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面试时应该怎么准备交互设计作品集
各大互联网公司开启了校招模式,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开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于是乎,很多学生都在忙着整理作品集,将陈年老账都翻出来,整理成册,以便凑够网上说的,要拥有6个作品的作品集。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作品集应该越多越好,同时,要包含产品定位,需求分析、用户画像、信息架构、使用流程以及交互原型。
确实,这些都是交互设计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结果,并对于结果的展示才能体现出设计师的设计能力。然而,这些真是面试官想要看到的吗?前段时间,笔者经历了不同规模的公司面试,深刻的体会到,公司规模的不同对招聘人员的要求也大相径庭,有行业巨头,也有初创公司。但是每个公司对作品集的重视程度,各不相同,有的,甚至压根就没有提交互设计作品集的事,直接就是面试,并且面试过程中没有看作品集,只是一直在谈论它。
于是,面试结束以后,我一直在思考,面试官真正想看到什么样的作品集?以及作品集中的作品的展示方式应该是怎么样的?除了能够看到的作品集,还有哪些不可见的“作品集”需要准备?接下来,笔者从自身的经验聊一聊交互设计作品集应该怎么准备。
△ 作品集五要素
首先,面试企业看中的是你的实际工作项目
在面试过程中,虽然笔者准备了十几个作品,但是,越大的公司越看中实际的工作项目。有的直接跳过说有的作品,直接让笔者详细的介绍一个自己参与的项目。其他的项目,连看都没看。(此处应该是泪流满面)更别提其他的设计练习了。原因有二,其一面试时间有限,在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内,面试官不可能全面的了解你的作品集,只好以点带面,从一个作品中来透视你的设计能力,是否达到他们的要求;其二,规模越大的公司,其工作就越细分,工种之间的交流与写作就越重要,设计表达与沟通的规范性与准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设计练习和实际工作项目,在设计表达与沟通方面存在的差异就不言自明了。实际项目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能够检验你的设计是否合理,以及设计细节的完善。我们都知道设计师改稿的频率很高,在改稿过程中,就要重新思考你的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并对你设计结果进行调整,这个过程,才是设计师快速成长的时期。
其次,作品集中的作品并不是越多越好
很多人都觉得,作品集中的作品越多越好,以此来显示自己工作经验丰富和设计能力出众。其实不然。对于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而言,作品相对较少,即使在外实习一段时间,其在项目中做的也是一些边角料的工作,很难系统的展现出来。这是事实,面试官也清楚。因此,将已具有的作品打磨好,尽可能的去完善作品。如果你能够把一个作品推到重来数次,一次比一次做的好,这将是你面试过程中最大的凭借。能够做好一两个作品,使尽自己的浑身解数,把自己的技能、理念、细心、逻辑等等清晰的雕刻在这些产品上,要让别人看到它就应该可以对你的能力有一个准确(甚至稍高)的评估。与其用一年的时间,去卖一天画的画,不如用一天时间,去卖一年画的画。
第三,相较与信息架构、使用流程、交互原型等,面试官更看重的是,这些内容背后的设计方法与取舍考量
笔者就经历过这样的场景。我们在制作作品集时,喜欢把产品定位与功能,交互设计原型等放到作品集上,并花费大量精力和篇幅来介绍,这些看似精致美观,但是,这和交互设计师在工作中的重心是不重合的。交互设计师关注的更多的是两点,一是对产品功能逻辑的思考,能够让不同的用户,在完成任务时没有障碍,二是交互设计师想要在页面上传达什么样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重要度层级关系。因此,在制作作品集的时候,除了对于设计结果的展示,也要按照产品的设计过程,将不同用户所处所面临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这才是完整的可视化的作品集。如果能够把这种设计方法和取舍考量整理出来,展示在交互设计作品集中,那才是最牛的作品集。
最后,要注意非可视作品集的准备
一个人面试,展示出来的内容往往是一个作品的结果,更是一个产品的冰山一角。面试的过程中,作品集的展示只是面试过程中的一个引子,更多的“作品集”要通过与面试官的交流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对于作品集的准备,只要没有正式入职,就不会结束。关于非可视化作品集的准备,可以通过模拟不同的场景,在场景中体现出设计师对设计方案的思考与取舍。任何的设计方案只有在相应的场景中才具有意义,脱离用户和场景的设计方案,都是扯淡。所以,针对不同的作品,详细的准备好作品在不同场景下的设计特点,以及设计目的,体现出作品集背后的逻辑与决策,这样的作品集才是一个完整的作品集。
另外,一定要舍得。很多刚刚踏入社会的应聘者都会将自己能够整理成册的作品,全部拿出来放到作品集中。殊不知,有些作品不仅不能够为你的面试加分,往往会减分。因此,对于一些没有特色,思考不全、制作粗糙的作品该舍弃就要舍弃。
还是那句话,面试的核心就是你有没有做好工作的能力以及工作过程中的能力展现。作品集也是一样,是对你这两项技能的辅助表现,但是,作品集不仅仅要展现结果,还要展示你完成结果的过程。这样你的结果才有说服力,才能完整的体现你的能力。
上一篇: 微信推广之怎么增加微信粉丝数量
下一篇: 浅谈运营快速地构建系统性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