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SwiftUI学习(一)

程序员文章站 2024-03-24 13:12:40
...

总览

如果你想要入门 SwiftUI 的使用,那 Apple 这次给出的官方教程绝对给力。这个教程提供了非常详尽的步骤和说明,网页的交互也是一流,是觉得值得看和动手学习的参考。

不过,SwiftUI 中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细节在教程里并没有太详细提及,也可能造成一些困惑。这篇文章以我的个人观点对教程的某些部分进行了补充说明,希望能在大家跟随教程学习 SwiftUI 的时候有点帮助。这篇文章的推荐阅读方式是,一边参照 SwiftUI 教程实际动手进行实现,一边在到达对应步骤时参照本文加深理解。在下面每段内容前我标注了对应的教程章节和链接,以供参考。

在开始学习 SwiftUI 之前,我们需要大致了解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会需要一个新的 UI 框架。

为什么需要 SwiftUI

UIKit 面临的挑战

对于 Swift 开发者来说,昨天的 WWDC 19 首日 Keynote 和 Platforms State of the Union 上最引人注目的内容自然是 SwiftUI 的公布了。从 iOS SDK 2.0 开始,UIKit 已经伴随广大 iOS 开发者经历了接近十年的风风雨雨。UIKit 的思想继承了成熟的 AppKit 和 MVC,在初出时,为 iOS 开发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曲线。

UIKit 提供的是一套符合直觉的,基于控制流的命令式的编程方式。最主要的思想是在确保 View 或者 View Controller 生命周期以及用户交互时,相应的方法 (比如 viewDidLoad 或者某个 target-action 等) 能够被正确调用,从而构建用户界面和逻辑。不过,不管是从使用的便利性还是稳定性来说,UIKit 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个人勉强也能算是 iOS 开发的“老司机”了,但是「掉到 UIKit 的坑里」这件事,也几乎还是我每天的日常。UIKit 的基本思想要求 View Controller 承担绝大部分职责,它需要协调 model,view 以及用户交互。这带来了巨大的 side effect 以及大量的状态,如果没有妥善安置,它们将在 View Controller 中混杂在一起,同时作用于 view 或者逻辑,从而使状态管理愈发复杂,最后甚至不可维护而导致项目失败。不仅是作为开发者我们自己写的代码,UIKit 本身内部其实也经常受困于可变状态,各种奇怪的 bug 也频频出现。

声明式的界面开发方式

近年来,随着编程技术和思想的进步,使用声明式或者函数式的方式来进行界面开发,已经越来越被接受并逐渐成为主流。最早的思想大概是来源于 Elm,之后这套方式被 React 和 Flutter 采用,这一点上 SwiftUI 也几乎与它们一致。总结起来,这些 UI 框架都遵循以下步骤和原则:

  1. 使用各自的 DSL 来描述「UI 应该是什么样子」,而不是用一句句的代码来指导「要怎样构建 UI」。

    比如传统的 UIKit,我们会使用这样的代码来添加一个 “Hello World” 的标签,它负责“创建 label”,“设置文字”,“将其添加到 view 上”:

     func viewDidLoad() {
         super.viewDidLoad()
         let label = UILabel()
         label.text = "Hello World"
         view.addSubview(label)
         // 省略了布局的代码
     }
    
    

    而相对起来,使用 SwiftUI 我们只需要告诉 SDK 我们需要一个文字标签:

     var body: some View {
         Text("Hello World")
     }
    
    
  2. 接下来,框架内部读取这些 view 的声明,负责将它们以合适的方式绘制渲染。

    注意,这些 view 的声明只是纯数据结构的描述,而不是实际显示出来的视图,因此这些结构的创建和差分对比并不会带来太多性能损耗。相对来说,将描述性的语言进行渲染绘制的部分是最慢的,这部分工作将交由框架以黑盒的方式为我们完成。

  3. 如果 View 需要根据某个状态 (state) 进行改变,那我们将这个状态存储在变量中,并在声明 view 时使用它:

     @State var name: String = "Tom"
     var body: some View {
         Text("Hello \(name)")
     }
    
    

    关于代码细节可以先忽略,我们稍后会更多地解释这方面的内容。

  4. 状态发生改变时,框架重新调用声明部分的代码,计算出新的 view 声明,并和原来的 view 进行差分,之后框架负责对变更的部分进行高效的重新绘制。

SwiftUI 的思想也完全一样,而且实际处理也不外乎这几个步骤。使用描述方式开发,大幅减少了在 app 开发者层面上出现问题的机率。

一些细节解读

官方教程中对声明式 UI 的编程思想有深刻的体现。另外,SwiftUI 中也采用了非常多 Swift 5.1 的新特性,会让习惯了 Swift 4 或者 5 的开发者“耳目一新”。接下来,我会分几个话题,对官方教程的一些地方进行解释和探索。

教程 1 - Creating and Combining Views

Section 1 - Step 3: SwiftUI app 的启动

创建 app 之后第一件好奇的事情是,SwiftUI app 是怎么启动的。

教程示例 app 在 AppDelegate 中通过 application(_:configurationForConnecting:options) 返回了一个名为 “Default Configuration” 的 UISceneConfiguration 实例:

func application(
    _ application: UIApplication,
    configurationForConnecting connectingSceneSession: UISceneSession,
    options: UIScene.ConnectionOptions) -> UISceneConfiguration
{
    return UISceneConfiguration(name: "Default Configuration", sessionRole: connectingSceneSession.role)
}

这个名字的 Configuration 在 Info.plist 的 “UIApplicationSceneManifest -> UISceneConfigurations” 中进行了定义,指定了 Scene Session Delegate 类为 $(PRODUCT_MODULE_NAME).SceneDelegate。这部分内容是 iOS 13 中新加入的通过 Scene 管理 app 生命周期的方式,以及多窗口支持部分所需要的代码。这部分不是我们今天的话题。在 app 完成启动后,控制权被交接给 SceneDelegate,它的 scene(_:willConnectTo:options:) 将会被调用,进行 UI 的配置:

func scene(
        _ scene: UIScene,
        willConnectTo session: UISceneSession,
        options connectionOptions: UIScene.ConnectionOptions)
    {
        let window = UIWindow(frame: UIScreen.main.bounds)
        window.rootViewController = UIHostingController(rootView: ContentView())
        self.window = window
        window.makeKeyAndVisible()
    }

这部分内容就是标准的 iOS app 启动流程了。UIHostingController 是一个 UIViewController 子类,它将负责接受一个 SwiftUI 的 View 描述并将其用 UIKit 进行渲染 (在 iOS 下的情况)。UIHostingController 就是一个普通的 UIViewController,因此完全可以做到将 SwiftUI 创建的界面一点点集成到已有的 UIKit app 中,而并不需要从头开始就是基于 SwiftUI 的构建。

由于 Swift ABI 已经稳定,SwiftUI 是一个搭载在用户 iOS 系统上的 Swift 框架。因此它的最低支持的版本是 iOS 13,可能想要在实际项目中使用,还需要等待一两年时间。

Section 1 - Step 4: 关于 some View

struct ContentView: View {
    var body: some View {
        Text("Hello World")
    }
}

一眼看上去可能会对 some 比较陌生,为了讲明白这件事,我们先从 View 说起。

View 是 SwiftUI 的一个最核心的协议,代表了一个屏幕上元素的描述。这个协议中含有一个 associatedtype:

public protocol View : _View {
    associatedtype Body : View
    var body: Self.Body { get }
}

这种带有 associatedtype 的协议不能作为类型来使用,而只能作为类型约束使用:

// Error
func createView() -> View {

}

// OK
func createView<T: View>() -> T {

}

这样一来,其实我们是不能写类似这种代码的:

// Error,含有 associatedtype 的 protocol View 只能作为类型约束使用
struct ContentView: View {
    var body: View {
        Text("Hello World")
    }
}

想要 Swift 帮助自动推断出 View.Body 的类型的话,我们需要明确地指出 body 的真正的类型。在这里,body 的实际类型是 Text

struct ContentView: View {
    var body: Text {
        Text("Hello World")
    }
}

当然我们可以明确指定出 body 的类型,但是这带来一些麻烦:

  1. 每次修改 body 的返回时我们都需要手动去更改相应的类型。
  2. 新建一个 View 的时候,我们都需要去考虑会是什么类型。
  3. 其实我们只关心返回的是不是一个 View,而对实际上它是什么类型并不感兴趣。

some View 这种写法使用了 Swift 5.1 的 Opaque return types 特性。它向编译器作出保证,每次 body 得到的一定是某一个确定的,遵守 View 协议的类型,但是请编译器“网开一面”,不要再细究具体的类型。返回类型确定单一这个条件十分重要,比如,下面的代码也是无法通过的:


let someCondition: Bool

// Error: Function declares an opaque return type, 
// but the return statements in its body do not have 
// matching underlying types.
var body: some View {
    if someCondition {
        // 这个分支返回 Text
        return Text("Hello World")
    } else {
        // 这个分支返回 Button,和 if 分支的类型不统一
        return Button(action: {}) {
            Text("Tap me")
        }
    }
}

这是一个编译期间的特性,在保证 associatedtype protocol 的功能的前提下,使用 some 可以抹消具体的类型。这个特性用在 SwiftUI 上简化了书写难度,让不同 View 声明的语法上更加统一。

Section 2 - Step 1: 预览 SwiftUI

SwiftUI 的 Preview 是 Apple 用来对标 RN 或者 Flutter 的 Hot Reloading 的开发工具。由于 IBDesignable 的性能上的惨痛教训,而且得益于 SwiftUI 经由 UIKit 的跨 Apple 平台的特性,Apple 这次选择了直接在 macOS 上进行渲染。因此,你需要使用搭载有 SwiftUI.framework 的 macOS 10.15 才能够看到 Xcode Previews 界面。

Xcode 将对代码进行静态分析 (得益于 SwiftSyntax 框架),找到所有遵守 PreviewProvider 协议的类型进行预览渲染。另外,你可以为这些预览提供合适的数据,这甚至可以让整个界面开发流程不需要实际运行 app 就能进行。

笔者自己尝试下来,这套开发方式带来的效率提升相比 Hot Reloading 要更大。Hot Reloading 需要你有一个大致界面和准备相应数据,然后运行 app,停在要开发的界面,再进行调整。如果数据状态发生变化,你还需要 restart app 才能反应。SwiftUI 的 Preview 相比起来,不需要运行 app 并且可以提供任何的 dummy 数据,在开发效率上更胜一筹。

经过短短一天的使用,Option + Command + P 这个刷新 preview 的快捷键已经深入到我的肌肉记忆中了。

Section 3 - Step 5: 关于 ViewBuilder

创建 Stack 的语法很有趣:

VStack(alignment: .leading) {
    Text("Turtle Rock")
        .font(.title)
    Text("Joshua Tree National Park")
        .font(.subheadline)
}

一开始看起来好像我们给出了两个 Text,似乎是构成的是一个类似数组形式的 [View],但实际上并不是这么一回事。这里调用了 VStack 类型的初始化方法:

public struct VStack<Content> where Content : View {
    init(
        alignment: HorizontalAlignment = .center, 
        spacing: Length? = nil, 
        content: () -> Content)
}

前面的 alignment 和 spacing 没啥好说,最后一个 content 比较有意思。看签名的话,它是一个 () -> Content 类型,但是我们在创建这个 VStack 时所提供的代码只是简单列举了两个 Text,而并没有实际返回一个可用的 Content

这里使用了 Swift 5.1 的另一个新特性:Funtion builders。如果你实际观察 VStack 的这个初始化方法的签名,会发现 content 前面其实有一个 @ViewBuilder 标记:

init(
    alignment: HorizontalAlignment = .center, 
    spacing: Length? = nil, 
    @ViewBuilder content: () -> Content)

而 ViewBuilder 则是一个由 @_functionBuilder 进行标记的 struct:

@_functionBuilder public struct ViewBuilder { /* */ }

使用 @_functionBuilder 进行标记的类型 (这里的 ViewBuilder),可以被用来对其他内容进行标记 (这里用 @ViewBuilder 对 content 进行标记)。被用 function builder 标记过的 ViewBuilder 标记以后,content 这个输入的 function 在被使用前,会按照 ViewBuilder 中合适的 buildBlock 进行 build 后再使用。如果你阅读 ViewBuilder文档,会发现有很多接受不同个数参数的 buildBlock 方法,它们将负责把闭包中一一列举的 Text 和其他可能的 View 转换为一个 TupleView,并返回。由此,content 的签名 () -> Content 可以得到满足。

实际上构建这个 VStack 的代码会被转换为类似下面这样:

// 等效伪代码,不能实际编译。
VStack(alignment: .leading) { viewBuilder -> Content in
    let text1 = Text("Turtle Rock").font(.title)
    let text2 = Text("Joshua Tree National Park").font(.subheadline)
    return viewBuilder.buildBlock(text1, text2)
}

当然这种基于 funtion builder 的方式是有一定限制的。比如 ViewBuilder 就只实现了最多十个参数的 buildBlock,因此如果你在一个 VStack 中放超过十个 View 的话,编译器就会不太高兴。不过对于正常的 UI 构建,十个参数应该足够了。如果还不行的话,你也可以考虑直接使用 TupleView 来用多元组的方式合并 View

TupleView<(Text, Text)>(
    (Text("Hello"), Text("Hello"))
)

除了按顺序接受和构建 View 的 buildBlock 以外,ViewBuilder 还实现了两个特殊的方法:buildEither 和 buildIf。它们分别对应 block 中的 if...else 的语法和 if 的语法。也就是说,你可以在 VStack 里写这样的代码:

var someCondition: Bool

VStack(alignment: .leading) {
    Text("Turtle Rock")
        .font(.title)
    Text("Joshua Tree National Park")
        .font(.subheadline)
    if someCondition {
        Text("Condition")
    } else {
        Text("Not Condition")
    }
}

其他的命令式的代码在 VStack 的 content 闭包里是不被接受的,下面这样也不行:

VStack(alignment: .leading) {
    // let 语句无法通过 function builder 创建合适的输出
    let someCondition = model.condition
    if someCondition {
        Text("Condition")
    } else {
        Text("Not Condition")
    }
}

到目前为止,只有以下三种写法能被接受 (有可能随着 SwiftUI 的发展出现别的可接受写法):

  • 结果为 View 的语句
  • if 语句
  • if...else... 语句

Section 4 - Step 7: 链式调用修改 View 的属性

教程到这一步的话,相信大家已经对 SwiftUI 的超强表达能力有所感悟了。

var body: some View {
    Image("turtlerock")
        .clipShape(Circle())
        .overlay(
            Circle().stroke(Color.white, lineWidth: 4))
        .shadow(radius: 10)
}

可以试想一下,在 UIKit 中要动手撸一个这个效果的困难程度。我大概可以保证,99% 的开发者很难在不借助文档或者 copy paste 的前提下完成这些事情,但是在 SwiftUI 中简直信手拈来。在创建 View 之后,用链式调用的方式,可以将 View 转换为一个含有变更后内容的对象。这么说比较抽象,我们可以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比如简化一下上面的代码:

let image: Image = Image("turtlerock")
let modified: _ModifiedContent<Image, _ShadowEffect> = image.shadow(radius: 10)

image 通过一个 .shadow 的 modifier,modified 变量的类型将转变为 _ModifiedContent<Image, _ShadowEffect>。如果你查看 View 上的 shadow 的定义,它是这样的:

extension View {
    func shadow(
        color: Color = Color(.sRGBLinear, white: 0, opacity: 0.33), 
        radius: Length, x: Length = 0, y: Length = 0) 
    -> Self.Modified<_ShadowEffect>
}

Modified 是 View 上的一个 typealias,在 struct Image: View 的实现里,我们有:

public typealias Modified<T> = _ModifiedContent<Self, T>

_ModifiedContent 是一个 SwiftUI 的私有类型,它存储了待变更的内容,以及用来实施变更的 Modifier

struct _ModifiedContent<Content, Modifier> {
    var content: Content
    var modifier: Modifier
}

在 Content 遵守 ViewModifier 遵守 ViewModifier 的情况下,_ModifiedContent 也将遵守 View,这是我们能够通过 View 的各个 modifier extension 进行链式调用的基础:

extension _ModifiedContent : _View 
    where Content : View, Modifier : ViewModifier 
{
}

在 shadow 的例子中,SwiftUI 内部会使用 _ShadowEffect 这个 ViewModifier,并把 image 自身和 _ShadowEffect实例存放到 _ModifiedContent 里。不论是 image 还是 modifier,都只是对未来实际视图的描述,而不是直接对渲染进行的操作。在最终渲染前,ViewModifier 的 body(content: Self.Content) -> Self.Body 将被调用,以给出最终渲染层所需要的各个属性。

更具体来说,_ShadowEffect 是一个满足 EnvironmentalModifier 协议的类型,这个协议要求在使用前根据使用环境将自身解析为具体的 modifier。

其他的几个修改 View 属性的链式调用与 shadow 的原理几乎一致。

小结

上面是对 SwiftUI 教程的第一部分进行的一些说明,在之后的一篇文章里,我会对剩余的几个教程中有意思的部分再做些解释。

虽然公开还只有一天,但是 SwiftUI 已经经常被用来和 Flutter 等框架进行比较。试用下来,在 view 的描述表现力上和与 app 的结合方面,SwiftUI 要胜过 Flutter 和 Dart 的组合很多。Swift 虽然开源了,但是 Apple 对它的掌控并没有减弱。Swift 5.1 的很多特性几乎可以说都是为了 SwiftUI 量身定制的,我们已经在本文中看到了一些例子,比如 Opaque return types 和 Function builder 等。在接下来对后面几个教程的解读中,我们还会看到更多这方面的内容。

另外,Apple 在背后使用 Combine.framework 这个响应式编程框架来对 SwiftUI.framework 进行驱动和数据绑定,相比于现有的 RxSwift/RxCocoa 或者是 ReactiveSwift 的方案来说,得到了语言和编译器层级的大力支持。如果有机会,我想我也会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一些探索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