冠带衣履能够供应全天下使用,以至于东海、泰山之间的诸侯们悉数整理衣袖去朝拜齐国。

  用我们今天的概念来讲,齐国是当时天下的头号制造强国,由此掌握了各国的生命线。后来齐国中道衰落,管仲*时,再度拾起姜太公的“产业强国”政策,设立管理财政的九个官府,使齐国成为了春秋首霸:“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此后数百年,依靠着工商优势,齐国世代稳居一线强国之列。

  勾践、范蠡、子贡:以商业强国、富家、助学的楷模

  而到了春秋年间,随着铁器的大规模运用,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而出于军事目的,交通条件也不断完善,则为促进为商品流通提供了客观的便利条件。这一期间,再次出现了弱国通过重视商业而改头换面的案例。

  公元前494年,吴越争霸期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击败,不得不俯首称臣。其后三年里,他被扣押在吴国、为夫差“驾车养马”,赢得了对方的信任,最终才得以回国。为了报仇雪恨,他“卧薪尝胆”,起用文种、范蠡、计然辅佐自己。

  《史记·货殖列传》中称,计然为勾践提出了强国七策,其中大部分是经济手段,比如由*平抑物价:“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研究市场货物的多寡,及时低价买入、高价卖出,并保持货币的快速流通:“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春秋战国时期真的存在重农抑商的情况吗?真相是什么

  勾践按照计然的策略治国十年,越国逐渐富庶起来;其后他以财富为诱饵激励将士奋勇作战:“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如愿灭掉吴国,并称为春秋五霸之一。

  而目睹了这一过程的范蠡,则产生了另一番想法:“计然提出的七条策略,越国仅仅用了其中五条,就实现了咸鱼翻身;那我用它来治家,岂不富得流油?”于是他改名朱公,来到了“天下之中,诸侯四通”、当时的贸易中心—陶邑,开始了自己的从商之旅。他依照计然的经营理念,囤积居奇、随机应变,19年中,有三次赚到千金之财;而在他死后,他的子孙后代延续了这一经营思路,最终使家产达到“巨万”(形容极多,数不胜数)。

  后来,“陶朱公”就成了富翁的代名词。

  而孔子之所以能名扬天下,则主要源于他有一位善于经商的弟子——子贡。

  在孔子那里学成之后,子贡前往卫国做官,其后又以“贱卖高卖”的手段在曹国和鲁国之间经商,并成为孔子门下70多位弟子中的首富。后来,他乘坐四马并辔牵引的豪华马车,携带重金四处访问、馈赠诸侯,以此推广他师傅的贤名;所到之处,那些君主与他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因此,司马迁认为,孔子之所以名扬天下的原因,大富豪子贡不计成本的包装功不可没:“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战国至秦朝时期,商人成了时代的宠儿

  在魏文侯时期,当李悝正苦心孤诣的研究如何以变法鼓励生产、开发土地时,身在洛阳、处于周天子地盘上的白圭却通过倒卖货物,轻轻松松的富可敌国。他的致富秘诀在于观察市场行情以及农作物的丰歉,严格贯彻低买高卖的原则;当粮食大丰收时,他就低价购入、高价出售出售丝、漆;而当蚕茧结成的季节,他则顺势买进,并高价出售粮食;此外,他还会根据天象的演变预测作物的旱涝,总能及时预测到市场的走向。通过这些组合手段,白圭终其一生,经商几乎没未失手,他甚至因此得意洋洋的说:“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

  而猗顿原本是鲁国贫寒书生,在穷困潦倒之际,他听说了陶朱公的致富传奇后,急切的“往而问术”;而后者也毫无保留的为他指点迷津。在学成之后,猗顿来到西河(当时属魏国),先后从事畜牧业、盐业,短短十年中,成为了与师父陶朱公齐名的巨富。

  而赵国邯郸郭纵、郭开家族,则借着与赵氏的交情,成功垄断了赵国的冶铁业,成为了“与王者埒富”、持续两百多年的富豪家族。

春秋战国时期真的存在重农抑商的情况吗?真相是什么

  而在以商鞅变法立国的秦国/秦朝,商人的地位也依旧坚挺。

  当初公孙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公布的第一项法令就是《垦草令》,顾名思义,即鼓励人们开垦荒地。为了避免人们投机取巧、从事商业,公孙鞅曾明文禁止商人买卖粮食:

  使商无得粜,农无得籴...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

  即禁止买卖粮食,掐断商人低买高卖、赚取利润之路,逼迫所有人务农。秦国正是围绕着“农战”,逐渐实现了国富军强。

  但随着扩张事业的不断深化,无论皇室消费需要,还是是行军打仗、对新占领地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财富;甚至秦庄王嬴异人之所以能登上王位,靠的正是商人吕不韦的赞助。另一方面,土地开垦到一定地步后,客观上也允许部分人从事商业,秦国对商人的限制政策并没有严格贯彻。

  而在我们的想象中被视为执政“残暴”、将“愚民”政策执行到极致的秦始皇嬴政,实际上对商人却极为大度甚至客气。

  一位是“畜牧大王”乌氏倮,生活在战国末年至秦朝时期。他的经商流程是这样:第一步,养牛养马,然后卖掉;第二步,用所得的及金钱购买各种奇珍异宝,偷偷献给戎王,戎王则以十倍的价值予以回馈,所送的牲畜多到以山谷为单位来计算;第三步,用部分牲畜“报效”朝廷。

春秋战国时期真的存在重农抑商的情况吗?真相是什么

  而秦始皇嬴政也投桃报李:“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即享受封君的待遇,与其他文武一样按时入朝退朝,可以视为资本家凭借财富而进入权利*。

  第二位—巴郡的寡妇清,由于祖上垄断了一处朱砂矿,家产因此多到不计其数。清不仅能守住先人的家业,而且还能依靠着财富保护自己,终身守寡而未被人侵犯。因此,秦始皇把她视为贞妇、以礼相待,甚至还亲自下令为她修筑了“女怀清台”(跟后世的牌坊一个意思)。

  由此可见,与我们想象中不同的是,在春秋战国乃至秦朝时期,中原王朝并不抑商,甚至将商业、商人视为社会经济、政治构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无论任何统治者在位,首要的任务有二:对内,使国家富裕,百姓的生活、劳作得到基本保障,以稳定统治;对外,在春秋战国时期要战胜外敌,攻城略地,统一天下后,要北征匈奴、南平百越,这都需要大量的财富作为支撑。无论任何时代,商业并不是洪水猛兽,关键在于怎么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