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skiplist 跳转表基本概念

程序员文章站 2024-02-29 10:16:46
...

跳转表的基本概念

跳转表是一个基于列表list的数据结构,从结构上来说,它是由多个列表组成的。各个列表在纵向形成多层,其中第一层(最底层)拥有跳转表中的所有数据节点,以上各层列表中的数据都是其底层列表的一个子集,特别地,最顶层的列表不包含任何数据,仅含有两个头尾哨兵。跳转表的结构如图所示:

skiplist 跳转表基本概念

用地铁站对跳转表打一个比方,设想有一个城市的地铁分为多层,其中最底层的地铁要经过该城市的所有站台;所有这些站台中,有一些人流量很密集的站台,为它们在上一层设立一条新的地铁线路,因为该线路只经过这些大站台,因此运行速度可以更快。当人们乘坐地铁的时候,为了到了某一个小站台,最快捷的方案显然是先做大站车到距离小站台最近的大站台,然后再乘坐最底层的慢车到达某个小站。跳转表就是这样一种思路,通过在上层列表节点间的快速跳转,来迅速查找到某个数据。

从上面的图中也可以看到,跳转表的结构就类似于一棵搜索树,上层列表对应了搜索树中高度较高的节点,而底层列表对应了搜索树中的叶节点。实际上,根据跳转表发明者的定义,跳转表是基于概率实现的对平衡二叉树的一种替代方案,它使用概率来实现平衡,而非强制的平衡,因而对于插入和删除节点比传统平衡树更为高效。

跳转表的结构

从宏观上来看,跳转表是由多层的列表组成的,为了实现不同层之间列表的跳转,列表中的每个节点除了要有前向后向的指针以外,还需要同时具有上下的指针,来表示不同层次地铁的“换乘路径”。为此,需要修改list的实现中关于ListNode的定义,为其增加上下的指针,即形成下面的QuadNode类型:

template <typename T>
class QuadNode{
public:
	T entry;
	QuadNodePosi(T) prev;
	QuadNodePosi(T) next;
	QuadNodePosi(T) above;
	QuadNodePosi(T) below;

	QuadNode() = default;
	QuadNode(T entry) :entry(entry) {}
};

基于QuadNode可以实现四联表QuadList类型,使用QuadList来作为跳转表的底层列表:

#define QuadNodePosi(T) QuadNode<T>*

template <typename T>
class QuadList{
private:
	QuadNodePosi(T) __head;
	QuadNodePosi(T) __tail;
	int             __size;

public:
	......

需要指出,每一层的列表都要是有序的,这就仿佛你在坐地铁的时候,对于任意站台,需要知道它的前一站是什么、后一站是什么,这样你才可以规划路线,并且决定在哪里下车。否则,地铁就是在各个站台之间随机运行,也就不存在我们上面所说的先坐大站车再坐小站车的策略了。为了简化操作,在初始化时应该首位哨兵的值分别为MINMAX,如下所示:

#define MAXINT (int)(0x7fffffff)
#define MININT (int)(0x80000000)

跳转表的多层次结构是通过生长概率逐层减半来实现的,具体说来,就是说在第k层出现的元素,在第k + 1层也出现的概率为p = 1 / 2。这样,如果最底层的节点数量为n,则它的上一层的期望节点数量就是n / 2,再上一层就是n / 4n / 8, ......, 2, 1,从结构上就非常类似一棵二叉树了。并且可以看出,跳转表的期望总节点数量为

n + n / 2 + n / 4 + ...... + 2 + 1 < 2n = O(n)

可见,跳转表的空间复杂度并没有因为层次的原因而得到显著增长。

跳转表的实现

跳转表的基本操作主要有三个,即搜索,插入和删除。以下就讨论如何实现这三个基本操作。

跳转表的搜索算法

实际上,在上面地铁那里已经叙述过跳转表的搜索算法了,即首先坐上层的大站车快速到达距离小站最近的位置,然后换乘底层的小站车。用算法的语言描述,即自上而下,自左而右地搜索,对于每一层的列表,从左至右遍历它的每一个元素,直到发现第一个大于搜索值key的元素,然后后退一步,如果当前节点的key值等于搜索值,则成功返回,否则表示应该在这里下车换乘了。如果当前列表还不是最底层,则切换到下一层的列表,并且重复上面的操作,直到查找成功,或者因为不存在该key值而查找失败。
这里的搜索算法将基于遵循前面列表的约定,即总是返回不大于key值节点中的最靠右者。跳转表的搜索算法实现如下:

template <typename K, typename V>
QuadNode<entry<K, V>>* SkipList<K, V>::skipSearch(K key) {
	QuadNode<entry<K, V>>* qnode = last()->val->first();			//the first quadlist node of the last quadlist
	while (1) {	
		while (qnode->entry.key < key) qnode = qnode->next;
		if (qnode->entry.key == key) return qnode;
		//else
		qnode = qnode->prev;
		if (qnode->below == nullptr) return qnode;
		//else
		qnode = qnode->below;
	}
}

跳转表的搜索算法仅需要O(logn)的时间复杂度,对该结论可以定性地来理解。由于生长概率逐层减半,跳转表的期望层数只有h = logn,所以搜索算法中至多进行O(logn)次层间跳转;类比于二叉树,每进行一次层间跳转,就相当于排除了最底层一半的节点,因此搜索过程中,横向跳转次数的期望就等于跳转表的层数O(h),所以所有的层间跳转和横向跳转至多进行O(h) = O(logn)次,每次跳转都只需要常数的时间,即整体的时间复杂度为O(logn)

下面可以严格地证明横向跳转的次数的期望等于跳转表的层数O(h)

考虑搜索过程的逆过程,即从底层列表向右向上移动,该移动过程可以描述为:在某一层不断向右移动,直到发现了第一个向上生长的节点,或者直到到达第一个可以换乘的大站。设某一层横向移动的次数为K,有

P(K=0)=pP(K=1)=(1p)p...P(K=k)=(1p)k1p,k=1,2,... \begin{aligned} &P(K = 0) = p\\ &P(K = 1) = (1 - p)p\\ &...\\ &P(K = k) = (1 - p)^{k - 1}p, k = 1, 2, ... \end{aligned}

即随机变量K服从几何分布,其期望EK = 1,即在每一层的期望移动次数仅为1,这样一次搜索过程中的横向跳转次数不超过h。故得证。

基于搜索算法,可以快捷地实现跳转表的插入和删除算法。

跳转表的插入算法

为了将一个新的词条插入到跳转表中,首先需要调用一次搜索算法来找到正确的插入位置,得益于搜索算法的语义,如果的确查找到了要新插入的关键码,则返回的位置必然是相同关键码的词条中最左侧的一个,应该将新的词条插入到它的左侧;如果没有找到新的关键码,则返回的是不大于该关键码词条中最右侧的一个,此时应该将新的词条插入到它的右侧。

在定位了插入位置后,为了将新的词条插入,首先需要将插入位置指针强制转移到底层,从最底层开始插入,完成实质性的插入操作只需要修改前后词条的指针即可。此后,还需要保证生长概率逐层减半,可以通过一个随机数来实现,如果生成的随机数是奇数(或偶数),则继续在上一层插入,这个过程不断重复,直到生成的随机数表示不继续插入。

为了将新的词条在上一层插入,需要找到该词条在上一层的前驱或者后继节点。一种策略是遍历上一层的全部节点,直到找到新词条的前驱或者后继,其时间复杂度为O(n),毋庸置疑,这种策略的开销太高了。为了快速地找到新词条的后继,可以沿用搜索过程中的跳转策略,具体说来就是在当前层次继续向后遍历,直到发现第一个向上生长的节点,在这里向上层跳转,就是新词条的后继节点了。在前面也已经证明过了,这种遍历进行次数的期望仅为O(1),因此插入的时间复杂度,主要是消耗在了search过程中,其总体的时间复杂度也是O(logn)。插入过程的具体代码如下:

template <typename K, typename V>
bool SkipList<K, V>::put(K key, V value){
	QuadNode<entry<K, V>>* qnode = skipSearch(key);
	QuadNode<entry<K, V>>* belowNode;
	ListNode<QuadList<entry<K, V>>*> *qlist = first();
	QuadList<entry<K, V>> *newlist;

	while (qnode->below != nullptr) qnode = qnode->below;
	if (qnode->entry.key != key) qnode = qnode->next;
	qlist->val->insert_before_above(qnode, entry<K, V>(key, value));
	if (next(qlist) == nullptr) {
		newlist = new QuadList<entry<K, V>>();
		newlist->sethead(entry<K, V>(MININT, 0));
		newlist->settail(entry<K, V>(MAXINT, 0));
		newlist->connectTo(qlist->val);
		push_back(newlist);
	}

	while(rand() % 2 == 0){
		belowNode = qnode->prev;
		qlist = next(qlist);
		while (qnode->above == nullptr) qnode = qnode->next;
		qnode = qnode->above;
		qlist->val->insert_before_above(qnode, entry<K, V>(key, value), belowNode);
		if (next(qlist) == nullptr) {
			newlist = new QuadList<entry<K, V>>();
			newlist->sethead(entry<K, V>(MININT, 0));
			newlist->settail(entry<K, V>(MAXINT, 0));
			newlist->connectTo(qlist->val);
			push_back(newlist);
		}
	}
	return true;
}

需要注意的是,在插入过程中,如果在最顶层的列表中进行了插入,则需要新创建一个为空的顶层列表,实际上,这也是跳转表层次增长的唯一原因。

跳转表的删除算法

跳转表的删除策略基本是类似于插入的策略的,而且还要更加简单,因为不需要寻找被删除词条的前驱或者后继节点。具体的算法是,首先调用一次search对被删除的词条进行定位,随后即可自上而下依次对各层次中的该词条进行删除,由于这种删除至多会进行h次,因此删除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也仍然是O(h) = O(logn)。删除操作的具体代码如下:

template <typename K, typename V>
bool SkipList<K, V>::remove(K key){
	QuadNode<entry<K, V>>* qnode = skipSearch(key);
	QuadNode<entry<K, V>>* tempNode;
	ListNode<QuadList<entry<K, V>>*>* qlist = first();
	if (qnode->entry.key != key) return false;
	//else
	while (qnode->below) qnode = qnode->below;
	
	while(qnode){
		tempNode = qnode;
		qlist->val->remove(qnode);
		qnode = qnode->above;
		qlist = next(qlist);
		delete tempNode;
	}

	//remove level if empty
	qlist = prev(last());
	while(qlist && qlist->val->empty()){
		pop_back();
		qlist = prev(qlist);
	}

	return true;
}

需要注意的是,删除操作中也涉及到某一层次列表的删除。即在一次删除操作以后,如果该层次列表为空,则应该对该层次的列表进行删除。这也是跳转表层次降低的唯一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