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蓄势展身手
来源:海外网
近日,河北、贵州、湖南、北京、广州、赣州等多省市发布发展行动规划,对平台建设、促进企业“上链”方面进行规划,国内产业正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当前,技术已在司法存证、政务管理、民生服务、溯源、管理等场景中落地,未来或将在新基建、产业链改造、公共服务等领域大展身手,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各地积极“上链”
期间,北京市民马先生喜欢上了网购。他最近收到一箱安徽砀山酥梨后,发现上有一个写有“溯源”的二维码,用一扫,这箱梨的销售名称、正宗原产地位置、产品特色、所属的品质联盟等“身份”信息一目了然,甚至连扫码次数都被清晰地显示出来。马先生说:“看到这么详细、精确的产品信息,我对产品质量更有信心了。”
技术在网购上运用,是各地近年来主动创新技术应用场景的一个缩影。根据中国生态联盟发布的《2018-2019年中国发展年度报告》,技术在领域应用最为活跃,在跨境支付、资产管理、供应链金融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批能够承担实际业务的新产品;在存证和公益慈善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服务、*管理、交通等领域开始探索。
在此背景下,国内多省市近来接连印发发展行动计划。在规划中,建设开放创新平台,促进重点企业“上链”成为各地下一步工作重点。例如,北京市7月初印发的《北京市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率先形成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北京方案”;贵州省5月初印发的《关于加快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将建设3至5个开放创新平台及公共服务平台,引进培育100户以上成长型企业;湖南省在4月底印发的《湖南省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到2022年建成10个以上公共服务平台,推动3万家企业上链;广东广州、江西赣州也提出将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并推广典型应用示范场景。
疫情期间,进各地“加码”技术发展。专家表示,今年以来,数字化的社会治理创新和软硬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大幅提升,技术在产业链和政务治理的技术性改造等方面潜力更为凸显。
“当越来越多人意识并享受到数字化生活带来的便利后,更坚定了进行数字化改革、积极‘上链’的决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说,防疫期间,技术在信息管理、应急物资和食品追溯以及身份认证管理等方面优势明显。对于数字经济或者技术来说,此次疫情是一次发展机遇,在疫情催生大量数字化需求之后,将在生产与供应链协同、公共安全预警、中小企业等方面发挥出更大能量。
瞄准难点堵点
运用技术打造南康“虚拟工厂”,进行赣南脐橙产品溯源……近年来,赣州企业不断涌现,涉及的数字证照、数字票据、防伪溯源、备案公证、版权保护、数字金融等业务也越来越多。为此,当地近日成立服务大厅,确保这些业务集中办理。
据赣州市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服务大厅一方面关注、就业、精准脱贫等民生领域的服务应用推广,另一方面注重与实体经济结合,通过实地测试、试用,引入一些与实体经济结合紧密又易于推广的服务平台,加快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有专家表示,从全国范围看,这种进行服务模式创新,破解技术与民生、实体经济结合难的尝试正在逐渐增多。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兴技术,技术在科研、落地等方面同样面临诸多难点堵点,包括技术方面,加密技术面临被推断乃至追溯等技术风险;落地方面,存在应用领域有限、产业集聚效应低等问题;另外还存在缺少专业人才等瓶颈问题。
多地发布的行动计划也瞄准了这些难点堵点。例如,《北京市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4项重点任务:创新引领,打造理论与技术平台;需求带动,建设落地一批多领域应用场景;集聚发展,培育融合联动的产业;要素保障,建设领先的人才梯队。
让产业链“转”起来
受疫情影响,一些行业下游工程项目账期变久,上游中小的压力随之增大。这一度让一些小企业主很焦虑,碰上大单子也不敢接了。
如何打通商流、物流和资金流,让产业链上下游一起“转”起来?浙江的做法是打造应收款链平台。该平台将供应链沉淀的应收账款上线为“应收款”,解决了传统应收款融资难以防范的造假风险。上游供应商收到供应链企业在线签发的应收款后,当天就能向转让变现,省去以往核保核签、见证确权等繁琐手续,产业链上下游间的“板结”资金被盘活了。
目前,应用仍处于早期、小众和试运行阶段。随着技术落地,市场数据量提升以及技术问题改进,未来有望出现更多应用案例。
专家表示,技术要实现安全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其中的技术难题,尤其是实现技术安全性、去中心化、可延展性等问题,这需要各方通力合作;其次要及时通过立法保障技术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法律问题,同时严厉打击利用技术进行违法犯罪行为。(记者 彭训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7月15日 第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