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活百科

杀了魏延后杨仪为什么要自尽?真相是什么?

程序员文章站 2022-04-02 21:25:08
诸葛亮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杨仪,字威公,襄阳人,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大臣。当初魏延不被诸葛亮所信任... [详细]...

  诸葛亮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大臣。当初魏延不被诸葛亮所信任,后来杨仪派出马岱杀了魏延。奇怪的是杨仪杀了魏延之后,不但没有得到嘉奖,反而最后选择自尽而死,这又是为什么呢?

  据记载,魏延和杨仪不和,在魏延事发前,两人相互状告对方有不轨犯上之心。当时的皇帝刘禅一时间难以决断,就询问老资历的蒋琬和董允二人的意见。当时两人向刘禅拍着胸膛保证杨仪绝对不会有逆谋之心,却对魏延的忠诚度表示怀疑。甚至蒋琬还打算出兵去阻击魏延,最后因为中途收到了魏延的死讯,这才作罢。没错,就是杨仪在魏延战败溃退汉中时,派出马岱将其击杀。

杀了魏延后杨仪为什么要自尽?真相是什么?

  在建兴十二年(235),在诸葛亮病危之际,他召集了费祎,杨仪等人商讨如何退军的事情。诸葛亮当时做出的部署是让魏延负责断后,姜维前行撤离。诸葛亮对魏延并不太放心,下令如果魏延违令,大军可以自行出发,退回汉中。诸葛亮去世后,杨仪先是让费祎去试探了魏延的态度,果不其然,魏延没有遵守诸葛亮的命令。

  魏延此时不认为他们应该就此撤退,试图独自去攻打曹魏,并不配合杨仪的安排。万般无奈之下,费祎只能退了一步和魏延商量北伐和退回汉中的人员。费祎没有遵守承诺,他假意去和杨仪商讨,想趁机离开大营。谁知魏延早已派人探明杨仪的情况,听说他们仍然准备撤离这里,勃然大怒。为了阻止杨仪的军队撤退,魏延抢先摧毁了他们退回汉中的必经之路。杨仪的队伍也没有妥协,怀着一腔怨气打通道路,坚持撤退。后来,魏延派军把守褒谷口,阻止杨仪军队过去,导致杨仪只得让何平去突击魏延的大军。何平呵退了魏延的先锋部队,他们自知理亏,也没有太大的斗志反抗。就这样,魏延只能在一片兵荒马乱中退往汉中,最后死于马岱之手。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其实诸葛亮并没有将军权完全交给杨仪,而是亲自做出撤退的部署,杨仪只是负责执行中的一员罢了。所以在魏延看来,就算诸葛亮去世了,自己也仍然是统帅,只要他和费祎联合,就能够调动大军。杨仪只是一个负责执行的小参谋,说白了就是个“跑腿的”,根本无法调动军队。诸葛亮和魏延的分歧更多是在于他们军事思想的不一致,诸葛亮主张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而魏延却更加激进。无奈之下,诸葛亮才让杨仪带领军队。然而杨仪领悟错了诸葛亮的意思,认为这是诸葛亮对他的器重。他嫉恨魏延,认为他是自己成为丞相最大的绊脚石,加之魏延自视甚高,甚少服软,而杨仪心胸狭窄,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两人自然是水火不相容。

杀了魏延后杨仪为什么要自尽?真相是什么?

  杨仪好不容易带回了蜀军,还斩杀了了魏延,满以为自己可以获得丞相之位,结果刘禅却只给了他军师的职位,并且还没有兵权。而杨仪垂涎不已的丞相之位,却落入了蒋琬的囊中。杨仪自认才华谋略不输蒋琬,自然是不服,他又不是什么好性子的人,自然是怨恨之情溢于言表,逢人就大加抱怨。

  一个跟“祥林嫂”一直跟大家吐苦水发牢骚的人自然得不到众人的喜爱。费祎好心相劝,他却说出了许多忤逆之语,甚至说出了后悔杀死魏延,希望再和他共事的话来。最后,杨仪受到告发,不但官没得当了,甚至还被流放。

  照理说,到了这般田地杨仪是该夹着尾巴做人了,可他还是不死心,经常说一些敏感言论,导致议论纷纷。终于朝廷忍不了了,下令捉拿他,杨仪绝望之下选择了自杀。

  其实杨仪早该想到,诸葛亮不让他掌兵,就已经意味着他不是丞相的最佳人选。诸葛亮在临终之前是明确向刘禅表示过蒋琬是最合适的人选。如果诸葛亮真的是中意杨仪,怎么样也会在刘禅面前有过或多或少地表示。反观杨仪,他虽然成功领回大军,确是七零八落的残军,刘禅其实是很不满意的。

  而杨仪处死作乱的魏延,却没有任何赏赐,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其实是要为这次作乱负责的,最多算是将功补过,谈何赏赐?诸葛亮在撤军的安排之中,其实就已经设置了防范魏延的手段。选择让魏延断后,只要前面的部队已经撤离,魏延孤立无援,自然就不敢逞强,只能随大部队退回汉中。

杀了魏延后杨仪为什么要自尽?真相是什么?

  杨仪没有及时传递诸葛亮的命令,反而派人试探,结果被魏延识破有了反击的机会,干扰了诸葛亮的计策。杨仪的犹豫不决让魏延有了可乘之机,魏延赶在了杨仪之前,不但使得杨仪成了断后的人,而且有了阻击他们退走的机会。事实上,蜀国军队已经撤退后曹魏那里才得到相关消息的,这就说明诸葛亮是有后招的。只要杨仪取得先机,如果诸葛亮的病情好转,他们就能继续北伐;诸葛亮病情加重,他们也能虽是撤离,可以说是进可攻退可守。杨仪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么多,反而贸然刺激魏延,这才有了后面这么多“糟心”事。

  事实上,魏延上书弹劾杨仪,虽然在蒋琬,董允等人的力保之下,刘禅暂且打消了对杨仪的疑心,但内心深处其实仍是对杨仪存在不信任的。

  杨仪的个人能力不行,而且面对魏延一事,他的残忍杀害也足以让刘禅颇为忌惮。所以事实上,魏延之死不但不是杨仪的功劳,甚至在大部分人看来,杨仪还是这次*的推波助澜者。杨仪不但没有认识到危机,反而大肆张扬,无怪乎会为此付出代价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