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系鞋带的耐克鞋,智能穿戴设备正确打开方式
文 | 魏启扬
这绝对是“懒癌”患者的福音。
耐克不久前发布了一款可以自动系鞋带的鞋子——nike adapt bb,通过内置在球鞋内的传感器,nike adapt bb甚至还能根据运动情况自动调整松紧度。
从草履到木屐再到如今可以自动系鞋带的运动鞋,与其说这是一部鞋子的进化史,不如说这是智能穿戴设备的应用新思路:在不额外增加人类穿戴负担的情况下,优先满足穿戴需求,然后再考虑外延功能。
除了耐克鞋,智能穿戴设备还有哪些新奇特?
早在1990年上映的科幻电影《回到未来2》中,主角在未来就找到了一双可以自动系鞋带和调整松紧度的nike mag滑板鞋,“自动系鞋带”的概念在那时就已萌生。随后耐克在2016先后发布了现实版nike mag和首款能自动系鞋带的球鞋nike hyperadapt 1.0。
nike adapt bb是在nike hyperadapt 1.0的基础上进化而来,考虑到篮球运动员在篮球比赛中,脚的大小会因为运动情况发生变化,很多运动员还会有先松开鞋带增加血流量,然后收紧鞋带快速提高自己运动能力的操作,因而在nike在鞋中设置了自定义电机和齿轮系统来感受足部所需要的张力,让运动员可以随时调整鞋的松紧程度,保证双脚始终都在舒适的环境下完成比赛。除此之外,nike adapt bb手机端的app和fitadapt 技术的固件都具备更新能力,这也意味着nike adapt bb是一双可以持续进化的球鞋。
其实除了鞋子,人类在其他日常穿戴物品上也做了很多智能化的探索。
比如可以敲击发出鼓点声音的t恤,如果还想更加引人注目,搭配一条可以配置迷你扩音器的裤子,可以随时随地演奏音乐。
比如具有社交功能的牛仔裤,将牛仔裤跟智能手机连接,点击前面口袋的小装置就可以进行即时通讯,更新facebook上的信息,还能根据你的实时情绪,追踪、分享个人的幸福感。
再比如可以读出人体心跳和呼吸频率的“聪明衬衫”;能够自动播放音乐的外套;能够在胸前显示文字与图像的t恤衫……
在ces2014展会上,荷兰人甚至展示了一件可根据人体情感变化而变透明的时装——intimacy 2.0。当人们穿上这件衣服后,人的感情变化比如激动兴奋、羞涩窘迫等,都会使衣服颜色产生变化。
……
脑洞都开得很大,但具体有多少实用价值,这是否就是我们所认为的智能穿戴设备的应有形态,还是得打上问号。
什么才是智能穿戴设备该有的样子?
智能穿戴设备的思想和雏形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1979年上映的007系列电影之《铁金刚勇破太空城》中,詹姆斯·邦德手腕上的手表不但可以充当对讲机,还能变身手表炸弹,这些都被认为是可穿戴设备的雏形。此后周星驰在电影《国产凌凌漆》中,用可以当吹风机的鞋子和可以当刮胡刀的大哥大在国内激起了一股对智能穿戴设备探索的潮流。而今,人类在服饰和日常用品上做了很多智能化的开发,但大多数智能穿戴设备都走入了上文提到的误区,实现的都那些乌托邦式的奇思妙想,真正具有实用价值的智能穿戴设备却不多。
未来的智能穿戴设备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智能相对论认为,此次新发布的nike adapt bb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模仿样板,人类在进行智能穿戴设备研发时应多多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不能融入生活的穿戴设备都是耍流氓
对于穿戴设备而言,如果只拘泥于“穿戴”二字,那么这类设备的种类将非常有限,但实际上,它却可以是任何东西。连线杂志有一篇文章对此有过如下评述:“如果把可穿戴设备归为可以戴在身上的设备的话,那么 vr 设备是不是也应该算是可穿戴设备?如果把手机别在腰上,那手机岂不是也是可穿戴设备?”
在智能相对论看来,连线杂志的观点并无不妥,对于智能穿戴设备定义的关键一点就是,这套设备有无额外增加人类的负担,这套设备有无完美的融入人类生活。
谷歌眼镜是google公司在2012年发布的一款智能穿戴设备,由于这款眼镜不但保留了眼镜的原始功能,还集智能手机、摄像机于一身,可以通过电脑化的镜片将信息以智能手机的格式实时展现在用户眼前,同时还可以提供gps导航、收发短信、摄影拍照、网页浏览等功能。
可就算是这样一个跨越时代想象的产品,却因为无法很好解决混淆视线、在亮光下很难看清屏幕、语音控制、难以携带、电池续航等问题,从一个曾被无数投资机构看好的香馍馍变成了食之无味的鸡肋,普通民众也对谷歌眼镜经历了一段追捧到嫌弃的情感变化,作为google最失败的产品之一,这款眼镜还被入瑞典的失败博物馆。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在技术难点没有攻破前,谷歌眼镜很多实际功能没有很好的融入到我们生活当中。
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前几年大热的vr眼镜身上,没有人会带着那个夸张且显笨拙的眼镜上街,这也注定在vr技术取得更大进步之前,vr眼镜只能是体验馆中好奇的人类窥探科技神奇的工具,无法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智能穿戴设备。
2、不但要自我量化,还要体外进化
漫威电影里的那些英雄人物给了我们在智能穿戴设备上很好的启发,无论是蜘蛛侠还是钢铁侠或是美国队长,他们只要一换上特有的英雄装束,就能具备超人一等的力量和能力,这实际上也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智能穿戴设备研发方向的追求——通过这些设备,人类可以更好的感知外部与自身信息,能够在计算机、网络甚至其它人的辅助下更有效率的处理信息和交流。如果用更为通俗的话来解释,智能穿戴设备不光能实现自我量化,还要帮助人类实现体外进化。
现阶段,应用范围最广的智能穿戴设备是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这两类设备的功能目前大多只停留在自我量化层面,监测和收集佩戴者的心率、步频、气压、海拔、血压、心率等体征或外界数据,对于佩戴者的体外进化,这些穿戴设备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就目前的技术发展程度来说,智能穿戴设备的体外进化可在休闲娱乐、信息交流等场景落地,提高佩戴者的信息感知与处理能力,但这些应用更多存在于理论层面,少数应用在工业消费场景落地,比如epson的ar眼镜能让无人机驾驶员以第一人称视角看到摄像头的画面,vuzix智能眼镜的ar程序能帮助物流公司挑拣员加快货物挑拣效率,daqri ar头盔能帮助建筑师和工程师在动态全息空间中进行工作等,但这些智能穿戴设备距离进入日常生活的消费级市场还有很长一段路程。
nike adapt bb用收紧放开鞋带松紧的程度,来控制运动员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短时间内提升运动员运动能力的方式,看似“抖了个机灵”,但实际上却是智能穿戴设备实现体外进化功能的全新思路——在不通过其他设备介入人体的情况下,仅仅依靠穿戴设备的“原始功能”即可提升穿戴者的能力。智能穿戴设备正是对穿戴者体外能力一点点提升的基础上完成自我进化。
3、急需打破数据孤岛割据的原生应用
随着物联网概念的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智能穿戴设备作为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星、小米、华为等厂商的带动下,迎来了一波发展高潮,同时也加剧了资本在智能穿戴设备赛道中的割据。
以智能手环为例,这类产品国内大大小小数的出名字的品牌超过100个,这些厂商画地为牢,高筑数据城墙,不但不与其他设备共享数据,也缺乏开放的产业意识,于是智能穿戴设备之间形成了一个个块状化的数据孤岛,这种现象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智能穿戴应用生态碎片化,不光是研发速度缓慢,应用落地的推广也非常困难。
此外,目前智能穿戴设备的应用形态更多是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应用扩展,智能穿戴设备是依附于智能手机而存在的,一旦脱离了手机,智能穿戴设备就成了摆设。智能穿戴设备若想摆脱这种现状,在物联网时代成为真正的主角,还需要一款类似于手机微信这样出自自身设备的原生应用,在此带动下,智能穿戴设备才有可能建立起以自己为核心的生态圈,智能穿戴设备的普及和应用开发才有可能进入持续的可循环状态。
未来智能穿戴设备的伦理考量
nike adapt bb发布不久,nba官方就宣布了相关禁令:为了避免干扰在场球员和球迷的注意力,球鞋侧面调节松紧的两个蓝色光点不能点亮;装有应用程序的手机不可以在场边使用,球员只能通过鞋身按钮手动调整球鞋的松紧。
如果从更深层次来理解nba的禁令,在智能穿戴设备大规模普及的未来,居心不良的歹人可能会利用穿戴设备的漏洞使坏下套。如果说遥控鞋带松紧让穿戴者摔跤还只是恶作剧式的玩笑,那么利用穿戴设备的“体外能力”,限制穿戴者的某些行动能力,则牵涉到法律框架下的行为准则。
此外,当某项智能穿戴设备能够显著提高人类某些能力,但同时以牺牲使用者健康为代价时,智能穿戴设备应该如何自处?像谷歌眼镜会使用户眼睛长时间聚焦,严重的还会对使用者的生理结构产生影响,而像头盔、手环这类长期与人体贴身接触的设备,在电磁辐射的控制,人体不适或过敏反应的防范方面,也需形成规范的标准和要求。
人类或者会对自身安全设置足够高的防护门槛,可是在获取能力方面,人类也有着更强的原始欲望。比如在体育赛场上,无论体育组织如何三令五申,运动员也明知兴奋剂对自身损伤极大,仍有人为追求成绩前赴后继甘做“药罐”。
在智能穿戴设备这道伦理题中,人类需要把持的边界是:技术不是用来作恶的。作恶的往往是人类自己。
【完】
智能相对论:深挖人工智能这口井,评出咸淡,讲出黑白,道出vb深浅。重点关注领域:ai+医疗、机器人、智能驾驶、ai+硬件、物联网、ai+金融、ai+安全、ar/vr、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人机交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