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科技

从南京出发,人工智能还能干些啥?

程序员文章站 2022-04-02 13:44:22
他从事研究40多年,是中国人工智能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他是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创院院长,为中国培养出人工智能领域博士生近70名他是中科院院士、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张钹。2020南京创新周期间,由张钹院士...

他从事研究40多年,是中国人工智能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他是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创院院长,为中国培养出人工智能领域博士生近70名他是中科院院士、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张钹。2020南京创新周期间,由张钹院士领衔的新型研发机构南京清湛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将在江宁开发区高新园启动运营。在他的率领下,毕业于清华大学的者们将从南京出发,探索人工智能的更多奥秘。

这个新型研发机构将给南京带来什么?研究院对人工智能产业有着怎样的思考与布局,记者和身在北京的张钹院士视频连线,展开对话。

记者:此次合作为什么选择南京?选择江宁开发区?

院士:选中南京,是因为长三角地区发展人工智能的土壤很好。落户江宁开发区,是看中这里雷厉风行的办事效率。2019年10月,清华大学的教授们来江宁开发区参加2019中以人工智能创新论坛,当时高效的接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前,中国和欧美人工智能研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想赢得先机,就得加速跑,办事效率是我们选址中极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记者:我们在新闻中看到,人工会下棋、会做高考卷子,有些老百姓会很惊恐,觉得要代替人类了。在您眼中,目前人类对人工智能的了解到底有多少?从伦理上看,人工智能发展极致会怎么样?

院士:其实你提到的这些案例,只是初级人工智能。拿下棋来说,这对于人工智能是“小菜一碟”,属于“完全信息决策”。棋子是公开摆出来的,速度很快,计算上很容易超越人。但是让机器人打麻将就不行了,它不知道怎么出牌,计算量太大了,在“不完全信息决策”方面,机器还比不过人类。做高考题也一样,机器只能应对答案唯一的题目,写作文就不行了。

我们认为,真正的高级智能(人类智能)特点应该是“随机应变、举一反三”,眼下的人工智能离高级智能还很遥远。由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了解很少,因此产生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从事人工智能研究非常困难;另一个是,因为知之甚少,人类对人工智能产生误解和恐慌,我想对这个问题进行解释。

人类智能是经过几十亿、上百亿年自然进化而来的。人类是宇宙中唯一有智慧的吗?通往智能的道路是唯一的吗?如果你认为“唯一”,这种结论也许只能请“上帝”来解释。如果通往智能的道路不是唯一的,那么这种观点就是支持我们研究人工智能的动力。机器的创新其实也是一种进化,但是因为机器和人类的进化道路不同,最终的结果也不同:机器人和人类是不一样的。

在某些技能上,机器超越人类,在某些技能上,它又比不过人类这是我们想要的结局。人类要开发的是,弥补人类短板的人工智能,所以恐惧人工智能是没有必要的。再退一步讲,科学家完全没必要去研发和人类一样的机器人,人类自己生孩子更简单。大家担心的伦理、问题,其实是科技被滥用的问题,任何一个科技都可能遇到这个问题。比如语音合成技术,可能被坏人用于诈骗,核武器的问题更大。

记者:在您眼中,当前人工智能处于什么发展阶段?未来将走向哪里?

院士: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仅60年,我们把人工智能过去走过的历程分为两个时代。第一代人工智能是知识驱动的。它把人类的知识和经验放进知识题库,通过建立模型模仿人类的决策等理性行为,比如协助医生看玻但这一思路遇到了很大障碍。人类的很多知识是模糊的,难以用语言描述。因此第一代人工智能没有得到很广泛的使用。

第二代人工智能是驱动的。通过寻找数据的规律,机器,最有代表性的是技术。但这一代技术的缺陷是系统脆弱,易受攻击。比如,机器人能依靠、算法区别猫狗,但机器人本质上是不认识猫狗的。黑客加些伪装,就容易骗过系统,因此技术应用场景有局限性。

中国要发展第三代人工智能,它是第一代和第二代人工智能的结合,将知识驱动跟数据驱动结合起来。

记者:咱们研究院落地南京后,计划做什么事,如何推进?

院士:南京的研究院是瞄准第三代人工智能设立的,我们部署了两件事:一件是,加强基础研究,做从“0到1”的工作;一件是产业化。

中国产业发展过程中,最缺的是“从0到1”的原始创新能力。根据科学博物馆的学者jackchalloner的统计,近500多年来,全世界838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来自中国,飞机、计算机、都是人发明的,这是警示中国重视研发创新的呐喊。中国人工智能要领先,必须建立一套从“0到1”的人工智能理论。

从产业化的角度看,虽然人工智能概念很火,但全球人工智能行业都处于初创阶段,技术应用场景局限、企业规模孝大部分企业挣不到钱。我的学生们毕业后办企业,常来和我沟通,我发现大家很多问题是共性的。所以我要在南京打造一个平台,把清华大学毕业生创办的人工智能企业集聚到一起,共性的问题共同解决。通过新型研发机构的模式,帮大家把资金、市尝技术汇聚到一起,推动行业做大做强。

记者:我很好奇,像您这样德高望重的学者、院士,在老百姓眼中早就“功成名就”了,为什么85岁高龄还愿意劳心劳力“出山”做企业?听说这是您第一次如此深度参与企业孵化项目,您怀着什么样的决心和期盼做出了这个决定?

院士:做一件大事需要考量三个条件:时机、人才、时间。

当前,人工智能发展走到了转折点,处于“序幕刚刚拉开,精彩好戏即将上演”的好时机。在人才储备上,过去40年,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已培育了一批年富力强、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发团队。

对于我们,最大的困难是时间。干一件大事,没有十年八年的坚持是不行的。时间对于我个人来说,尤为宝贵,错过就没有了,等不起。所以我刚才说,选择江宁开发区,是因为这里的*时间观念强。对于南京的这个项目,我们会抓紧推进,在最好的时机尽早做出成果。从工业发展史上看,时间也是尤为宝贵的。几次工业革命中,中国都错失良机,在人工智能的这场赛跑中,我们不能再失之交臂。

来源:南京日报 , 员侯佳,南报融媒体记者张希;南京知天下咨询产业智库 编辑整理仅供分享;沟通邮箱:13705996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