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科技

勒索病毒交钱也没恢复数据不是重点 而是怎么防御

程序员文章站 2024-01-20 08:14:40
张田勘专栏从5月12日起,勒索病毒(又称“想哭”病毒,WannaCry/Wcry)肆虐全球,迄今有150个国家、30万台设备受该病毒袭击,受虐者已支付赎金近7万美元,并且没有出...

张田勘专栏

从5月12日起,勒索病毒(又称“想哭”病毒,WannaCry/Wcry)肆虐全球,迄今有150个国家、30万台设备受该病毒袭击,受虐者已支付赎金近7万美元,并且没有出现支付赎金后数据被修复的情况。更发人深省的并非从“盗亦有道”到“盗已无道”,而是在被劫被盗之后,普通人该如何应对和防范这类信息时代的衍生威胁。

现在还查不出勒索病毒的制造者和幕后策划者,但是国际社会已经吵成一锅粥。有人怀疑勒索病毒来自Lazarus集团;微软则指责美国国家安全局(N SA )藏匿大量针对微软及其他IT公司软件漏洞的病毒,以备他用,结果被黑客偷盗,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害人又害己。

国内有媒体则对“中国此次遭受攻击的主要是教育网用户”、“大量准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材料被加密,导致无法完成论文答辩”等说法进行批驳,称这些说法是国内某些安全厂商出于自己的商业目的,发表不实言论,或无中生有,捏造事实,或恶意放大该病毒的影响。“这些失实的言论已经严重误导舆论,引起部分高校师生的恐慌,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

勒索病毒交钱也没恢复数据不是重点 而是怎么防御

无论罪魁祸首是谁,无论造成的损失是大是小,以IT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时代的弱点都凸显出来,并且再次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任何技术都是有缺陷的,当技术的进步带给人们工作的便捷和生活的舒适时,技术的缺陷也将陷人们于不利,甚至灾难之中:一是心怀鬼胎的各类人利用技术来既陷他人于不利,又让自己获利;另一种方法就是技术本身的缺陷让使用者自然而然中招。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技术的优点反过来就是缺点,尤其是当被心怀鬼胎者利用时,技术的缺陷就不仅纤毫毕露,并且千万倍地被放大。结果是,利用者和所有人都会陷入灾难。

早在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带给人类经济巨大发展和生活极其方便舒适之后,刘易斯·芒福德(Lew is Mumford)就于1934年出版了《技术与文明》,在承认技术带给人类福祉的同时也指出,技术会给人类带来灾祸,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过分迷信和依赖机器。当时和后来都有无数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例如有些医生过度依赖各种机器设备造成误诊,飞机和列车尽付于自动驾驶而发生事故等。

芒福德提出,人不能做机器的奴仆和过分迷信技术,否则人的福祉就不是因机器和技术而扩大,反而会因机器受到限制,甚至走到反面。

然而,这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即解决技术本身的缺陷可能造成的错误。如果有人特意利用技术,无论是优点还是弱点,对他人和社会进行破坏该如何办?

在勒索病毒之前已经有过很多计算机病毒发动的全球攻击,如1982年的ElkCloner病毒、2000年的爱虫病毒(ILOVEYOU)、2006年的熊猫烧香病毒、2010年的震网病毒(Stuxnet)和2013年的CryptoLocker病毒(与勒索病毒相似),为此人们总结了一个在信息技术时代生存的规律:备份,同时,还有其他方法,如安装杀毒软件、定期更新和打补丁等,但是这些做法并不能解决今天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之下的更深更广和更严重的技术依赖。

今天,离开了电脑和移动电子终端,人们似乎就既不能工作,又不能生活,也不能娱乐。这也提出了一个根本问题,现代人类是否还应该有一个不依赖电脑和互联网也能工作、生活和娱乐的环境或生存模式。

这个模式在信息革命还没发生和普及之前就存在,人类也是依靠这样的系统生存的,只不过,效率低一些,笨拙一些,缓慢一些,但是在信息革命到来之后,之前的系统已经被冲击得荡然无存了。

备份固然能解决文件和数据被毁坏的问题,但解决不了脱离电脑和互联网就无法生存的问题,也解决不了黑客、*可能利用信息技术不仅瘫痪全球,也造成巨大灾难乃至人类毁灭的可怖影响。所以,在进入信息技术时代后,每个国家和地区也应当建立一个不依赖于电脑和互联网就能生存的环境。即便建立不了或无法脱离电脑和互联网,也应当对可能毁灭人类的所有武器和设施进行非信息技术的管理和掌控,哪怕是手控。因为,所有的信息控制技术都可能被黑客和*破译和利用,或者是建立两套控制体系,人工的和电脑网络的。

这既是避免黑客利用,又是完全不依赖技术的一种策略。但如此一来也陷入了一个悖论:在技术进步之后,这样做岂不是更浪费资源了?如同发布一个文件,必须要有两套,一是电子版,二是纸质版。

因此,这又回到了一个老问题上,技术是个好东西,但人类如何更好地利用技术,让技术既帮助人,又不伤人?回答或解决这个问题,还得诉诸管理手段、伦理准则和法律规制。(作者系北京学者)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作者:张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