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机器学习入门之《统计学习方法》笔记整理——K近邻法

程序员文章站 2024-02-16 23:27:34
...

目录


k近邻算法

  k近邻算法,即是给定一个训练数据集,对新的输入实例,在训练数据集中找到与该实例最邻近的K个实例,这K个实例的多数属于某个类,就把该输入实例分类到这个类中。

  直接给出k近邻算法:

算法 (k近邻法)

输入: 训练数据集T={(x1,y1),(x2,y2),...,(xn,yn)} , 其中xiX=RnyiY={c1,c2,...,cK},i=1,2,...,N ;实例特征向量x

输出: 实例x 所属的类y .

(1) 根据给定的距离度量,在训练集T 中找到与x 最邻近的k 个点,蕴盖这k 个点的x 的邻域记作Nk(x)

(2) 在Nk(x) 中根据分类决策规则(如多数表决)决定x 的类别y

y=argmaxcjxiNk(x)I(yi=ci),i=1,2,...,N;j=1,2,...,K

其中,I 为指示函数,即当yi=ciI 为1,否则I 为0。

  k近邻法没有显式的学习过程。

k近邻模型

  k近邻算法使用的模型实际上对应于特征空间的划分,模型由三个基本要素——距离度量、k值的选择和分类决策规则决定。

距离度量

  特征空间中俩个实例的距离是俩个实例点相似程度的反映,k近邻中一般使用欧氏距离。

  设特征空间Xn 维实数向量空间Rnxi,xjX,xi=(xi(1),xi(2),...,xi(n))T,xj=(xj(1),xj(2),...,xj(n))Txi,xjLp 距离为

Lp(xi,xj)=(l=1n|xi(l)xj(l)|p)1p

p1

  当p=2 时,称为欧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即

L2(xi,xj)=(l=1n|xi(l)xj(l)|2)12

  当p=1 时,称为曼哈顿距离(Manhattan distance),即

L1(xi,xj)=l=1n|xi(l)xj(l)|

  当p= 时,它是各个坐标距离的最大值,即

L(xi,xj)=maxl|xi(l)xj(l)|

  不同的距离度量所确定的最近邻点是不同的。

k值选择

  k值得选择会对k近邻算法的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选择的k值较小,就相当于用较小的的邻域中的训练实例进行预测。此时预测的结果会对近邻的实例点非常敏感。
  如果选择较大的k值,就相当于在较大的邻域中训练实例进行预测。此时,与输入实例较远的训练实例也会对预测起作用,使预测发生错误。
  如果k等于训练样本个数,此时将输入实例简单的预测为训练样本中最多的类。这时模型过于简单,会完全忽略训练样本中的大量有用信息,是不可取的。
  在应用中,k值一般选取一个比较小的数值,通常采用交叉验证法来选取最优的k值。

分类决策规则

  k近邻算法中分类决策规则往往是多数表决,即由输入实例的k个邻近的训练实例中的多数类决定输入实例的类。

k近邻法的实现:kd树

  kd树是一种对k维空间中的样本点进行存储以便对其进行快速检索的树形结构,它是一种二叉树,表示对k维空间的一个划分。构造k树相当于不断的用垂直于坐标轴的超平面去划分k维空间,构成一些列的k维超矩形区域,kd树的每个节点对应于一个k维的超矩形区域。

构造kd树

  通俗来讲,对于一个样本空间的样本点,计算每一个维度的方差,按照方差最大的那个维度来排序,因为方差大代表的是数据分散的比较开,这样分割会有更高的分割效率。取中位数作为根节点,小于中位数的样本点作为左子树,大于的作为右子树。重复进行,直到得到一棵完整的二叉树。

算法 (构造平衡kd树)

输入:k维空间数据集T={x1,x2,...,xN} ,其中xi=(xi(1),xi(2),...,xi(k))T,i=1,2,...,N;

输出:kd树

(1) 开始:构造根节点,根节点对应于包含Tk 维空间的超矩形区域。

  选择中x(1) 为坐标轴,以Tx(1) 坐标的中位数作为且分点,将根节点对应的超矩形区域切分为两个子区域,切分面为垂直于x(1) 轴的平面。将落在切分面上的点作为根节点,左子节点为对应坐标x(1) 小于切分点的区域,右子节点为对应坐标x(1) 大于切分点的区域。

(2) 重复:对深度为j 的节点,选择中x(1) 为切分的坐标轴,l=j(modk)+1 ,以该节点的区域中所有实例的x(l) 坐标的中位数为切分点,将该节点对应的超矩形区域切分为两个子区域。

(3) 直到子区域内没有实例存在时停止。

例子 : 给定一个二维空间的数据集:

T={(2,3)T,(4,5)T,(9,6)T,(4,7)T,(8,1)T,(7,2)T}
构造一个平衡kd树。(Wikipedia)

Python代码如下: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namedtuple
from operator import itemgetter
from pprint import pformat

class Node(namedtuple('Node', 'location left_child right_child')):
    def __repr__(self):
        return pformat(tuple(self))

def kdtree(point_list, depth=0):
    try:
        k = len(point_list[0]) # assumes all points have the same dimension
    except IndexError as e: # if not point_list:
        return None
    # Select axis based on depth so that axis cycles through all valid values
    axis = depth % k

    # Sort point list and choose median as pivot element
    point_list.sort(key=itemgetter(axis))
    median = len(point_list) // 2 # choose median

    # Create node and construct subtrees
    return Node(
        location=point_list[median],
        left_child=kdtree(point_list[:median], depth + 1),
        right_child=kdtree(point_list[median + 1:], depth + 1)
    )

def main():
    point_list = [(2,3), (5,4), (9,6), (4,7), (8,1), (7,2)]
    tree = kdtree(point_list)
    print(tree)

if __name__ == '__main__':
    main()

  我们得到以下结果:

((7, 2),
 ((5, 4), ((2, 3), None, None), ((4, 7), None, None)),
 ((9, 6), ((8, 1), None, None), None))

  得到如下所示的特征空间和kd树:

机器学习入门之《统计学习方法》笔记整理——K近邻法

机器学习入门之《统计学习方法》笔记整理——K近邻法

搜索kd树

  给定一个目标点,搜索其最近邻,首先找到包含目标点的叶节点,然后从该叶节点出发,依次退回到其父节点,不断查找是否存在比当前最近点更近的点,直到退回到根节点时终止,获得目标点的最近邻点。

算法 (用kd树的最近邻搜索)

输入:已构造的kd树;目标点x

输出:x 的最近邻。

(1) 首先找到包含目标节点的叶子结点:从根节点出发,按照相应维度比较,递归向下访问kd树,如果目标点x的当前维度的坐标小于根节点,则移动到左子节点,否则移动到右子节点,直到子节点为叶子节点为止。

(2) 以此叶节点为“当前最近点”

(3) 递归的向上回退,在每个节点进行以下操作:

  (a) 如果该节点保存的实例点距离比当前最近点更小,则该点作为新的“当前最近点”

  (b) 检查“当前最近点”的父节点的另一子节点对应的区域是否存在更近的点,如果存在,则移动到该点,接着,递归地进行最近邻搜索。如果不存在,则继续向上回退

(4) 当回到根节点时,搜索结束,获得最近邻点

kd树最近邻搜索实现,Python代码如下:

def get_distance(a, b):
    return np.linalg.norm(a-b)


def nn_search(test_point, node, best_point, best_dist, best_label):
    if node is not None:
        cur_dist = get_distance(test_point, node.node_feature)
        if cur_dist < best_dist:
            best_dist = cur_dist
            best_point = node.node_feature
            best_label = node.node_label

        axis = node.axis
        search_left = False
        if test_point[axis] < node.node_feature[axis]:
            search_left = True
            best_point, best_dist, best_label = nn_search(test_point, node.left_child,
                                                          best_point, best_dist, best_label)
        else:
            best_point, best_dist, best_label = nn_search(test_point, node.right_child,
                                                          best_point, best_dist, best_label)

        if np.abs(node.node_feature[axis] - test_point[axis]) < best_dist:
            if search_left:
                best_point, best_dist, best_label = nn_search(test_point, node.right_child,
                                                  best_point, best_dist, best_label)
            else:
                best_point, best_dist, best_label = nn_search(test_point, node.left_child,
                                                  best_point, best_dist, best_label)

    return best_point, best_dist, best_label

def nn(test_point, tree):
    best_point , best_dist, best_label = nn_search(test_point, tree, None, np.inf, None)
    return  best_label

小结

  KNN是一种lazy-learning算法,它不需要训练,分类的时间复杂度为N(训练样本的个数),引入kd树来实现KNN时间复杂度为logN。kd树更适合于训练样本树远大于空间维度的情况,如果训练样本数接近于空间维度,那么它的效率会迅速下降,几乎接近于线性扫描。

  KNN算法不仅可以用于分类,还可以用于回归。

参考文章

  1. 统计学习方法笔记(三)K近邻算法
  2. K近邻算法原理及实现(Python)
  3. K-d tree - Wikipedia
相关标签: KNN 机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