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联网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
物联网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作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物联网能够极大地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当前,处于工业化后期或后工业化阶段的欧美发达国家正积极倡导 再工业化 ,欲进行新工业革命,而物联网建设就是其中的关键。我国很早就重视物联网,1999年曾提出传感网的概念,并且是世界传感网领域的标准主导国之一。《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 2020年)》和 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 重大专项都将物联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但与此同时,物联网在我国的发展也遭遇了许多问题与挑战,尤其是在实际操作和运行当中引发的法律问题,特别是知识产权法律问题引人关注。笔者认为,我国只有不断健全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切实构建起物联网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结构的顺利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物联网产业发展需要进行知识产权法律保护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知识是核心竞争力,信息是核心资源,知识产权日益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对知识产权进行法律保护,是权利人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智力成果的垄断,能够调动权利人创新的积极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物联网作为目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重点规划的产业,离不开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事实上,物联网的发展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之间存在微妙的关系:物联网的核心技术 信息实质上就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对象之一种。目前,我国物联网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显得尤为必要。
物联网涉及半导体、传感器等诸多领域中的前沿技术,具有智能互联的特色,这些高端技术的拥有者迫切需要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来强化控制。与此同时,作为互联网的拓展应用和延伸,物联网承接了网络的开放性,而这种开放性使得知识和信息变得越来越公众化、透明化,这种公开和共享有赖于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然而,知识产权在物联网上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知识产权的专有性主张私有权利不可侵犯,这种要求有时会与社会公共利益相违背;专利保护的时间性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技术的更新换代,况且这种严格的地域限制有可能阻碍国家间的技术交流和进步。
我国物联网知识产权法律保护遇到的挑战与问题
实践中,物联网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物联网作为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技术,区域发展不均衡,法律保护措施比较薄弱;物联网的发展依托的是各个领域的核心技术,但我国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不足以维护核心技术利益;物联网基于原有的互联网、无线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大量不同的网络和丰富多样的服务产品,为网络商标侵权埋下了隐患,也增加了查明商标侵权的难度;在我国的立法体系中,有关物联网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门法律较少,层次较低,目前只有无锡等地通过出台相关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试点。
物联网上升到国家战略阶段,就不得不认真面对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这一实际问题,并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有效应对以下挑战。其一,防范标准化中的专利权滥用。专利权滥用是指专利权人凭借自己的核心技术垄断市尝占有资源。物联网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其专利垄断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其迅速推广和发展。其二,商业方法中的专利问题。传统商业活动着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以规模取胜的商业方法一般借助于低成本以及一些简单的操作模式。但物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提升了商业模式在商业活动中的地位,而商业模式极容易被模仿,这提升了物联网产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范围和难度。
加快物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的途径
未来一段时间,物联网技术的竞争会更加激烈。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先发制人,掌握主动优势,改变现有互联网及通信领域受制于人的格局。为此,必须加强物联网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部门应掌握物联网核心的技术标准,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前布局知识产权保护。正因为目前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更应加大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投入力度,尝试掌握一套核心技术,转化创新成果,并将此核心技术纳入国际标准,推动中国物联网产业成为后起之秀。
*应将知识产权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当前,许多发达国家已将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上升为国家大政方针和发展战略的宏观高度。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在制定技术创新战略的时候,都把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纳入其中。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充分利用知识产权资源,加强技术专利的申报。要根据企业自身条件以及具体情况,积极申请专利,使科研成果获得法律保护,对在研究项目和尚未形成成果的项目则要加强技术保密。
充分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知识产权利益。我国物联网高新技术企业要学会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也要对相关企业予以法律服务或支持,以实现对整个产业链的知识产权创新保护,使优秀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胜出。
下一篇: 吃火锅准备什么食材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