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索引鸟瞰(整理并学习)
实现数据库的意义是为了记录,记录的意义是为了查看,从大量数据中查看就是查询。所以数据库的所有实现都是围绕着怎么能快速得到想要的结果来优化的,也就是索引存在的目的。
1 从不同的角度看索引
1.1 从数据结构看
索引本身是一种数据结构,一种适用于某种查找算法的数据结构。
说到查找算法,最基本也是最先接触到的就是顺序查找,O(n)复杂度在数据量大的情况下显然不可接受。之后又接触到二分查找,二叉树查找等。但是每种查找方法都要在特定的数据结构上实现。二分查找需要被查询的数据有序,二叉树查找要求在二叉树上进行,可以知道数据本身的组织结构不可能完全满足各种数据结构,为了满足适用于不同查询场景的算法,就需要维护针对于每种场景的数据结构,并以某种方式指向真是数据,这时候这种数据结构就是索引。
索引 | 描述 |
---|---|
B+树索引 | 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索引,下文会深入探索 |
Hash索引 | 基于hash表,只支持精确查找,不支持范围查找,不支持排序。 |
FULLTEXT索引 | 主要用来查找文本中的关键字(现在MyISAM和InnoDB引擎都支持了) |
R-Tree索引 | 用于对GIS数据类型创建SPATIAL索引(没有去了解,生产环境很少见) |
1.2 从物理存储角度看
索引 | 描述 |
---|---|
聚集索引 | 索引中键值的逻辑顺序决定了表中相应行的物理顺序 |
非聚集索引 | 索引中索引的逻辑顺序与磁盘上行的物理存储顺序不同 |
1.3 从逻辑角度看
索引 | 描述 |
---|---|
普通索引 | 即单列索引,作用于一列上 |
复合索引 | 又称多列索引,复合索引遵循最左前缀集合规则,下文详细介绍 |
唯一索引 | 主键索引为一种特殊的唯一索引,索引列不允许有空值和重复(于此对应还有非唯一索引,不在此做阐述) |
空间索引 | 空间索引是对空间数据类型的字段建立的索引,MYSQL中的空间数据类型有GEOMETRY、POINT、LINESTRING、POLYGON。 |
上面从不通角度大概罗列了一堆各种索引的名字,但归根结底,索引落在硬盘里本质还是一种数据结构,所以下面将会按照数据结构的角度逐一介绍。
2 深入了解每种索引
2.1 R Tree索引
只有MyISAM引擎支持,并且支持的不好。可以忽略。感兴趣可自行谷歌。
2.2 FULLTEXT索引
mysql使用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剖析器来将文本分隔成词,空格、标点等,比如‘welcom to you’将分隔为三个词‘welcom’、‘to’、‘you’,但是对中文来说,比如‘人力方网站正式上线’,这将无法分隔,因此目前mysql只支持 英文的全文检索。
mysql全文索引使用条件有两个,一个是对表存储引擎类型的要求,二是对设置全文索引字段的类型的要求。
1.表的存储引擎是MyISAM,默认存储引擎InnoDB不支持全文索引(新版本MYSQL5.6的InnoDB支持全文索引)
2.字段类型:只有字段类型为char、varchar和text的字段才能设置全文索引。
生产环境中比较少利用MySQL做全文索引,多是利用ElasticSearch或者其他Lucene解决方案。
2.3 Hash索引
哈希索引基于哈希表实现,只有Memory引擎显示支持哈希索引,使用哈希索引可以一次定位,所以 Hash 索引的查询效率要远高于 B-Tree 索引。但是哈希索引是有很多限制的:
- 只有精确匹配索引所有列的查询才有效,因为哈希索引是利用索引的所有列的字段值来计算哈希值的。
- 只支持等值比较查询,不能用于范围查询。
- 哈希索引的只包含索引字段的哈希值和指向数据的指针,所以不能使用索引中的值来避免读取行。
- 哈希索引的数据并不是顺序存储的,无法用于排序。
2.4 B+树索引
B-Tree是MyISAM和InnoDB引擎默认索引类型,也可以在创建索引时通过USING BTREE来显示指定。B-Tree是一种泛称,包括B-Tree,以及B+Tree和B*Tree等。实际应用上,为了更加适用于数据库的场景,MySQL采用的是B+Tree的优化版本B*Tree,至于这几种数据结构的区别,下面会详细介绍。
2.4.1 B-Tree
先来看下定义:
为了描述B-Tree,首先定义一条数据记录为一个二元组[key, data],key为记录的键值,对于不同数据记录,key是互不相同的;data为数据记录除key外的数据。那么B-Tree是满足下列条件的数据结构:
- d为大于1的一个正整数,称为B-Tree的度。
- h为一个正整数,称为B-Tree的高度。
- 每个非叶子节点由n-1个key和n个指针组成,其中d<=n<=2d
- 每个叶子节点最少包含一个key和两个指针,最多包含2d-1个key和2d个指针,叶节点的指针均为null 。
- 所有叶节点具有相同的深度,等于树高h。
- key和指针互相间隔,节点两端是指针。
- 一个节点中的key从左到右非递减排列。
- 所有节点组成树结构。
- 每个指针要么为null,要么指向另外一个节点。
- 如果某个指针在节点node最左边且不为null,则其指向节点的所有key小于v(key1),其中v(key1)为node的第一个key的值。
- 如果某个指针在节点node最右边且不为null,则其指向节点的所有key大于v(keym),其中v(keym)为node的最后一个key的值。
- 如果某个指针在节点node的左右相邻key分别是keyi和keyi+1且不为null,则其指向节点的所有key小于v(keyi+1)且大于v(keyi)。
找一张图来直观的了解下B树:
一棵关键字为英语中辅音字母的B树,现在要从树种查找字母R(包含n[x]个关键字的内结点x,x有n[x]+1]个子女(也就是说,一个内结点x若含有n[x]个关键字,那么x将含有n[x]+1个子女)。所有的叶结点都处于相同的深度,带阴影的结点为查找字母R时要检查的结点
了解到这里,可以暂停一下介绍其他变种,先把为什么这么多结构中,选择B树作为索引的数据结构而不是红黑树等其他形式。
2.4.2 为什么是 B-Tree
从计算机组成原理可以更好的理解采用B树这种策略的意义。
1) 内存存取原理
目前计算机使用的主存基本都是随机读写存储器(RAM),现代RAM的结构和存取原理比较复杂,这里本文抛却具体差别,抽象出一个十分简单的存取模型来说明RAM的工作原理。
从抽象角度看,主存是一系列的存储单元组成的矩阵,每个存储单元存储固定大小的数据。每个存储单元有唯一的地址,现代主存的编址规则比较复杂,这里将其简化成一个二维地址:通过一个行地址和一个列地址可以唯一定位到一个存储单元。图5展示了一个4 x 4的主存模型。
主存的存取过程如下:
当系统需要读取主存时,则将地址信号放到地址总线上传给主存,主存读到地址信号后,解析信号并定位到指定存储单元,然后将此存储单元数据放到数据总线上,供其它部件读取。
写主存的过程类似,系统将要写入单元地址和数据分别放在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上,主存读取两个总线的内容,做相应的写操作。
这里可以看出,主存存取的时间仅与存取次数呈线性关系,因为不存在机械操作,两次存取的数据的“距离”不会对时间有任何影响,例如,先取A0再取A1和先取A0再取D3的时间消耗是一样的。
2) 磁盘存取原理
- 存储
- 计算机存储设备一般分为两种:内存储器(main memory)和外存储器(external memory)。 内存存取速度快,但容量小,价格昂贵,而且不能长期保存数据(在不通电情况下数据会消失)。
外存储器—磁盘是一种直接存取的存储设备(DASD)。它是以存取时间变化不大为特征的。可以直接存取任何字符组,且容量大、速度较其它外存设备更快。 - 磁盘的构造
- 磁盘是一个扁平的圆盘(与电唱机的唱片类似)。盘面上有许多称为磁道的圆圈,数据就记录在这些磁道上。磁盘可以是单片的,也可以是由若干盘片组成的盘组,每一盘片上有两个面。如下图中所示的6片盘组为例,除去最顶端和最底端的外侧面不存储数据之外,一共有10个面可以用来保存信息。
当磁盘驱动器执行读/写功能时。盘片装在一个主轴上,并绕主轴高速旋转,当磁道在读/写头(又叫磁头) 下通过时,就可以进行数据的读 / 写了。
一般磁盘分为固定头盘(磁头固定)和活动头盘。固定头盘的每一个磁道上都有独立的磁头,它是固定不动的,专门负责这一磁道上数据的读/写。
活动头盘 (如上图)的磁头是可移动的。每一个盘面上只有一个磁头(磁头是双向的,因此正反盘面都能读写)。它可以从该面的一个磁道移动到另一个磁道。所有磁头都装在同一个动臂上,因此不同盘面上的所有磁头都是同时移动的(行动整齐划一)。当盘片绕主轴旋转的时候,磁头与旋转的盘片形成一个圆柱体。各个盘面上半径相同的磁道组成了一个圆柱面,我们称为柱面 。因此,柱面的个数也就是盘面上的磁道数。 - 磁盘的读/写原理和效率
- 磁盘上数据必须用一个三维地址唯一标示:柱面号、盘面号、块号(磁道上的盘块)。
读/写磁盘上某一指定数据需要下面3个步骤:
(1) 首先移动臂根据柱面号使磁头移动到所需要的柱面上,这一过程被称为定位或查找 。
(2) 如上图11.3中所示的6盘组示意图中,所有磁头都定位到了10个盘面的10条磁道上(磁头都是双向的)。这时根据盘面号来确定指定盘面上的磁道。
(3) 盘面确定以后,盘片开始旋转,将指定块号的磁道段移动至磁头下。
经过上面三个步骤,指定数据的存储位置就被找到。这时就可以开始读/写操作了。
访问某一具体信息,由3部分时间组成:
● 查找时间(seek time) Ts: 完成上述步骤(1)所需要的时间。这部分时间代价最高,最大可达到0.1s左右。
● 等待时间(latency time) Tl: 完成上述步骤(3)所需要的时间。由于盘片绕主轴旋转速度很快,一般为7200转/分(电脑硬盘的性能指标之一, 家用的普通硬盘的转速一般有5400rpm(笔记本)、7200rpm几种)。因此一般旋转一圈大约0.0083s。
● 传输时间(transmission time) Tt: 数据通过系统总线传送到内存的时间,一般传输一个字节(byte)大概0.02us=2*10^(-8)s
3) 局部性原理与磁盘预读
由于存储介质的特性,磁盘本身存取就比主存慢很多,再加上机械运动耗费,磁盘的存取速度往往是主存的几百分分之一,因此为了提高效率,要尽量减少磁盘I/O。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磁盘往往不是严格按需读取,而是每次都会预读,即使只需要一个字节,磁盘也会从这个位置开始,顺序向后读取一定长度的数据放入内存。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计算机科学中著名的局部性原理:
当一个数据被用到时,其附近的数据也通常会马上被使用。
程序运行期间所需要的数据通常比较集中。
由于磁盘顺序读取的效率很高(不需要寻道时间,只需很少的旋转时间),因此对于具有局部性的程序来说,预读可以提高I/O效率。
预读的长度一般为页(page)的整倍数。页是计算机管理存储器的逻辑块,硬件及操作系统往往将主存和磁盘存储区分割为连续的大小相等的块,每个存储块称为一页(在许多操作系统中,页得大小通常为4k),主存和磁盘以页为单位交换数据。当程序要读取的数据不在主存中时,会触发一个缺页异常,此时系统会向磁盘发出读盘信号,磁盘会找到数据的起始位置并向后连续读取一页或几页载入内存中,然后异常返回,程序继续运行。
大规模数据存储中,实现索引查询这样一个实际背景下,索引文件本身也要占据很大的存储空间,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决定一次查询的速度取决于访问磁盘的次数,B 树就是为了磁盘或其它存储设备而设计的一种多叉(相对于二叉,B树每个内结点有多个分支,即多叉)平衡查找树,B树与红黑树最大的不同在于,B树的结点可以有许多子女,从几个到几千个。说B树与红黑树相似是因为与红黑树一样,一棵含n个结点的B树的高度也为O(lgn),但可能比一棵红黑树的高度小许多,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性能要比红黑树好很多。
4)B树文件查找具体过程
为了简单,这里用少量数据构造一棵3叉树的形式,实际应用中的B树结点中关键字很多的。上面的图中比如根结点,其中17表示一个磁盘文件的文件名;小红方块表示这个17文件内容在硬盘中的存储位置;p1表示指向17左子树的指针。
假如每个盘块可以正好存放一个B树的结点(正好存放2个文件名)。那么一个结点就代表一个盘块,而子树指针就是存放另外一个盘块的地址。
下面,来模拟下查找文件29的过程:
1·根据根结点指针找到文件目录的根磁盘块1,将其中的信息导入内存。【磁盘IO操作 1次】
2·此时内存中有两个文件名17、35和三个存储其他磁盘页面地址的数据。根据算法我们发现:17<29<35,因此我们找到指针p2。
3·根据p2指针,我们定位到磁盘块3,并将其中的信息导入内存。【磁盘IO操作 2次】
4·此时内存中有两个文件名26,30和三个存储其他磁盘页面地址的数据。根据算法我们发现:26<29<30,因此我们找到指针p2。
5·根据p2指针,我们定位到磁盘块8,并将其中的信息导入内存。【磁盘IO操作 3次】
6·此时内存中有两个文件名28,29。根据算法我们查找到文件名29,并定位了该文件内存的磁盘地址。
分析上面的过程,发现需要3次磁盘IO操作和3次内存查找操作。关于内存中的文件名查找,由于是一个有序表结构,可以利用二分查找提高效率。至于IO操作是影响整个B树查找效率的决定因素。
当然,如果我们使用平衡二叉树的磁盘存储结构来进行查找,磁盘4次,最多5次,而且文件越多,B树比平衡二叉树所用的磁盘IO操作次数将越少,效率也越高。
2.4.3 B+Tree
- 所有的叶子结点中包含了全部关键字的信息,及指向含有这些关键字记录的指针,且叶子结点本身依关键字的大小自小而大的顺序链接。 (而B 树的叶子节点并没有包括全部需要查找的信息)
- 所有的非终端结点可以看成是索引部分,结点中仅含有其子树根结点中最大(或最小)关键字。 (而B 树的非终节点也包含需要查找的有效信息)
-
在B+Tree的每个叶子节点增加一个指向相邻叶子节点的指针,就形成了带有顺序访问指针的B+Tree。做这个优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区间访问的性能,极大提到了区间查询效率。
为什么MySQL要使用B+树而不是B树
- B+-tree的磁盘读写代价更低
- B+-tree的内部结点并没有指向关键字具体信息的指针。因此其内部结点相对B 树更小。如果把所有同一内部结点的关键字存放在同一盘块中,那么盘块所能容纳的关键字数量也越多。一次性读入内存中的需要查找的关键字也就越多。相对来说IO读写次数也就降低了。
- B+-tree的查询效率更加稳定
- 由于非终结点并不是最终指向文件内容的结点,而只是叶子结点中关键字的索引。所以任何关键字的查找必须走一条从根结点到叶子结点的路。所有关键字查询的路径长度相同,导致每一个数据的查询效率相当
- B+-tree元素遍历效率更加高效
- B+树只要遍历叶子节点就可以实现整棵树的遍历。而且在数据库中基于范围的查询是非常频繁的,而B树不支持这样的操作(或者说效率太低)
3 MySQL索引实现
3.1 MyISAM索引实现
MyISAM引擎使用B+Tree作为索引结构,叶节点的data域存放的是数据记录的地址。下图是MyISAM索引的原理图:
MyISAM的索引方式也叫做“非聚集”的,之所以这么称呼是为了与InnoDB的聚集索引区分。
3.2 InnoDB索引实现
InnoDB也使用B+Tree作为索引结构,但具体实现方式却与MyISAM截然不同。
第一个重大区别是InnoDB的数据文件本身就是索引文件。从上文知道,MyISAM索引文件和数据文件是分离的,索引文件仅保存数据记录的地址。而在InnoDB中,表数据文件本身就是按B+Tree组织的一个索引结构,这棵树的叶节点data域保存了完整的数据记录。这个索引的key是数据表的主键,因此InnoDB表数据文件本身就是主索引。
4 索引使用策略及优化
在开始之前,可以先了解一下MySQL查看语句性能的explain
4.1 B+Tree索引优化原理
4.1.1 关于最左前缀原理
由于B+Tree的结构使然,当建立了多列索引(或联合索引)时,就会涉及到最左前缀问题。引用一个流传的解释:当B+树的数据项是一个联合索引的时候,比如“(name,age,sex)”,B+树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来建立搜索树的,mysql会一直向右匹配直到遇到范围查询(>、<、between、like)就停止匹配。比如当“(张三,20,F)”这样的数据来检索的时候,B+树会优先比较name来确定下一步的搜索方向,如果name相同再依次比较age和sex,最后得到检索的数据。但当“(20,F)”这样的没有name的数据来的时候,B+树就不知道下一步该查哪个节点,因为建立搜索树的时候name就是第一个比较因子,必须要先根据name来搜索才能知道下一步去哪里查询。比如当“(张三,F)”这样的数据来检索时,B+树可以用name来指定搜索方向,但下一个字段age的缺失,所以只能把名字等于张三的数据都找到,然后再匹配性别是F的数据了, 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性质,即索引的最左匹配特性。最左前缀原理
4.1.2 索引字段要尽量小
通过上面b+树的查找过程,或者通过真实的数据存在于叶子节点这个事实可知,IO次数取决于b+数的高度h。
假设当前数据表的数据量为N,每个磁盘块的数据项的数量是m,则树高h=㏒(m+1)N,当数据量N一定的情况下,m越大,h越小;
而m = 磁盘块的大小/数据项的大小,磁盘块的大小也就是一个数据页的大小,是固定的;如果数据项占的空间越小,数据项的数量m越多,树的高度h越低。这就是为什么每个数据项,即索引字段要尽量的小,比如int占4字节,要比bigint8字节少一半。
4.2 InnoDB的主键选择与插入优化
使用InnoDB存储引擎时,如果没有特别的需要,请永远使用一个与业务无关的自增字段作为主键。InnoDB使用聚集索引,数据记录本身被存于主索引(一颗B+Tree)的叶子节点上。
这就要求同一个叶子节点内(大小为一个内存页或磁盘页)的各条数据记录按主键顺序存放,因此每当有一条新的记录插入时,MySQL会根据其主键将其插入适当的节点和位置。当使用自增主键时,每次插入新的记录,记录就会顺序添加到当前索引节点的后续位置,当一页写满,就会自动开辟一个新的页,形成一个紧凑的索引结构不会增加很多开销在维护索引上。
如果使用非自增主键(如果身份证号或学号等),由于每次插入主键的值近似于随机,因此每次新纪录都要被插到现有索引页得中间某个位置。
此时MySQL不得不为了将新记录插到合适位置而移动数据,甚至目标页面可能已经被回写到磁盘上而从缓存中清掉,此时又要从磁盘上读回来,这增加了很多开销,同时频繁的移动、分页操作造成了大量的碎片,得到了不够紧凑的索引结构,后续不得不通过OPTIMIZE TABLE来重建表并优化填充页面。
因此,在InnoDB上推荐采用自增字段做主键。
上一篇: 最新 详解如何模拟登录知乎 英文验证码以及中文倒立字(2.0 持续更新)
下一篇: 一年中的第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