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理解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

程序员文章站 2024-02-16 12:34:04
...

来源http://blog.csdn.net/luc9910/article/details/54377626

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有两个相当重要的公式——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然而很多人对这两个公式感到非常迷茫。一来不知道公式背后的意义所在,二来不知道这些冰冷的公式能有什么现实应用。

1. 全概率公式

在讲全概率公式之前,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完备事件群”。 
我们将满足 

BiBj=(ij)

这样的一组事件称为一个“完备事件群”。简而言之,就是事件之间两两互斥,所有事件的并集是整个样本空间(必然事件)。

假设我们要研究事件A。我们希望能够求出P(A),但是经过一番探索,却发现P(A)本身很难直接求出,不过却能够比较容易地求出各个P(Bi),以及相应的条件概率P(A|Bi)。 
能不能根据这些信息,间接地求出P(A)呢? 
这当然是可以的。

我们不要忘记,Bi两两互斥的。 

A=AΩ=AB1+AB2+AB3+

显然,AB1AB2AB3也是两两互斥的。1 
一说到两两互斥,我们就想到了概率的加法定理2

再根据条件概率的定义,我们得到了教科书上的全概率公式: 

P(A)=P(B1)P(A|B1)+P(B2)P(A|B2)+P(B3)P(A|B3)+

这样费了一番周折,我们总算得到了所求的P(A)。可以发现,虽然P(A)本身不好求,但我们可以根据它散落的“碎片”间接地将其求出。但不是所有情况都是能这样求出的——我们必须保证B1B2B3是一个完备事件群。这个其实也很好理解,假如你想将一个碎掉的花瓶重新还原,碎片如果不全,或者碎片之间出现了多余的“重叠”,还原工作都将以失败告终。

全概率公式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把Bi看作是事件A发生的一种“可能途径”,若采用了不同的途径,A发生的概率,也就是相应的条件概率P(A|Bi)也会不同。但是,我们事先却并不知道将会走哪条途径,换言之,途径的选择是随机的3,这样就导致了不同途径被选中的可能性也许也会存在差异,这就是P(Bi)所表达的含义。这样一来,我们最终所要求的P(A),实际上就是一个不同路径概率的加权平均。 
下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 
某地盗窃风气盛行,且偷窃者屡教不改。我们根据过往的案件记录,推断A今晚作案的概率是0.8,B今晚作案的概率是0.1,C今晚作案的概率是0.5,除此之外,还推断出A的得手率是0.1,B的得手率是1.0,C的得手率是0.5。那么,今晚村里有东西被偷的概率是多少? 
通过阅读上述文字,我们大概对A、B、C三人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首先,A的脑子可能有些问题,特别喜欢偷,但是技术相当烂。B看来是个江湖高手,一般不出手,一出手就绝不失手。C大概是追求中庸,各方面都很普通。 
我们将文字描述转换为数学语言,根据作案频率可知 

P(A)=0.8,P(B)=0.1,P(C)=0.5

将“村里有东西被偷”记为S,根据得手率可以得到

 

P(S|A)=0.1,P(S|B)=1.0,P(S|C)=0.5

P(S|A)=0.1,P(S|B)=1.0,P(S|C)=0.5

P(S|A)=0.1,P(S|B)=1.0,P(S|C)=0.5P(S|A)=0.1,P(S|B)=1.0,P(S|C)=0.5P(S|A)=0.1,P(S|B)=1.0,P(S|C)=0.5

很简单,所求得的就是 

P(S)=P(A)P(S|A)+P(B)P(S|B)+P(C)P(S|C)=0.43

祝这个村晚上好运吧。

2. 贝叶斯公式

有了前面的基础,我们现在先直接抛出贝叶斯公式: 

P(Bi|A)=P(ABi)P(A)=P(Bi)P(A|Bi)jP(Bj)P(A|Bj)

这个公式本身平平无奇,无非就是条件概率的定义加上全概率公式一起作出的一个推导而已。但它所表达的意义却非常深刻。 
在全概率公式中,如果将A看成是“结果”,Bi看成是导致结果发生的诸多“原因”之一,那么全概率公式就是一个“原因推结果”的过程。但贝叶斯公式却恰恰相反。贝叶斯公式中,我们是知道结果A已经发生了,所要做的是反过来研究造成结果发生的原因,是XX原因造成的可能性有多大,即“结果推原因”。

举个例子: 
假设某种病菌在人口中的带菌率为0.03,由于技术落后等等原因,使得带菌者有时也未被检出阳性反应(假阴性),不带菌者也可能会被检出阳性反应(假阳性)。有如下数据: 

P(|)=0.99,P(|)=0.01,P(|)=0.05,P(|)=0.95

假如一个人被检出阳性,那么这个人带菌的概率是多少?

如果不用概率的思维,光凭感觉去想这个问题……误检率那么低,那这个带菌的可能性大概会很高吧? 

我们用贝叶斯公式去实际计算一下。 

理解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

P(|)=P()P(|)P()P(|)+P()P(|)=0.03×0.990.03×0.99+0.97×0.05=0.38P(|)=P()P(|)P()P(|)+P()P(|)=0.03×0.990.03×0.99+0.97×0.05=0.38P(|)=P()P(|)P()P(|)+P()P(|)

P(|)=P()P(|)P()P(|)+P()P(|)=0.03×0.990.03×0.99+0.97×0.05=0.38P(|)=P()P(|)P()P(|)+P()P(|)=0.03×0.990.03×0.99+0.97×0.05=0.38P(|)=P()P(|)P()P(|)+P()P(|)=0.03×0.990.03×0.99+0.97×0.05=0.38

结果竟然连40%都没到。 
问题出在哪里?我们没有注意到,带菌率低到只有0.03,甚至比误检率还要低。也就是说,在一大批人里可以检查出一堆阳性的,而这堆阳性的人里面真正带菌的,也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贝叶斯公式与机器学习

在机器学习中,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分类。 
我们看看*上的“性别分类”问题(*-朴素贝叶斯分类器)。 
我们想要实现的是,通过知道一个人的身高、体重以及脚的尺寸,去判断这个人是男是女。 
为了能够判断,我们当然需要一些参考数据,或者说,训练数据:

性别 身高(英尺) 体重(磅) 脚的尺寸(英寸)
6 180 12
5.92 190 11
5.58 170 12
5.92 165 10
5 100 6
5.5 150 8
5.42 130 7
5.75 150 9

问题来了: 
现有一身高6英尺,体重130磅,脚尺寸为8英寸的人,这个人是男是女呢?

这个表格看起来不够直观,我们先做一点微小的数据可视化工作:

#!/usr/bin/python3

from mpl_toolkits.mplot3d import Axes3D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ig = plt.figure()
ax = fig.add_subplot(111, projection='3d')

# 身高、体重、脚尺寸数据
x = [6, 5.92, 5.58, 5.92, 5, 5.5, 5.42, 5.75]
y = [180, 190, 170, 165, 100, 150, 130, 150]
z = [12, 11, 12, 10, 6, 8, 7, 9]

# 男性用红色园圈表示
ax.scatter(x[:4], y[:4], z[:4], c='r', marker='o', s=100)
# 女性用蓝色三角表示
ax.scatter(x[4:], y[4:], z[4:], c='b', marker='^', s=100)

ax.set_xlabel('Height (feet)')
ax.set_ylabel('Weight (lbs)')
ax.set_zlabel('Foot size (inches)')

# 显示散点图
plt.show()
  • 理解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 

尽管只有8组数据,但我们在图中也大概看了出来,似乎男女的数据点都有种“聚成一团”的感觉,这似乎是一种启示。

但是这个和贝叶斯能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先对前面的贝叶斯公式做一些“扩展”: 
我们记F1F2F3分别为身高、体重、脚尺寸的随机变量,取值当然是各自坐标轴上的值。再记C为分类结果的随机变量,取值为“男”或“女”。 
不要忘了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本质,就是在已知F1F2F3的时候,判断p(|F1,F2,F3)p(|F1,F2,F3)究竟哪个更加大,换言之,这个人是更像男还是更像女,写成数学语言就是: 

c^=argmaxcp(C|F1,F2,F3)

根据贝叶斯公式,得 

p(C|F1,F2,F3)=p(F1,F2,F3|C)P(C)p(F1,F2,F3)

我们的任务只是比较大小,而上式右边的分母是一个常数,不妨将其忽略掉以简化计算。这时候我们的问题就剩下如何求p(F1,F2,F3|C)P(C)了。 
我们认定F1F2F3是彼此独立的特征4,那么有 

p(F1,F2,F3|C)=p(F1|C)p(F2|C)p(F3|C)

于是我们的问题就化简为了 

c^=argmaxcp(F1|C)p(F2|C)p(F3|C)P(C)

这样就够了么?当然没有。我们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没有解决——连续随机变量。我们不能想离散随机变量那样计算p(Fi|C)。 
然而我们可以假设,身高、体重、脚尺寸都是正态分布。 
我们分析一下样本数据的数字特征:

性别 均值(身高) 方差(身高) 均值(体重) 方差(体重) 均值(脚的尺寸) 方差(脚的尺寸)
男性 5.855 3.5033e-02 176.25 1.2292e+02 11.25 9.1667e-01
女性 5.4175 9.7225e-02 132.5 5.5833e+02 7.5 1.6667e+00

得到了均值与方差,也就得到了正态分布的μσ2参数。 
如此,p(F1|C)p(F2|C)p(F3|C)就能顺利求出了。 
比如, 

p(F1=6|)=12πσ2exp((6μ)22σ2)1.5789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求的是连续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所以求出比1大的值也是正常的5。 
剩下的P(C)可以用样本中男女的出现频率来估计,估算出都是0.5。

综上,我们计算可得: 

p(F1=6|)p(F2=130|)p(F3=8|)P()=6.1984×109p(F1=6|)p(F2=130|)p(F3=8|)P()=5.3778×104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女性的可能性远大于是男性的可能性。

如果要通过编程实现这一过程,还要考虑平滑处理,这里不再赘述。


  1. 如果没有想明白这一步,可以利用Venn图来帮助理解。 
  2. 若干个两两互斥的事件之和的概率,等于各事件的概率之和,即 
    P(A1+A2+)=P(A1)+P(A2)+
  3. 随机事件的意思就是,在试验之前你并不知道该事件是否会在试验中发生,发生与否取决于机遇。 
  4. 假设不同特征彼此独立,即,当有 
    P(y|x1,,xn)=P(y)P(x1,,xn|y)P(x1,,xn)

    我们假设 
    P(xi|y,x1,,xi1,xi+1,,xn)=P(xi|y)

    所以才称作“朴素”贝叶斯(Naive Bayes)。 
  5. 概率密度可以理解为“瞬时”的概率。对于概率密度函数,必须要满足两条性质: 
    (1)f(x)0;

    所以只要f(x)整体的积分为1就可以了,并不要求局部的每个值都比1小。就像δ函数(*-delta函数),虽然在0上的函数值可以大于1,但整体的积分却永远是1。 
相关标签: 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