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近邻算法
infi-chu:
http://www.cnblogs.com/infi-chu/
一、k-近邻算法简介
k-近邻算法(knn)是机器学习算法中一个较为经典的算法
1.定义
如果一个样本在特征空间中的k个最相似(即特征空间中最邻近)的样本中的大多数属于某一个类别,则该样本属于这个类别
2.距离公式
两个样本的距离可以通过欧式距离计算,如下图所示:
二、scikit-learn模块
1.机器学习流程
- 获取数据集
- 数据基本处理
- 特征工程
- 机器学习
- 模型评估
2.安装
pip install scikit-learn
【注】需要numpy和scipy等库支持
3.模块包含的内容
- 分类、聚类、回归
- ’特征工程
- 模型选择、调优
4.k-近邻算法api
sklearn.neighbors.kneighborsclassifier(n_neighbors=5)
# n_neighbors:int,可选,默认=5
三、距离度量
1.欧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
欧氏距离是最容易直观理解的距离度量方法,具体如下:
eg.
x=[[1,1],[2,2],[3,3],[4,4]];
经计算得:
d = 1.4142 2.8284 4.2426 1.4142 2.8284 1.4142
2.曼哈顿距离(manhattan distance)
在曼哈顿街区要从一个十字路口开车到另一个十字路口,驾驶距离显然不是两点间的直线距离。这个实际驾驶距离就是“曼哈顿距离”。曼哈顿距离也称为“城市街区距离”(city block distance)。
eg.
x=[[1,1],[2,2],[3,3],[4,4]];
经计算得:
d = 2 4 6 2 4 2
3.切比雪夫距离(chebyshev distance)
国际象棋中,国王可以直行、横行、斜行,所以国王走一步可以移动到相邻8个方格中的任意一个。国王从格子(x1,y1)走到格子(x2,y2)最少需要多少步?这个距离就叫切比雪夫距离。
eg.
x=[[1,1],[2,2],[3,3],[4,4]];
经计算得:
d = 1 2 3 1 2 1
4.闵可夫斯基距离(minkowski distance)
闵氏距离不是一种距离,而是一组距离的定义,是对多个距离度量公式的概括性的表述。
其中p是一个变参数:
当p=1时,就是曼哈顿距离;
当p=2时,就是欧氏距离;
当p→∞时,就是切比雪夫距离。
根据p的不同,闵氏距离可以表示某一类/种的距离。
【总结】
1 闵氏距离,包括曼哈顿距离、欧氏距离和切比雪夫距离都存在明显的缺点:
eg. 二维样本(身高[单位:cm],体重[单位:kg]),现有三个样本:a(180,50),b(190,50),c(180,60)。
a与b的闵氏距离(无论是曼哈顿距离、欧氏距离或切比雪夫距离)等于a与c的闵氏距离。但实际上身高的10cm并不能和体重的10kg划等号。
2.闵氏距离缺点
- 将各个分量的量纲(scale),也就是“单位”相同的看待了
- 为考虑分量的分布(期望、方差等)可能是不同的
5.标准化欧氏距离(standardized euclideandistance)
标准化欧氏距离是针对欧氏距离的缺点而作的一种改进。
思路:既然数据各维分量的分布不一样,那先将各个分量都“标准化”到均值、方差相等。假设样本集x的均值(mean)为m,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为s,x的“标准化变量”表示为:
如果将方差的倒数看成一个权重,也可称之为加权欧氏距离(weighted euclidean distance)。
eg.
x=[[1,1],[2,2],[3,3],[4,4]];(假设两个分量的标准差分别为0.5和1)
经计算得:
d = 2.2361 4.4721 6.7082 2.2361 4.4721 2.2361
6.余弦距离(cosine distance)
几何中,夹角余弦可用来衡量两个向量方向的差异;机器学习中,借用这一概念来衡量样本向量之间的差异。
夹角余弦取值范围为[-1,1]。余弦越大表示两个向量的夹角越小,余弦越小表示两向量的夹角越大。当两个向量的方向重合时余弦取最大值1,当两个向量的方向完全相反余弦取最小值-1。
eg.
x=[[1,1],[1,2],[2,5],[1,-4]]
经计算得:
d = 0.9487 0.9191 -0.5145 0.9965 -0.7593 -0.8107
7.汉明距离(hamming distance)
两个等长字符串s1与s2的汉明距离为:将其中一个变为另外一个所需要作的最小字符替换次数。
the hamming distance between "1011101" and "1001001" is 2.
the hamming distance between "2143896" and "2233796" is 3.
the hamming distance between "toned" and "roses" is 3.
汉明重量:是字符串相对于同样长度的零字符串的汉明距离,也就是说,它是字符串中非零的元素个数:对于二进制字符串来说,就是 1 的个数,所以 11101 的汉明重量是 4。因此,如果向量空间中的元素a和b之间的汉明距离等于它们汉明重量的差a-b。
应用:汉明重量分析在包括信息论、编码理论、密码学等领域都有应用。比如在信息编码过程中,为了增强容错性,应使得编码间的最小汉明距离尽可能大。但是,如果要比较两个不同长度的字符串,不仅要进行替换,而且要进行插入与删除的运算,在这种场合下,通常使用更加复杂的编辑距离等算法。
eg.
x=[[0,1,1],[1,1,2],[1,5,2]]
注:以下计算方式中,把2个向量之间的汉明距离定义为2个向量不同的分量所占的百分比。
经计算得:
d = 0.6667 1.0000 0.3333
8.杰卡德距离(jaccard distance)
杰卡德相似系数(jaccard similarity coefficient):两个集合a和b的交集元素在a,b的并集中所占的比例,称为两个集合的杰卡德相似系数,用符号j(a,b)表示:
杰卡德距离(jaccard distance):与杰卡德相似系数相反,用两个集合中不同元素占所有元素的比例来衡量两个集合的区分度:
eg.
x=[[1,1,0][1,-1,0],[-1,1,0]]
注:以下计算中,把杰卡德距离定义为不同的维度的个数占“非全零维度”的比例
经计算得:
d = 0.5000 0.5000 1.0000
9.马氏距离(mahalanobis distance)
下图有两个正态分布图,它们的均值分别为a和b,但方差不一样,则图中的a点离哪个总体更近?或者说a有更大的概率属于谁?显然,a离左边的更近,a属于左边总体的概率更大,尽管a与a的欧式距离远一些。这就是马氏距离的直观解释。
马氏距离是基于样本分布的一种距离。
马氏距离是由印度统计学家马哈拉诺比斯提出的,表示数据的协方差距离。它是一种有效的计算两个位置样本集的相似度的方法。
与欧式距离不同的是,它考虑到各种特性之间的联系,即独立于测量尺度。
马氏距离定义:设总体g为m维总体(考察m个指标),均值向量为μ=(μ1,μ2,… ...,μm,)`,协方差阵为∑=(σij),
则样本x=(x1,x2,… …,xm,)`与总体g的马氏距离定义为:
马氏距离也可以定义为两个服从同一分布并且其协方差矩阵为∑的随机变量的差异程度:如果协方差矩阵为单位矩阵,马氏距离就简化为欧式距离;如果协方差矩阵为对角矩阵,则其也可称为正规化的欧式距离。
马氏距离特性:
1.量纲无关,排除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的干扰;
2.马氏距离的计算是建立在总体样本的基础上的,如果拿同样的两个样本,放入两个不同的总体中,最后计算得出的两个样本间的马氏距离通常是不相同的,除非这两个总体的协方差矩阵碰巧相同;
3 .计算马氏距离过程中,要求总体样本数大于样本的维数,否则得到的总体样本协方差矩阵逆矩阵不存在,这种情况下,用欧式距离计算即可。
4.还有一种情况,满足了条件总体样本数大于样本的维数,但是协方差矩阵的逆矩阵仍然不存在,比如三个样本点(3,4),(5,6),(7,8),这种情况是因为这三个样本在其所处的二维空间平面内共线。这种情况下,也采用欧式距离计算。
eg.
已知有两个类g1和g2,比如g1是设备a生产的产品,g2是设备b生产的同类产品。设备a的产品质量高(如考察指标为耐磨度x),其平均耐磨度μ1=80,反映设备精度的方差σ2(1)=0.25;设备b的产品质量稍差,其平均耐磨损度μ2=75,反映设备精度的方差σ2(2)=4.
今有一产品g0,测的耐磨损度x0=78,试判断该产品是哪一台设备生产的?
直观地看,x0与μ1(设备a)的绝对距离近些,按距离最近的原则,是否应把该产品判断设备a生产的?
考虑一种相对于分散性的距离,记x0与g1,g2的相对距离为d1,d2,则:
因为d2=1.5 < d1=4,按这种距离准则,应判断x0为设备b生产的。
设备b生产的产品质量较分散,出现x0为78的可能性较大;而设备a生产的产品质量较集中,出现x0为78的可能性较小。
这种相对于分散性的距离判断就是马氏距离。
四、k值的选择
1.k值过大
容易受到样本均衡的问题
2.k值过小
容易受到异常点的影响
3.k值选择
- 选择较小的k值,就相当于用较小的领域中的训练实例进行预测,“学习”近似误差会减小,只有与输入实例较近或相似的训练实例才会对预测结果起作用,与此同时带来的问题是“学习”的估计误差会增大,换句话说,k值的减小就意味着整体模型变得复杂,容易发生过拟合;
- 选择较大的k值,就相当于用较大领域中的训练实例进行预测,其优点是可以减少学习的估计误差,但缺点是学习的近似误差会增大。这时候,与输入实例较远(不相似的)训练实例也会对预测器作用,使预测发生错误,且k值的增大就意味着整体的模型变得简单。
- k=n(n为训练样本个数),则完全不足取,因为此时无论输入实例是什么,都只是简单的预测它属于在训练实例中最多的类,模型过于简单,忽略了训练实例中大量有用信息。
在实际应用中,k值一般取一个比较小的数值,例如采用交叉验证法(简单来说,就是把训练数据在分成两组:训练集和验证集)来选择最优的k值。对这个简单的分类器进行泛化,用核方法把这个线性模型扩展到非线性的情况,具体方法是把低维数据集映射到高维特征空间。
4.近似误差
对现有训练集的训练误差,关注训练集,如果近似误差过小可能会出现过拟合的现象,对现有的训练集能有很好的预测,但是对未知的测试样本将会出现较大偏差的预测。模型本身不是最接近最佳模型。
5.估计误差
可以理解为对测试集的测试误差,关注测试集,估计误差小说明对未知数据的预测能力好,模型本身最接近最佳模型。
五、kd树
1.kd树
根据knn每次需要预测一个点时,我们都需要计算训练数据集里每个点到这个点的距离,然后选出距离最近的k个点进行投票。当数据集很大时,这个计算成本非常高,针对n个样本,d个特征的数据集,其算法复杂度为o(dn^2)。
kd树:为了避免每次都重新计算一遍距离,算法会把距离信息保存在一棵树里,这样在计算之前从树里查询距离信息,尽量避免重新计算。其基本原理是,如果a和b距离很远,b和c距离很近,那么a和c的距离也很远。有了这个信息,就可以在合适的时候跳过距离远的点。这样优化后的算法复杂度可降低到o(dnlog(n))。
2.原理
黄色的点作为根节点,上面的点归左子树,下面的点归右子树,接下来再不断地划分,分割的那条线叫做分割超平面(splitting hyperplane),在一维中是一个点,二维中是线,三维的是面。
黄色节点就是root节点,下一层是红色,再下一层是绿色,再下一层是蓝色。
3.步骤
1.树的建立;
2.最近邻域搜索(nearest-neighbor lookup)
kd树(k-dimension tree)是一种对k维空间中的实例点进行存储以便对其进行快速检索的树形数据结构。kd树是一种二叉树,表示对k维空间的一个划分,构造kd树相当于不断地用垂直于坐标轴的超平面将k维空间切分,构成一系列的k维超矩形区域。kd树的每个结点对应于一个k维超矩形区域。利用kd树可以省去对大部分数据点的搜索,从而减少搜索的计算量。
类比“二分查找”:给出一组数据:[9 1 4 7 2 5 0 3 8],要查找8。如果挨个查找(线性扫描),那么将会把数据集都遍历一遍。而如果排一下序那数据集就变成了:[0 1 2 3 4 5 6 7 8 9],按前一种方式我们进行了很多没有必要的查找,现在如果我们以5为分界点,那么数据集就被划分为了左右两个“簇” [0 1 2 3 4]和[6 7 8 9]。
因此,根本就没有必要进入第一个簇,可以直接进入第二个簇进行查找。把二分查找中的数据点换成k维数据点,这样的划分就变成了用超平面对k维空间的划分。空间划分就是对数据点进行分类,“挨得近”的数据点就在一个空间里面。
4.构造方法
(1)构造根结点,使根结点对应于k维空间中包含所有实例点的超矩形区域;
(2)通过递归的方法,不断地对k维空间进行切分,生成子结点。在超矩形区域上选择一个坐标轴和在此坐标轴上的一个切分点,确定一个超平面,这个超平面通过选定的切分点并垂直于选定的坐标轴,将当前超矩形区域切分为左右两个子区域(子结点);这时,实例被分到两个子区域。
(3)上述过程直到子区域内没有实例时终止(终止时的结点为叶结点)。在此过程中,将实例保存在相应的结点上。
(4)通常,循环的选择坐标轴对空间切分,选择训练实例点在坐标轴上的中位数为切分点,这样得到的kd树是平衡的(平衡二叉树:它是一棵空树,或其左子树和右子树的深度之差的绝对值不超过1,且它的左子树和右子树都是平衡二叉树)。
kd树中每个节点是一个向量,和二叉树按照数的大小划分不同的是,kd树每层需要选定向量中的某一维,然后根据这一维按左小右大的方式划分数据。在构建kd树时,关键需要解决2个问题:
(1)选择向量的哪一维进行划分;
(2)如何划分数据;
第一个问题简单的解决方法可以是随机选择某一维或按顺序选择,但是更好的方法应该是在数据比较分散的那一维进行划分(分散的程度可以根据方差来衡量)。好的划分方法可以使构建的树比较平衡,可以每次选择中位数来进行划分,这样问题2也得到了解决。
六、特征工程——特征预处理
1.为什么要进行归一化/标准化处理
特征的单位或者大小相差较大,或者某特征的方差相比其他的特征要大出几个数量级,容易影响(支配)目标结果,使得一些算法无法学习到其它的特征,需要用到一些方法进行无量纲化,使不同规格的数据转换到同一规格。
2.包含内容(数值型数据的无量纲化)
- 标准化
- 归一化
3.特征预处理api
sklearn.preprocessing
七、归一化
1.定义
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变换把数据映射到(默认为[0,1])之间
2.公式
3.api
sklearn.preprocessing.minmaxscaler (feature_range=(0,1)… )
- minmaxscalar.fit_transform(x)
- x:numpy array格式的数据[n_samples,n_features]
- 返回值:转换后的形状相同的array
4.总结
注意最大值最小值是变化的,另外,最大值与最小值非常容易受异常点影响,所以这种方法鲁棒性较差,只适合传统精确小数据场景。
八、标准化
1.定义
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变换把数据变换到均值为0,标准差为1范围内
2.公式
- 对于归一化来说:如果出现异常点,影响了最大值和最小值,那么结果显然会发生改变
- 对于标准化来说:如果出现异常点,由于具有一定数据量,少量的异常点对于平均值的影响并不大,从而方差改变较小。
3.api
sklearn.preprocessing.standardscaler( )
- 处理之后每列来说所有数据都聚集在均值0附近标准差差为1
- standardscaler.fit_transform(x)
- x:numpy array格式的数据[n_samples,n_features]
- 返回值:转换后的形状相同的array
4.总结
在已有样本足够多的情况下比较稳定,适合现代嘈杂大数据场景。
九、交叉验证
1.定义
交叉验证:将拿到的训练数据,分为训练和验证集。以下图为例:将数据分成4份,其中一份作为验证集。然后经过4次(组)的测试,每次都更换不同的验证集。即得到4组模型的结果,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又称4折交叉验证。
为了让从训练得到模型结果更加准确。做以下处理:
- 训练集:训练集+验证集
- 测试集:测试集
2.目的
交叉验证目的:为了让被评估的模型更加准确可信
十、网格搜索
1.定义
通常情况下,有很多参数是需要手动指定的(如k-近邻算法中的k值),这种叫超参数。但是手动过程繁杂,所以需要对模型预设几种超参数组合。每组超参数都采用交叉验证来进行评估。最后选出最优参数组合建立模型。
2.交叉验证、网格搜索api
sklearn.model_selection.gridsearchcv(estimator, param_grid=none,cv=none)
- 对估计器的指定参数值进行详尽搜索
- estimator:估计器对象
- param_grid:估计器参数(dict){“n_neighbors”:[1,3,5]}
- cv:指定几折交叉验证
- fit:输入训练数据
- score:准确率
- 结果分析:
- bestscore__:在交叉验证中验证的最好结果
- bestestimator:最好的参数模型
- cvresults:每次交叉验证后的验证集准确率结果和训练集准确率结果
推荐阅读
-
PHP四种基本排序算法示例,四种算法示例_PHP教程
-
PHP 数据结构 算法描述 冒泡排序 bubble sort
-
Kubernetes 弹性伸缩HPA功能增强Advanced Horizontal Pod Autoscaler -介绍部署篇 算法360ccms申诉
-
算法改变世界——《算法之美——隐匿在数据结构背后的原理(C++版)》 读后感
-
求一段优雅高效的数组排序算法
-
使用python实现8大排序算法-插入排序
-
php组合,php排列组合算法_PHP教程
-
PHP实现的QQ空间g_tk加密算法,g_tk加密算法
-
s[零]*31^(n-1) + s[1]*31^(n-2) + . + s[n-1] 用这种算法做hash
-
php算法实例分享,php算法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