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不费一粒米就能养活百万大军 崇祯为何穷到连军饷都发不起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明朝军队,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朝初期采用卫所制,这是一种利用军屯供给士兵衣食的军事制度,朱元璋曾经十分自豪地宣称,他“不用百姓一粒粟就能养兵百万”。
如果单单从账面上来看,这句话似乎没什么毛病。明朝洪武年间,最巅峰的时候卫所所统辖的军队总数高达270万。这几乎是一个中原王朝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额。
与之相比,明朝末年的崇祯帝就显得有些“无能”了,在关外满清入侵,中原李自成、张献忠民变迭起的危急关头,竟然常年无饷可发。
但客观来讲,这种对比其实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意义。
洪武年间所采用的卫所制是南北朝世兵制的变种,其本质上是一种兵农一体的非职业兵。而崇祯时期,卫所制早已糜烂不堪,国家为了保障战争的胜利,不得不以更加职业化“营兵”来代替。
在这一阶段,原本被朱元璋视为国之干戚的卫所兵,几乎全部沦为贫农,他们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与其说是士兵,不如说是被军队圈养的底层佃农。
拿这两种迥然不同的兵制作对比,实在是对崇祯有些不公平。
当然,明朝中前期的卫所兵,其实远没有那么不堪。
众所周知,出身寒微的朱元璋,是通过一系列兼并战争最终统一的中国。可以说,他的军队是元末战争中淬炼出的一支百战之师。这样的一支军队,不仅士气高昂,而且数量极为庞大。
《明史》记载,洪武初年明朝“置卫四百九十一,所三百一十一”。明初一卫的兵力大约在五千左右,照此计算,此时明朝所拥有的军队总数就高达二百多万。
洪武年间的明朝并不完全太平,尤其是北方元朝残余*的威胁依旧存在,但与战乱年代相比,二百多万的军队总数毕竟有些过于夸张了,于是如何安置这支军队,就成了朱元璋等人最为头痛的事。
可以想象,这种“幸福”的烦恼一定曾经困扰朱元璋许久,经历残酷战争的洗礼后,这些军队不能直接遣散回乡,否则没有了谋生手段的他们,必然成为明朝底层社会最大的隐患。
于是,半兵半农的卫所制成了朱元璋的首选。
一来,这种利用军屯自给自足的屯兵方法,可以尽量减少朝廷供给军队的负担;
二来,战时为兵、平时为农的卫所兵,也可以确保明初拥有一支可以随时调配的精锐部队。
不过,问题和矛盾,并没有因为卫所制的出现而得到解决,无论如何,军队都需要军饷来供应士兵的日常消费和训练所需,即使这笔支出并不来自于国家的财政拨款,也不意味着它会凭空消失。
卫所制也是同理,为了能够让这支军队能够自给自足,朱元璋给全国各地的卫所分配了充足的土地。对刚刚经历元末战乱的明朝而言,在人口流失的前提下,土地其实并不是问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国力在逐渐恢复,而人口更是因为安定的社会环境而迎来“爆发性”的增长。
到了明朝中期,土地问题就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百姓需要土地来维持生计,勋贵和宗室也需要土地来供给自己奢靡的生活,卫所下辖的军屯土地,开始成为了各方肆意掠夺的对象。
在这一阶段,不仅勋贵和宗室通过各种手段对卫所土地巧取豪夺,就连地方官员们,为了增加自己治下地方的农业收入,也会与卫所发生冲突。
于是,军户们的生存状况越来越差,他们能够用来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少,而所需承担的赋税(没错,他们也需要向卫所缴纳赋税)却不减反增,于是逃户现象越来越多。
在南方,一些地区的卫所军户们几乎逃亡殆尽。而即使是剩下的,也都已经是无力逃离的“老弱病残”。可以想象,这样一支所谓的军队,如何能守护明朝的疆域?
这也是明朝后期以募兵制为核心的“营兵制”,开始大行其道的原因。国家无法通过军户来补充军力,于是不得不采用更高昂的价格来征募士兵。而这,又进一步恶化了明朝的财政问题。
可以说,崇祯时期的“无饷可发”,与洪武朝“养兵百万而不费百姓一粒粟”本就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将这两件事相提并论,其实是对崇祯过分苛责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iPhone 13系列曝光汇总:苹果终于打算缩小刘海
下一篇: 上山打老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