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全连接系列 3】华为敏捷/DevOps实践_如何开好站立会议
大家好,我是华为云的产品经理 恒少:
作为布道师和产品经理,出差各地接触客户是常态,经常和华为云的客户交流、布道、技术沙龙,但是线下交流,覆盖的用户总还是少数。
我希望可以借线上的平台,和用户持续交流华为在研发效能提升上的思索和考虑。
<恒少出品,必然妥妥干货,必定理论联系实践>,因为软件无银弹,探索始终在路上。
-----------------------干货分割线--------------------------------------
理论总是美好的,现实却又是骨感的,很多华为云DevCloud的客户特别想知道How to,接下来恒少会陆续分享一些非常小的华为敏捷/DevOps的实践,点点滴滴。
开篇小故事:巴别塔,也叫通天塔;是《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1章记载,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高塔越来越接近天堂,上帝紧张了,他看到人们这样齐心协力,统一强大,心想:如果人类真的修成宏伟的通天塔,那以后还有什么事干不成呢?一定得想办法阻止他们;
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并让人类分散世界各地,最终巴别塔没有建成。————以上摘自互联网:)
这个小的宗教故事,揭示如果语言相通,目标一致产生的巨大作用,都可以建成一个通天塔:)。
而软件开发的过程却又是一个离不开协作、沟通的过程。一个缺乏良好协作,沟通、理解和目标一致的软件团队,是很难高质高效的交付的。
敏捷的众多实践中,有一个为了提升团队协作的经典实践:站立会议,本篇即介绍一下,融入华为的一些具体实践和“坑”和“雷”:)
站立会议的关键词:每天,例行,简短(15mins内必须结束),全体成员,站立
站立会议的目的:增进互相了解,互相理解,及早暴露风险,促进沟通和协调,建造“通天塔”
站立会议的过程:
全员到场
轮流发言,记住是轮流,轮流,轮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每个同学的发言简短,可以参考下面的提纲
昨天我负责的工作项的进展;
今天我计划开展,或可以完成哪些工作项;
我遇到的困难、风险,是否需要帮助,需要谁的帮助;
我收获的经验,快速分享
发言时,可同步刷新工作项的进展(可以通过任一敏捷管理工具,比如华为云的DevCloud)
会议上识别的新的工作项,Leader应该记录增加到Backlog中。
华为站立会议实践的经验(keng)教训(lei):
Leader叽叽哇哇,成员一片沉默
拘谨,觉得不自在,无话可说,不愿意先说
总有同学打断别人的发言
变成“*”会议,你怎么又延期了?你怎么不早说?
变成一言堂和Push任务的会议。那谁谁你今天做这个,那谁谁你今天必须把这个交付了。
变成了汇报会议,议题得提前申报,甚至还要准备PPT
变成进度检查会议,只关注进度有没有完成
变成一个小时的会议,讨论技术,讨论方案,发散不受控
变成了不愿意参加的会议,不仅浪费时间,提出的风险和求助也得不到跟踪和解决,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参加的主动性
....以上摘自华为这些年常见的一些现象,所以华为其实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华为的研发也很很多企业是一样的,都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
华为站立会议填坑排雷的一些小点滴
1. 站位,不要走101火箭少女的C位,也就是不要如左图这样围着C位,而是推荐围成圈或围着Backlog(如有条件可以使用电子白板),这样可以保证每个成员的发言都是面向整个团队,而不是面向C位
2. 发言棒(Talking Stick)。可以用个简单道具、玩具都可以,接力传棒,拿到发言棒的同学才能说话,其他同学闭嘴,为了活跃气氛,避免机械,可以将道具抛起,落到谁那儿谁发言。总体就是创造轻松,舒服的氛围
3. 团队成员提出的困难、风险、求助,应得到跟踪并解决,下次的站立会议持续更新,让团队成员感受到效果,也更愿意参与这个会议,因为有帮助
4. 尝试Pull,而不是Push,对于一些新的工作项,风险,挑战,鼓励大家Pull任务,而不是由Leader Push任务。
5. 使用工具系统,当场刷新进展,记录新的工作项,而不是后续把卡片再记录到系统,容易遗忘和遗漏
6. 对了,华为DevCloud在wiki内嵌了站立会议的纪要模板,可以参考,使用wiki简单记录站立的纪要和要点,也是我们常用的,如下:
最后,为什么要站立开会呢?因为站在累,所以时间久了,就开不下去了,哈哈哈。。。
愿大家能够更好的开好站立会议,提升团队成员的协同,建造自己的巴别塔:)
本系列未完待续,To be continued.....
相关文章:
【产品经理-全连接系列 之001】Epic/Feature/Story/Task/Bug到底是什么?
【产品经理-全连接系列 之002】企业应该如何开展敏捷或DevOps的研发变革
我会定期在华为云社区与大家互动交流,感兴趣的朋友欢迎到我负责的产品板块发帖交流:http://t.cn/EZBrJ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