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之索引
1、索引组织表
在InnoDB中,表都是根据主键顺序组织存放的,称为索引组织表(index organized table)。
每张表都有个主键,如果没有显示地定义主键,则会按照如下方式选择或创建主键:
- 如果有非空唯一索引,以建表时第一个定义的非空唯一索引作为主键
- 如果没有非空唯一索引,InnoDB会自动创建一个6字节大小的rowid作为主键
InnoDB 存储引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使用 B+ 树建立索引,这是关系型数据库中查找最为常用和有效的索引,但是 B+ 树索引并不能找到一个给定键对应的具体值,它只能找到数据行对应的页,数据库把整个页读入到内存中,并在内存中查找具体的数据行。
2、聚集索引与辅助索引
数据库中的 B+ 树索引可以分为聚集索引(clustered index)和辅助索引(secondary index),它们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聚集索引中存放着一条行记录的全部信息,而辅助索引中只包含索引列和一个用于查找对应行记录的“书签”。
2.1 聚集索引
聚集索引就是按照每张表的主键构造一棵B+树,同时叶子节点中存放的即为整张表的行记录数据,也将聚集索引的叶子节点成为数据页。
如果使用下面的 SQL 在数据库中创建一张:
CREATE TABLE users(
id INT NOT NULL,
first_name VARCHAR(20) NOT NULL,
last_name VARCHAR(20) NOT NULL,
age INT NOT NULL,
PRIMARY KEY(id),
KEY(last_name, first_name, age)
KEY(first_name)
)
B+ 树就会使用 id 作为索引的键,并在叶子节点中存储一条记录中的所有信息:
聚集索引决定了数据的物理顺序,所以每张表应该有且仅有一个聚集索引(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主键),表中的所有行记录数据都是按照聚集索引的顺序存放的,即只要索引是相邻的,那么对应的数据一定也是相邻地存放在磁盘上的。
在多数情况下,查询优化器倾向于采用聚集索引,因为聚集索引能够在B+树索引的叶子节点上直接找到数据,不需要进行第二次操作。此外,由于定义了数据的逻辑顺序,聚集索引对于主键的排序查找和范围查找非常快。
2.2 辅助索引
所有的非聚集索引都称为为辅助索引。
辅助索引也是通过 B+ 树实现的,但是它的叶节点并不包含行记录的全部数据,仅包含索引中的所有键和一个用于查找对应行记录的“书签”,在 InnoDB 中这个书签就是当前记录的主键。
辅助索引的存在并不会影响聚集索引,因为聚集索引构成的 B+ 树是数据实际存储的形式,而辅助索引只用于加速数据的查找,所以一张表上往往有多个辅助索引以此来提升数据库的性能。
如果在表 users
中存在一个辅助索引 (first_name, age)
,那么它构成的 B+ 树大致就是下图这样:
按照 (first_name, age)
的字母顺序对表中的数据进行排序,当查找到主键时,再通过聚集索引获取到整条行记录。
例如执行下面的查询语句: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first_name = "Jones" and age <=30
数据库首先通过辅助索引查找到对应的主键,然后在聚集索引中使用主键获取对应的行记录。
示意图如下:
2.3 总结
聚集索引表记录的排列顺序与索引的排列顺序一致,优点是查询速度快,因为一旦具有第一个索引值的纪录被找到,具有连续索引值的记录也一定物理的紧跟其后。
聚集索引的缺点是对表进行修改速度较慢。为了保持表中的记录的物理顺序与索引的顺序一致,必须在数据页中进行数据重排,降低了执行速度。
建议使用聚集索引的场合为:
- 此列包含有限数目的不同值
- 查询的结果返回一个区间的值
- 查询的结果返回某值相同的大量结果集
非聚集索引指定了表中记录的逻辑顺序,物理顺序和索引的顺序不一致,所以往往需要回表进行二次查询才能定位到真正的记录。
非聚集索引比聚集索引层次多,添加记录不会引起数据顺序的重组,所以修改操作要比聚集索引更加快速。
建议使用非聚集索引的场合为:
- 此列包含了大量数目不同的值
- 查询的结束返回的是少量的结果集
- order by 子句中使用了该列
3、联合索引
3.1 联合索引的特性
联合索引,也称复合索引,指由两个或以上的字段共同构成一个索引。
从本质上来说,联合索引也是一棵B+树,不同的是联合索引的键值数量不是1,而是大于等于2。
例如,有一个表使用两个整形列a和b建立了联合索引:
其实和单个键值的B+树没什么不同,键值都是排序的,通过叶子节点可以逻辑上顺序地读出所有数据,就上面的例子来说,即(1,1)、(1,2)、(2,1)、(2,4)、(3,1)、(3,2)是按照先a后b的顺序排列。
3.2 最左前缀匹配原则
MySQL 建立联合索引的规则是这样的:它会首先根据联合索引中最左边的、也就是第一个字段进行排序,在第一个字段排序的基础上,再对联合索引中后面的第二个字段进行排序,依此类推。
因此,对于查询
select * from table where a = xxx and b = xxx
显然可以使用(a,b)
这个联合索引。对于单个的a列查询
select * from table where a = xxx
也可以使用这个联合索引。但是对于b列的查询
select * from table where b = xxx
则不可以使用这棵B+树索引,因为b列的值1、2、1、4、1、2不是有序的。
综上,第一个字段是绝对有序的,从第二个字段开始是无序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直接使用第二字段进行条件判断用不到索引了:从第二个字段开始,无序,无法走 B+ Tree 索引。
以上可以归纳为联合索引的最左前缀匹配原则:
当查询条件精确匹配左边连续一个或多个列时,索引可以被使用,但只能使用一部分
描述比较抽象,下面通过一个更详细的例子来说明。
一个表test
建有联合索引index(a, b, c)
,则相当于同时生效了index(1)
、index(a, b)
、index(a, b, c)
三个索引。不同查询语句对应的索引使用情况如下:
SQL | 是否使用索引 |
---|---|
select * from test where a=x |
是 |
select * from test where a=x and b=y |
是 |
select * from test where a=x and b=y and cz1 |
是 |
select * from test where b=y and c=z |
否 |
select * from test where b=y |
否 |
select * from test where c=z |
否 |
select * from test where a=x and c=z |
是 |
从形式上看就是索引向左侧聚集,所以叫做最左前缀匹配原则,因此最常用的条件应该放到联合索引的最左侧。
最左前缀匹配原则可以通过以下这几个特性来理解:
- 联合查询条件符合“交换律”,也就是where a = 1 and b = 1 等价于 where b = 1 and a = 1。
- = 和 in 可以乱序,比如针对查询条件a = 3 and b = 4 and c = 5 ,index(a,b,c)可以任意顺序。
- 对于联合索引,MySQL 会一直向右匹配直到遇到范围查询(> , < ,between,like)就停止匹配。比如 a = 3 and b = 4 and c > 5 and d = 6,如果建立的是(a,b,c,d)这种顺序的索引,那么 d 是用不到索引的,但是如果建立的是 (a,b,d,c)这种顺序的索引的话,那么就没问题,而且 a,b,d 的顺序可以随意调换。
- 如果建立的索引顺序是 (a,b)那么直接采用 where b = 5 这种查询条件是无法利用到索引的,这一条最能体现最左匹配的特性。
3.3 ref与index
有点需要特别注意,针对上面的第4点,无法利用索引
不是说查询过程不会使用联合索引,而是达不到索引预期的效果。仍然用一个例子说明。
对于联合索引(col1,col2,col3),查询语句SELECT * FROM test WHERE col2=2;
是否能够触发索引?
大多数人都会说NO,实际上却是YES。
使用EXPLAIN
来分析以下两个语句:
`EXPLAIN ``SELECT` `* ``FROM` `test ``WHERE` `col2=2;``EXPLAIN ``SELECT` `* ``FROM` `test ``WHERE` `col1=1;`
观察上述两个explain结果中的type字段。查询中分别是:
-
type: index
这种类型表示MySQL会对整个该索引进行扫描。只要是索引,或者某个联合索引的一部分,MySQL都可能会采用index类型的方式扫描。不过效率不高,按索引次序扫描,先读索引,再读实际的行,结果还是全表扫描,主要优点是避免了排序,因为索引是排好的。
-
type: ref
这种类型表示MySQL会根据特定的算法快速查找到某个符合条件的索引,而不是会对索引中每一个数据都进行一一的扫描判断。而要想实现这种效果,索引索引就要满足特定的数据结构。简单说,也就是索引字段的数据必须是有序的,才能实现这种类型的查找,才能利用到索引。
我们通常所说的“用到了索引”是狭义地指ref
这种情况,也就是达到了快速查找的效果。而index
也会触发索引,只是达不到快速查找的效果而已。
3.4 为什么要使用联合索引
- 减少开销
建一个联合索引(col1,col2,col3),实际相当于建了(col1),(col1,col2),(col1,col2,col3)三个索引。每多一个索引,都会增加写操作的开销和磁盘空间的开销。对于大量数据的表,使用联合索引会大大的减少开销
-
覆盖索引
对联合索引(col1,col2,col3),如果有如下的sql:
select col1,col2,col3 from test where col1=1 and col2=2
,那么MySQL可以直接通过遍历索引取得数据,而无需回表,这减少了很多的随机io操作。减少io操作,特别的随机io其实是DBA主要的优化策略。所以,在真正的实际应用中,覆盖索引是主要的提升性能的优化手段之一。 -
效率高
索引列越多,通过索引筛选出的数据越少。有1000W条数据的表,有如下sql:
select from table where col1=1 and col2=2 and col3=3
,假设假设每个条件可以筛选出10%的数据,如果只有单值索引,那么通过该索引能筛选出1000w乘10%=100w条数据,然后再回表从100w条数据中找到符合col2=2 and col3= 3
的数据,然后再排序,再分页;如果是联合索引,通过索引筛选出1000w乘10%乘10% 乘10%=1w,效率提升可想而知。
联合索引的另一个好处是,第二个列在小范围内有序。虽然b列的值整体无序,但是当a列限定为一个定值的时候,b列相对有序。利用这个特性,在查询中使用排序(DESC、ASC)、分组(GROUP BY)等语句时,可以免去一次filesort排序操作。
对于联合索引(a,b)
,下列语句可以直接通过索引得到结果:
select ... from table where a = xxx order by b
对于联合索引(a,b,c)
来说,下列语句同样可以直接通过索引得到结果:
select ... from table where a = xxx order by b
select ... from table where a = xxx and b = xxx order by c
但是对于下面的语句,联合索引不能直接得到结果,还需要执行一次filesort排序操作,因为索引(a,c)
并未排序:
select ... from table where a = xxx order by c
4、索引覆盖
InnoDB支持索引覆盖(covering index),即从辅助索引中就可以查询到记录,而不需要查询聚集索引中的记录。使用索引覆盖的一个好处是辅助索引不包含整行记录的所有信息,故其大小要远小于聚集索引,可以减少大量的IO操作。
索引覆盖的另一个好处是对于某些统计问题,如
select count(*) from table
如果有辅助索引,InnoDB更倾向于选择辅助索引,而非聚集索引来进行统计。
mysql> explain select count(*) from t\G;
*************************** 1. row ***************************
id: 1
select_type: SIMPLE
table: t
partitions: NULL
type: index
possible_keys: NULL
key: idx_c
key_len: 4
ref: NULL
rows: 2
filtered: 100.00
Extra: Using index
possible_keys为NULL,但是实际执行时优化器却选择了indx_c索引,而Extra中的Using index表明优化器进行了索引覆盖操作。
表中有a、b列的联合索引时,如果对b列进行了查询过滤,一般是无法利用索引的,但是如果是统计操作,并且可以利用索引覆盖,优化器会选择该联合索引,如
select count(*) from table where b < 100 and b> 0
5、 Cardinality
对于什么时候添加B+树索引,一般的经验是,在访问表中很少一部分时使用B+树索引才有意义。比如对于性别、省份、学历等字段可取值范围很小,称为低选择性。如
SELECT * FROM student WHERE sex='M'
按性别进行查询时,可取值一般只有M、F。因此SQL语句得到的结果可能是该表50%的数据,这时添加B+树索引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相反,如果某个字段的取值范围很广,几乎没有重复,属于高选择性。则此时使用B+树的索引是最合适的。例如手机号、邮箱,基本上在一个应用中不允许重复出现。
可以使用命令show index
查看Cardinality
信息:
mysql> show index from t\G;
*************************** 1. row ***************************
Table: t
Non_unique: 0
Key_name: PRIMARY
Seq_in_index: 1
Column_name: a
Collation: A
Cardinality: 2
Sub_part: NULL
Packed: NULL
Null:
Index_type: BTREE
Comment:
Index_comment:
- Table:表的名称
- Non_unique:索引是否唯一,如果可以,则为1的,否则,为0
- Key_name:索引的名称
- Seq_in_index:索引中的列***,从1开始
- Column_name:列名称
- Collation:列以什么方式存储在索引中。在MySQL中,有值‘A’(升序)或NULL(无分类)
- Cardinality:索引中唯一值的估计数量。通过运行
ANALYZE TABLE
可以更新 - Sub_part:如果列只是被部分地编入索引,则为被编入索引的字符的数目。如果整列被编入索引,则为NULL
- Packed:关键字如何被压缩。如果没有被压缩,则为NULL
- Null:如果列含有NULL,则含有YES。如果没有,则该列含有NO
- Index_type:索引类型,InnoDB只会是BTREE
- Comment :注释
Cardinality值非常关键,表示索引中不重复记录数量的预估值,优化器会根据这个值来判断是否使用这个索引。在实际应用中,Cardinality应该尽可能接近数据行的总数,如果远小于数据行总数,那么就需要考虑是否还有必要创建这个索引。
如果每次索引在发生更改就对Cardinality进行更新,将会给数据库带来很大的负担。因此,数据库对于Cardinality的统计都是通过采样的方法来完成的。
InnoDB对更新Cardinality的策略为:
- 表中1/16的数据已发生过变化
- stat_modified_counter > 20亿。
第二种情况考虑的是,如果对表中某一行数据频繁地更新操作,表中有过改变的行记录总数并没有发生变化。故在InnoDB内部有一个stat_modified_counter 计数器,用来表示发生变化的次数。
在InnoDB中,Cardinality的采样方法为:随机选取8个叶子节点,计算其平均数据量,然后乘以叶子节点总数。
上一篇: Leetcode 三个数的最大乘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