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品级制度是什么样?王公贵族是什么权利?
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唐朝的品级制度是什么样?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唐朝的制度,与后来的宋元明清都不同,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王公贵族的特权都不大,他们也是按照做官的级别享受待遇,王子皇孙的收入,未必就比功臣勋贵高,像秦琼程咬金尉迟敬德那样的国公,爵位跟嗣王、郡王平级,嗣王郡王的儿子见了秦琼那样的功臣勋贵,也是要行礼如仪的。
唐朝可不像清朝,有个爵位就可以把尾巴翘到天上去,就是一年见不到公主几回的“额附”,也是超品(大于正一品)。不但额附是超品,就连公侯伯也都超品,韦小宝一开始受封子爵,那是正一品,和珅世袭的轻车都尉,也是正三品。
和珅因为是满人,而且老爹有军功,所以和珅纪晓岚根本就跟他没法比——清朝汉人极少受封爵位,苦熬苦干一辈子,也不如和珅那样有一个好爹。
言归正传,咱们还是来说说唐朝王公大臣品级制度及其食邑俸禄。比较之下我们就会发现,与其他朝代相比,唐朝的龙子龙孙待遇可能最低,只会吃不会干的帝三代、官二代,虽然不至于挨饿,但是想跟真正有能耐的人比阔气,他们还真比不了。
皇室不暴富,功臣不差钱,百姓衣食无忧,我们甚至可以说唐朝是贫富差距最小的朝代,也是官员数量最少的朝代。
一、唐朝的品级制度:皇亲国戚未必就比功臣高
唐朝的品级,最高正一品,最低从九品,但是这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魏晋九品中正制有本质的区别,九品中正制是拼爹拼祖宗,而唐朝的九品职散勋爵制度,拼的是自己,能力和战功、贡献,是三条主要考核标准。
《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当朝一品的职事官有六个,分别是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王爵正一品,散官和勋位没有正一品的。皇帝一下最大的就是王,王是正一品,也就是说,在唐朝不存在超品官,也就是一品就到头了。唐朝还有一个说不上是职事官还是武散官抑或是勋位的特殊称号,那就是正一品的“天策上将”,此称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仅李世民一人曾获此殊荣。
除了天策上将,李世民还“消灭”了另一个官职——“尚书令”,自从李世民当过尚书令之后,唐朝尚书省就改成了两人负责制,也就是左右尚书仆射都享受宰相待遇。
从第一品的职事官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每个职位不仅限一人),开府仪同三司属于从一品文散官,骠骑大将军属于从一品武散官(程咬金曾获此追封),嗣王、郡王、国公属于从一品爵。
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大将军、开国郡公(爵)、上柱国(勋)都是正第二品,唐朝没有正第二品的职事官,这都拜李世民所赐:“《武德令》有尚书令,龙朔(唐高宗李治年号,李世民时期是有此官无此人,李治直接取消了尚书令一职)二年省。自是正第二品无职事官。”“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门下省长官,又名纳言)、中书令号为宰相。”
唐朝实际*的*职事官(太师、太傅、太保等虽是职事官,但却不管什么事,以至于有人误以为其为散官、加官)是从第二品的尚书左右仆射。往下三品职事官就一抓一大把了: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秦琼曾任左武卫大将军)、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左右英武六军大将军、左右千牛卫大将军(比如《神探狄仁杰》里的那个李元芳)、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太常卿、宗正卿、)太子詹事、左右散骑常侍统统都是正三品。有人说唐朝三品官就是宰相级别,那显然是不太了解唐朝官制。
三品以下的官员就不说了,因为那些官职太多了,咱们还是重点说一下亲王嗣王郡王国公及侯伯子男的级别。
二、唐朝爵位逐级递减承袭,铁杆庄稼根本就不存在
唐朝的王爵,不是铁帽子,即使是嫡长子,也只能逐级递减承袭,所以铁杆庄稼根本就不存在:皇帝的兄弟和儿子,是亲王,但是他们有继承权的那个儿子,就变成了嗣王,不是嫡长子的,只能封郡公,比秦琼程咬金那样的国公要低一级。
即使是唐高祖李渊,他的绝大多数孙子,也只能获封郡公,除非他们在疆场上杀敌建功或者特别受赏识,但是他们的爵位也有一个上限,那就是郡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诸子为郡公,以恩进者封郡王。”
亲王承袭爵位的嫡长孙,比他的叔叔们高一点,可以受封国公。
至于皇家之女金枝玉叶,最高的大长公主(皇帝的姑姑)是正一品,皇帝的姐妹和女儿,都叫公主,享受一品待遇(视一品),以下的就是郡主(太子之女从一品)、县主(亲王之女从二品)都不比国公级别高。
大家以为唐玄宗李隆基封自己的三个大姨子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就是超常待遇了,其实任何一个一品官员和国公的母亲妻子都享受这个待遇:“文武官一品、国公之母妻为国夫人。”
说完他们的品级,咱们再来看看待遇,唐朝规定:爵位分九等,第一等是正一品亲王,食邑万户;第二等是从一品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户;第三等是从一品国公,食邑三千户;第四等是正二品的开国郡公,食邑两千户;第五等是从二品开国县公,食邑一千五百户;第六等是从三品开国县侯,食邑一千户;第七等是正四品上开国县伯,食邑七百户;第八等是正五品上开国县子,食邑五百户,玄武门之变前,侯君集就是全椒县子。
第九等是从五品上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尉迟敬德在玄武门之变前两个男爵都不是,只能算是白丁。
但是规定是规定,真正执行起来很难,因为唐朝不像宋朝,一开始的时候,还没有抢夺百姓土地分给功臣的习惯,所以亲王公主的待遇要大大缩水,能拿到一千户食邑就算不错了,这里有一个比较好听的名字,叫“食实封”。
据《唐会要·诸王》记载:“亲王食封八百户,有至一千户。公主三百户,长公主加三百户,有至六百户。高宗朝,以沛英豫三王及太平公主。武后所生,食封逾于常制。垂拱中,太平至一千二百户。”
一生不太平的太平公主,食实封达到一千二百户、三千户,就已经被有人要把眼睛瞪出血来了,太平公主最后也落了个身败名裂。
后来唐朝逐渐富裕了起来,皇帝也开始大手大脚,但是没有一个亲王的食邑真正达到一万户的,食邑纪录的保持者,是相王李旦(李治武则天之子,唐中宗李显之弟,唐玄宗李隆基之父,本人也当过皇帝,就是唐睿宗)的七千户;排名第二的是李隆基的大哥宁王李宪(李成器,固辞太子之位给李隆基),五千五百户;并列第三的是岐王李范(李隆范,追谥惠文太子)薛王李业(李隆业,追谥惠宣太子)各五千户。
三、功臣的收入有多少?亲王公主跟他们比不了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原来在唐朝,并不全是看血缘关系的,亲王郡王公主县主,待遇还真未必比得上功臣勋贵,因为功臣勋贵享受的待遇,他们还真享受不到,那就是职分田、永业田。
在唐朝,即使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只要肯努力耕种,发家致富只是时间的问题,因为朝廷给他们的土地实在是太多了:“丁男、中男给一顷,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十亩。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
如果一家有三个男丁,就会有顷土地,就是残疾人和独居弱女子,也有三四十亩土地,就是自己不种而租出去,也可以吃穿不愁了。
咱们还是拿秦琼来举例:秦琼受封上柱国的时候,拿到了三十顷永业田,受封翼国公,又得到了三十五顷永业田,这也是不上税而且可以世代相传的。
按照《旧唐书·食货志》的记载,“武德七年,始定律令。以度田之制: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亩百为顷。”
唐朝一尺折合现在三十公分,换算下来,一亩土地五百四十平方米。也就是说,秦琼这六十五顷土地,折合今天的三百五十一万平方米。这些土地在唐朝是六千五百亩,每亩租出去只收两斗粮食(当时官方确定的地租),秦琼也有一万三千斗粮食进账,这还不算他当左武卫大将军的薪俸,更不算唐高祖李渊给他“积赐金帛以千万计”。
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敢拿金银收买没有爵位和勋位的尉迟敬德,是因为尉迟敬德比较穷,而上柱国翼国公秦琼太有钱,他们收买不起。淮安王李神通跟张婕妤的老爹(也算李渊的老丈人之一),为了几十顷土地打了起来,官司一直打到李渊那里,李世民还因此挨了一顿臭骂(高祖大怒,攘袂责太宗曰:“我诏敕不行,尔之教命,州县即受”)。由此可见在唐朝,土地是多么重要。
几十顷土地在功臣秦琼眼里不值几个钱,但是皇亲国戚为此却能打起来,由此可见功臣的日子过得远比皇亲国戚富裕。
唐朝之所以重功臣而薄皇室,是因为在开国几位帝王眼中,虽然继承了隋朝大批金银布帛粮秣,但是好钢还要使在刀刃上,在历朝历代中,唐朝精兵简政做得最彻底,据《新唐书·卷四十六》记载:“太宗省内外官,定制为七百三十员,曰:‘吾以此待天下贤材,足矣。’”
整个大唐帝国拿朝廷俸禄的官员居然只有七百三十个,唐太宗李世民还沾沾自喜地认为这些官帽已经足够天下英才分配了——七百三十顶官帽,可能还不够清朝一个总督巡抚部下戴的。
这样看来,唐朝不但是贫富差距最小的朝代,也是官员数量最少的朝代,秦汉盛唐,唐朝之所以强盛到四夷宾服八方来朝,是不是跟这两点有关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搞笑漫画图片大全-篇篇精彩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