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品国学---“人皆有不忍之心“
孟子以为人性本善,这性善说便是孟子学说理论的核心,其行为哲学、教育哲学及仁政学说,都是根据此性善学说推衍而来。
这一篇摘选自《公孙丑》上.六。
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
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
侧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
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
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
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
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
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且
上·六)
章旨
孟子勉人扩充四端,即足以保四海而王天下。
注释
-
不忍人之心 怜恤别人的心情。不忍,对别人的不幸感到难过和同情
-
先王 上古的圣明君王。如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
武王等 -
运之掌上 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比喻很容易。
-
孺子 儿童、小孩
-
怵惕恻隐 惊惧、伤痛。休,音chu(第四声)。朱熹《孟子集注》:“侧,伤之切也;隐,痛之深也。”
-
内交 与人结交。内,音na(第四声),今作“纳”。
-
要誉 追求好名声。要,音yao(第一声),追求。
-
乡党 乡里、同乡的人。周制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
为乡 -
非恶其声而然 不是因厌恶名声不好才如此。声,声誉、名声。
-
端 端绪。这里指人性中所具有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端续。
-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仁、义、礼、智四端和四肢一样,
都是与生俱来的,是固有的。四体,四肢。 -
然 古“燃”字。
-
达 流出、涌出
-
保四海 指保有天下。四海,犹言天下。
抱歉这里有部分格式问题没有处理好
析论
本章是孟子阐述“性善”基本理论的一章。他认为人性皆具有善端,人生一切善行,国家一切善政,都是此四善端扩而充之的结果。若善端尽失,则无礼无义;无礼无义,其与禽兽何异?
人性的完成,道德的完备,在于后天不断的存养扩充。所以善端虽小,如能推扩充实之,以仁善之心行仁善之政,那么看到人民遭冻馁、罹灾患,必然怜恤之、拯救之、保爱之,这就是不忍人之政。
世间一切有益人类的伟大功业,其起源常不外是由于心中的一点善端,只要能扩而充之,则世人并受其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消之水,可以成河。这里孟子以泉、火为喻,极写扩充之后,不但足以事父母,更可以保有四海。
至于善端的扩充,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说:就个人来说,能扩充善端,
从事于个人的修养,就可以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大丈夫,这是独善其身的表现。就国家来说,从事于人群的服务,就可以
推行王政,功至于百姓,而保有天下。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这是兼善天下的事业。
其实,在政治上我们固然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在日常生活中也必须发扬侧隐的仁心,随时替人设想。众人总爱评论现今社会的各种乱象,而多所感慨,如果我们深一层探究,是不是由于大部分人都没有扩
充其不忍人之心,才会造成这种现象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