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30亿,微创医疗机器人的故事怎么讲?
雷锋网消息,近日,上市公司微创发布公告,旗下微创(上海)医疗有限公司(简称“微创医疗机器人”)已完成总额30亿元(人民币)。其中15亿人民币来自直接增资,另外15亿来自微创股权转让款,并引入了包括高瓴资本、北京磐茂管理有限公司、贝霖资本、天津远翼元福、易方慧达投资(广东)合伙企业在内的多家战略投资者。
本轮投资完成后,微创医疗机器人的估值将达到225亿元,将仍为公司的附属公司。
几款核心产品
微创医疗的官网显示,其总部位于中国上海张江科学城,已上市产品300余个,覆盖及结构性心脏并电生理及心律管理、与软组织修复、大动脉及外周血管疾并脑血管与神经科学、内分泌管理等生命科技、外科及医疗机器人,泌尿、、呼吸、消化,医美及康复医疗、体外诊断与影像等十大业务集群。
作为众多业务线中的一员,微创医疗机器人的应用对象,和它的名字一样微创伤外科。
微创医疗机器人主要探索灵巧机器人、、信息传感等领域的技术,提供以腔镜手术机器人、关节手术机器人、三维腹腔镜为代表的多科室一体化智能微创伤手术产品。
2015年,微创医疗机器人成立,旗下有几款核心产品。
作为辅助工具,“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是由图像台车、患者手术平台、医生控制台组成的,可以为医生提供了立体真实反应解剖位置。优化人体力学,可以在狭窄空间中充分施展高灵活运动能力。
“鸿鹄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则是面向骨科医生的“拿不稳,截不准,看不到”等3大难题。微创医疗机器人创始人孙洪斌表示,“鸿鹄”已经获得国家批准,进入绿色通道,接下来将会扩大产品的量化生产,建立自己的全链条产品线。同时,与战略合作方扩大市场规模和核心竞争力。
融资30亿的故事怎么讲?
融资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所在赛道的未来想象力,医疗机器人正是如此。
据雷锋网了解,按照国际机器人联盟(ifr)的分类,医疗机器人可分为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四大类,主要用于伤病人员的手术、康复、救援和转运。
其中,手术机器人大类包括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矫形外科机器人系统、神经外科机器人系统、可操纵的机器人导管、及其他临床手术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包括帮助护士进行输液、配药、体检、情绪抚慰的机器人。
整体来看,康复机器人占的比重约为41%,辅助机器人为17%,手术机器人为16%。
在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帝国理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杨广中表示,医疗机器人是目前国内机器人市场最有发展前景的领域。未来,应用机器人最多的领域或不再是行业,而是医疗行业。
国内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也在快速增长。当前,我国医疗机器人占服务机器人领域比重已经达到了约30%,2019年国内市场规模达到了约40亿美元。
另外,国内医疗机器人及其核心技术也在监管层面不断获批。
从国内看,通过cfda认证的产品主要包括:天智航的骨科医疗机器人(2010,国内最早);安翰医疗的胶囊机器人;三坛医疗的定位系统;remebot推出的“睿米”神经机器人系统(2018)。
以“睿米”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为例,它采用手术治疗帕金森综合症方法称为脑深部电刺激术,需要将毫米粗细的电极,精确植入到患者丘脑底部犹如花生米大小的特定神经核团内,对靶点定位的精准性要求极高,且只有在特定的部位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精度1-2mm。
庞大的社会需求和产品表现的不断成熟,也满足了人们对医疗机器人行业的期待。
从市值角度看,目前微创医疗市值是568.49亿人民币。上述提到的天智航发展迅猛,8月18日,天智航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截止到9月11日,天智航的市值也达到了292.49亿元。
此外,博实股份的参股公司思哲睿医疗主从一体式手术机器人已完成型式检验,目前处于临床启动阶段;微创腹腔手术机器人系统目前进入型式检验阶段。
雷锋网了解到,2018年,成立于的思灵机器人也在医疗和工业制造领域布局。据36氪报道,在医疗方面,思灵机器人可以应用于骨科、神经外科、腔镜、康复等许多医疗场景,搭载思灵机器人自研的“机器大脑”和操作系统,可以适应手术机器人末端的不同功能,同时保障性。
该产品已经拿到国内相关医院及医疗类机器人公司的订单,预计可以在明年通过医疗认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融资的一个关键角色高瓴资本。
高瓴资本是医疗赛道的大玩家。擅长投资消费、tmt、企业服务、四大领域的高瓴资本,在今年大举进军医疗。23亿元独家全额凯莱英定增、12亿元领投华兰、11亿元定增凯利泰。
有数据统计,2005年创立以来,高瓴资本已在全球医疗产业累计投资160余家企业,国内企业100家,海外企业60家,上面提到的思灵机器人也是高瓴资本的跟投项目之一。
今年,高瓴资本宣布正式成立高瓴创投,首期规模100亿元,专注于投资早期创业公司,并将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作为重点覆盖的领域之一。
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表示,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已经到了寒武纪阶段,即大爆发阶段,各种各样的物种全部出现,这些现象背后,既有监管的原因,也有市场经济的原因。“我们是坚定的重仓大医疗行业,我们在这个行业已经投资了1200亿人民币。”
盈利仍存在不确定性
可以看到,国内的医疗机器人行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造血”能力,无论是机器人本身的技术还是医护人员对医疗机器人的操控能力,以及产业发展环境,都还在培育的过程中。
而且,随着产、学、研、投等几大要素的相互带动,医疗机器人与网络、/等前沿技术的交叉融合,医生、患者与机器人之间的交互水平会进一步提高,并对数据、物体和环境等有更精准的感知。
但是,正如天智航自己所说的那样,骨科手术定位机器人业务,存在产能利用率较低、研发周期长、市场开发尚存有不确定性、研发费用均未资本化、未来将承担大量资本性支出的情况,未来盈利时间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在产品实现规模化销售前,公司需要持续进行投入。
除此之外,机器人进入临床手术尚处于起步期,增进医院、医生、患者对骨科手术机器人的认知程度尚需一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