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都看中的VR影视公司 一年只做六分钟动画?
老傅今年四十二岁了,却和我坚称,他的内心还住着一个五岁的孩子。
老傅说,其实不光自己这样,他相信所有人都是这样。而他们公司的愿景,就是要帮助他们唤醒这个“孩子”。
他的公司有一个颇为拗口的名字“Baobab”,读起来像是“北欧爸爸”。原意是一种造型颇为诡异的植物:猴面包树,但Baobab的业务却是和它八竿子打不着的VR影视。
老傅的本名其实也和“傅”差了十万八千里,叫乔纳森·弗莱舍。为了在中国“入乡随俗”,不知道是他老婆还是公司的人,给他起了“傅江纳”这么个怪名字。
很难从老傅胡子拉碴的外表判断他是哪里人,据他自己说,他拥有法国、德国血统,还娶了一个中国老婆,护照上却写着美国。虽然他的中文相当差劲,和大多数老外一样,“只能在饭馆点菜的时候说几句。”不过,当我提出要加微信的时候,他马上很“上道”地把手机掏了出来。
这种复杂的成分就宛若他的公司。总部位于旧金山的Baobab刚刚在十月完成了一轮2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资方则来自天南海北:有李嘉诚的维港投资,有美国的电影巨头二十世纪福克斯,还有中国的优酷媒体基金、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以及此前美国的Comcast、韩国的三星、中国*的HTC等等。
与这些豪华资本相对的,是Baobab的“慢工出细活”。自从2015年完成首轮融资以来,他们只发布了一部动画,就是《入侵(Invasion!)》,而片长仅六分钟左右。老傅告诉我,他们的第二部作品差不多明年中旬会出来。这算下来,几乎是一年一部作品的速度了。
那么,一向急躁的资本市场为何心甘情愿对Baobab“网开一面”?这家公司有着怎样的秘密?他们对VR内容的未来又是什么看法呢?
为什么《入侵7看起来这么眼熟?
在《入侵7中,被Steam用户评为“萌出血”的一只小兔子,利用自己的机智把两个凶巴巴的外星人耍得团团转,最终让他们灰头土脸地跳上了自己的飞船,溜之大吉。
虽然说起来简单无比,但实际看过这部作品的人,似乎都能找到此前很多好莱坞动画大片的感觉,原因何在?看看Baobab核心团队的简历,就不难明白了:
拥有一张东方面孔的公司CEO Maureen Fan此前曾经任职于开发了《开心农撤原版的页游公司Zynga,而更早先她是在皮克斯动画任职,参与过《玩具总动员3》的制作,2015年的动画短片《守坝人》获过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提名;
公司的首席创意官Eric Darnell当过梦工厂大热门动画电影《马达加斯加的企鹅》的执行制片人;首席科学家Michael Hutchinson此前也是梦工厂的技术负责人;CTO Larry Cutler同样有着梦工厂和皮克斯动画的经历,参与过《怪兽电力公司》《玩具总动员2》等作品。
至于任全球业务拓展副总裁的老傅,则来自于著名游戏公司EA,还在电竞、网游公司干过,甚至还在投资公司做过十五年的FA。他也曾经在Zynga任副总裁,正是在那里,他认识了Maureen Fan。
可以说,在这短短六分钟的VR短片里,融合了美国好莱坞和游戏业多年的积淀,因此看上去“眼熟”也就毫不奇怪了。
“你知道迪士尼其实是一家技术公司吗?”
听到我说“VR寒冬”,老傅的眉头皱了起来,面露不解之色。显然,这是一个他在外国没有听过的名词。
然而,这个词在国内的VR行业却是真实存在的:创业公司普遍苦于变现,也很难像行业火热时期持续融资。一位投资人曾经告诉我,他们已经不再看“国内VR内容公司”了。
此前威锐影业CEO董瑷珲就曾经向青亭网独家表示,VR内容“不可控”,很难通过资本运作进行价值叠加,也无法预测会有多少消费者愿意为此买单,所以“不会成为主流投资方向”。
那么,作为百分百主打内容的Baobab,除了强劲的创始人团队背景,又为什么能如此吸引资方的注意呢?
在老傅看来,原因在于“Baobab把技术和内容结合了起来。”至于自家的“核心技术”,他解释有两方面:
第一,VR引擎和传统工具的结合手段:目前Unity和虚幻引擎是生产VR交互内容的两大平台,但传统的动画仍然是在Maya等3D软件里做,如何在引擎和3D工具之间架起良好的桥梁,是CTO Larry Cutler“花了很多时间去打造的”;
第二,交互和非交互体验正反向转换:即把交互体验转换为非交互、纯360度全景视频,又或者是反向转换,这也是公司“核心技术的领域”;
不过,对此也有人提出质疑,一位硅谷投资人就向我表示这种技术“可能是噱头”,还说自己投资内容公司的时候并不太看重这些,更多还是关心团队的协作力,但他也承认,自己并不是那种“走寻常路的美国投资人”。
更多的人还是强调内容和技术的结合对于资本的重要性。除董瑷珲外,凭借《断头谷》拿下VR首个艾美奖的内容公司Secret Location副总Eric Shamlin也告诉我,“在美国,没有人真正是投内容的。他们投的其实都是技术”。
“你知道迪士尼实际上是个技术公司吗?”老傅说,观众熟知的都是迪士尼的著名作品,但实际上他们的电影技术非常强大,因此才能做自己想做的电影,类似“皮克斯也是一样。但人们并不会关心技术是怎么实现的,只会记住IP。”
VR内容创业如何捱过寒冬?
“我们要做更多的内容,”当我问及Baobab下一步的计划时,老傅几乎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数量方面,Baobab目前已经“有20部故事在开发中”。作为《入侵7下一部的《Asteroid》,预计明年中旬上线。
至于长度,老傅认为目前的VR还是应该以短片为主,目前的头盔设备佩戴不舒服,技术迭代太快,如果要开发长片的话需要数年的时间,而那个时候平台会“完全不同”。
“作为创业公司,我们对钱的使用方面是比较紧缩的。我们不知道变现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来,所以能做的就是打造自己的IP。”
从数据看,《入侵!》的短片自从3月份推出以来,在Youtube观看达180万次,PSVR上好评数量为700个,Steam上为“特别好评”,第三方数据平台Steamspy显示,最近一个月其日拥有量均在20000上下。似乎已经具备一定的品牌号召力。
但在国内,由于C端的乏力,内容公司很有可能挨不过寒冬。因此不少公司纷纷转而放眼B端,靠接一些外包项目寻求短期变现。对此,老傅认为“应该紧贴自己擅长的领域。VR内容和商业应用实际上是跨界非常大的两个领域,一旦习惯了做B端就很难回头。还是做自己想要的东西为好。”
在他眼中,VR内容就类似网络流媒体曾经对传统媒介的冲击,是必然的趋势:
“以前谁会想到在手机上去看电视呢?这太蠢了,盯着那么一小块屏幕看。然后NetFlix就出来了,包括你们中国的优酷也在做类似的东西。所以,对于新的领域,一定是要先扎根,早早地做。VR内容领域一定会出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颠覆性应用。”
“我们不是要做VR界的迪士尼、皮克斯”
老傅在中国的行程很紧,他告诉我,在谈话结束后,马上要去上海“拜码头”:“见见投资方,聊聊市场”。说着,他做了一个双手合十的姿势,身体也要鞠躬一般前倾。
据说,这种自嘲,每个Baobab员工都曾经经历过。在他们入职的第一天,就要做些“让自己尴尬的事情”,“比如跳个舞啊,唱个歌埃没别的意思,就是希望他们能放低身段,快速成为团队里的一员,加入大家庭。”
“在我们讨论新故事的时候,公司内部有专门的‘创意环节’。无论是在公司什么职务,所有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头脑风暴,参与新故事的创作。”
当我问起,市场上能够称为Baobab竞争对手的有哪几家呢?老傅微微一笑:“目前我们不考虑这些,这个行业还太早期啦,带来好内容的公司都会推动它前进。不会说像游戏界EA会和动视死掐,现在的内容太少了。”
而实际上,在VR动画电影领域,Baobab并不是独苗,比较有名的还有曾经邀请指环王矮人演员约翰·里斯·戴维斯配音、制作VR歌剧《Firebird》的Innerspace、参与《大圣归来》的米粒创办的国内工作室Pinta等等。
不过,跟上面这些公司相比,由于创始人都在好莱坞动画电影领域深耕多年,尤其是皮克斯、梦工厂的背景,让不少人在描述Baobab时,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加上标签,比如外媒《Business Insider》就曾经把他们称为“VR界的皮克斯”。
“很多人说要成为VR界的NetFlix阿Youtube埃但是要我说,我们就是要成为自己,我们是VR界的Baobab。”
“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老傅说。
上一篇: vue实现一个评论列表
下一篇: 分享微博营销高效引流涨粉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