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移动技术

摩托罗拉Moto X 极体验评测

程序员文章站 2023-12-30 23:56:58
摩托罗拉Moto X 极体验评测  2015年关于Moto的新机一浪接一浪,New Moto X余热未退,Moto X Style在年中就发布...

摩托罗拉Moto X 极体验评测

  2015年关于Moto的新机一浪接一浪,New Moto X余热未退,Moto X Style在年中就发布了,Moto X 极(论坛软件)也在年末压轴登场。不知不觉,联想也收购了Moto有一段时间,自New Moto X开始不断将Moto的手机产品逐步引进回来国内,推出行货版的Moto旗舰机,让这个曾经被Google掳走的孩子,今天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回到我们的身 边。更好用和更接地气儿的原生Android系统,更出色的拍照体验和画质,更具个性的Moto Maker定制服务,更快的充电速度和全网通商务属性,相比原生Android系统拥有更多的Moto体感操作,这些都是消费者对全面回归的Moto旗舰机的感受。

  Qualcomm骁龙810处理器,2100万像素支持相位对焦摄像头,3760mAh支持Moto TurboPower快速充电技术的电池,支持防碎屏技术(Moto ShatterShield极御技术)2K分辨率屏幕,全部都在彰显这款产品在Moto今年产品线中的旗舰地位。接下来,就让我们分别看看Moto X 极各个方面的提升。

  Moto Maker个性定制服务

  Moto X 极和Moto X Style一样,支持Moto Maker个性定制服务,这项服务在今年5月底终于在国内上线。和Moto X Style相比,Moto X 极的定制化服务提供了弹道尼龙、多彩硅胶、荔枝纹真皮三种后盖,其中,荔枝纹真皮后盖支持免费刻字服务。整体上可定制的范围虽然不及Moto X Style丰富,但是尼龙、硅胶和真皮也是消费者最喜欢的三种后盖,已经无伤大雅了。小编手上这台Moto X 极属于多彩硅胶版本。

  Moto Maker定制界面

  大致说一下外观,5.4英寸的AMOLED屏幕,简单来说,假设用右手握持的情况下,屏幕左上角的区域比较难触碰到,至于比较容易触碰到的屏幕右下角区域,操作起来流畅自如。显示效果和Moto ShatterShield极御技术待会再说。

  Moto X系列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和原生Android密不可分,也意味着和虚拟按键生死相随,Moto X 极依然采用了三颗虚拟按键,小编一直对采用虚拟按键的手机无感,自用的手机库中也只有索尼手机是采用虚拟按键,但是这次体验却稍微改变了以往我对虚拟按键 的看法。虚拟按键发展到今天,由于Google对其优化,在部分程序和大型游戏运行的时候,已经感觉不到其存在,有时候也会忘记这是一台采用虚拟按键的手 机。最后要告诉处女座消费者,一定一定一定要买黑色前面板的版本,不信邪,请看下图:

  Moto X 极 两种不同颜色正面板对比

  和Moto X Style一样,Moto X 极很好地继承了家族传统外观,机身正面塞下了多达5颗传感器、一颗前置补光灯和一颗前置摄像头,外加一个话筒开孔和两个扬声器开孔,满脸美人痣只为下文提 及到的Moto特色体感功能。这里要吐槽一下,Moto X 极又回到了单扬声器的设计,正面只有一个喇叭开孔是有声音的,话筒和其中一个扬声器开孔是没有声音发出的。小编手上的Moto X 极是黑色前面板的版本,所以那些正面的红外传感器全部都被隐藏起来了,仔细观察才能够发现其中四颗红外传感器踪影。

  Moto X 极 背面

  翻过来背面,2100万像素主摄像头,很安分地内嵌在机身内部,并没有突出机身。9.2mm厚度的Moto X 极相比11.1mm厚度的Moto X Style来说,在同样使用2100万像素摄像头情况下,机身变薄依然能够保证摄像头不突出,值得点赞。另一方面,Moto X 极并没有延续“以背部中间为最高点,往机身两边收窄线条”的设计语言,相反,有点像三星S6 Edge的正面设计,或者说是小米Note的背面设计,背面一大片区域都是平整的,两边过渡到边框的位置开始出现3D弧度曲线。一定程度缓解了上述提及到 的单手操作问题,机身边缘并没有感觉到明显硌手,另一个好处就是,平放在桌面(背部向上)的时候,单手抓起手机比较顺手。摄像头下方是双色温闪光灯和标志 性“Moto Logo”。

  Moto X 极 顶部

  Moto X 极 SIM卡卡槽

  接着我们看看边框部分,机身顶部是SIM卡和SD卡混合卡槽以及耳机接口,机身底部则是USB接口。支持双卡双待和全网通(兼容电信4G+网络)。与或卡托设计其实就是其中一个SIM卡位置既能够存放SIM卡,也能够存放SD卡,二选一。

  Moto X 极 底部

  Moto X 极 电源键和音量键

  两侧边框,其中一侧没有任何按钮,另一侧则是电源键和音量键。细心读者应该发现,电源键和音量键位置并不像普通的布局,电源键位置在音量键上方,第一次 接触这种设计的消费者可能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小编在日常使用的过程中发现,如果是在桌面随意抓起手机,比较容易误触音量键(音量+键),但是在锁屏时候, 点击电源键刚刚好就是大拇指的着力点。

  Moto ShatterShield极御技术

  Moto X 极 正面

  Moto X 极采用了一块2K分辨率的AMOLED屏幕,看来三星的产能已经能够应付自产,还有余量为友商打造AMOLED屏幕,Moto X Style可是IPS LCD的2K屏幕,屏幕概览时候总觉得不爽,耗电的同时,黑的地方不够黑,白的地方不够白。Moto X 极这次终于换回了AMOLED屏幕。还是那句老话,AMOLED屏幕经过了多年的洗礼,凭借高像素克服了Pentile排列带来的副作用,最大亮度偏低和 发色过于艳丽的老毛病也在不断修正,而功耗低、可视角度大、柔性屏幕等优势则逐步被放大,关于AMOLED屏幕这些年的风风雨雨,感兴趣消费者可以查看小 编之前的文章:

  最后补充一点,对于AMOLED屏幕亮度偏低的疑虑,消费者可以放心,相比小编几年前使用的三星S3亮度提高了不少,不仅户外拍照时候表现出色,能够清 楚看到屏幕回放的照片,而且日常使用情况中小编曾多次觉得屏幕的自动亮度过高,需要手动调整通知栏的亮度调节条降低亮度,所以担心AMOLED屏幕亮度不 足的用户可以释怀了。

  接下来咱们看看Moto ShatterShield极御技术。屏幕的抗摔性也是这次Moto X 极宣传的重点,和三防手机类似,厂商并不是希望消费者主动去尝试这些功能,例如将他们扔到厕所或者狠狠地摔在地面。而是在不幸事情发生时,能够让消费者挽 回手机的性命,被动触发这些救命稻草。

  这些年,手机厂商在屏幕防碎的问题上可是煞费苦心,尤其是加入了2.5D弧面屏幕和悬浮屏(屏幕高于机身)这些提升美感但是却降低屏幕耐用性的设计。简单回顾一下这些安全措施。

  1、iPhone 4:在屏幕和金属边框之间加入塑料边框作为缓冲带

  2、乐1s:悬浮工艺,重新设计屏幕与边框的距离,优化金属边框包裹的角度,经过乐视官方上百次实测认证,最少降低70%的意外跌落碎屏率

  3、中兴Grand S II:边框高于屏幕,很好地将屏幕包裹起来

  4、索尼Xperia Z:防爆膜,主要是防止屏幕碎裂之际,玻璃飞溅刺伤用户

  那些年我们见识过的防碎屏技术

  以下是Moto官方宣传:Moto X 极显示屏能够承受5英尺的高度跌落所受的冲击力,不会发生碎裂。另外,Moto ShatterShield极御技术显示屏保证自购买之日起四年内不会发生破碎或破裂。手机机身的表面磨损及屏幕的最外层极御保护层不在保修范围内。

  Moto ShatterShield极御技术

  让我们着重看看Moto ShatterShield极御技术中神秘的5层屏幕结构(由里到外分别是):

  1、硬铝材质基座

  金属基座能够保证屏幕坚固性,在手机跌落时候能够分散着力,而铝材则因为重量轻,不会因为长期握持而为手部带来不适。

  2、显示层——AMOLED柔性显示屏

  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柔性显示屏能够很好地吸收外力,避免碎裂。

  3、触摸层——双触摸架构

  双触摸架构提供一种双重保障,主触控层失灵时,辅触控层依然能够确保手机屏幕正常使用

  4、保护层——通透防碎内层

  在传统的保护玻璃和触控层之间加入一层“防碎内层”,在增加屏幕坚固性的同时,把防碎内层设计得十分通透,更好地还原AMOLED显示屏本身鲜艳靓丽的特色

  5、保护层——极御防碎外层

  既然主打“防碎屏”,最外层的防碎玻璃自然不能够马虎,除了坚固还要防刮,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工艺(精密防护材料),提供良好的磨损效果(专有硬罩),抵御来自外部的巨大压力及摩擦。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所谓的Moto ShatterShield极御技术其实就是基于显示屏幕三层结构:保护玻璃、触控层、显示层,针对性地加入Moto的一些研发技术,从而让显示屏变得没 那么脆弱。这里小编也顺便普及一下显示屏的常识,很多消费者投诉,经常听到很多不知所云的专业名词,什么2.5D、双曲面玻璃、康宁大猩猩、OGS等屏幕 术语。其实,只要我们搞清楚这些专业术语分别作用于上述三层主要屏幕结构的哪一层,然后我们就能够很快地记住它们。

  自诺基亚Lumia 系列手机首次用上2.5D弧度水滴屏之后,三星和苹果纷纷效仿,瞬间让这种外观设计流行起来,直到今天,不仅成为了旗舰机的标配,连千元机也开始普及起 来。三星的双曲面屏幕在2015年成为了三星旗舰机差异化的最大特征,主要就是在屏幕过渡到边框的左右两部分区域,从原本的2D或者2.5D弧度进一步变 成3D弧度玻璃。康宁大猩猩防刮玻璃则是如今广泛用于高中低端智能手机的一种技术,借助“离子交换”的原理,让原本不耐刮的屏幕材质变得更加耐刮,注意, 是耐刮而不是防碎屏。上述三种工艺技术都是作用于保护玻璃这一层的,主要是从外观美感和屏幕实用性上进行改进。

  保护玻璃的改进

  触控层和显示层方面,经常混淆的知识就是全贴合技术:OGS、TOL、In-Cell和On-Cell,目的其实都是为了减薄机身厚度,另一方面就是提高屏幕显示的通透性,再者就是让触控变得更加灵敏。

  那些不明觉厉的全贴合技术

  简单来说,OGS和TOL全贴合技术都是将保护玻璃和触控层合并到一层,只不过在细节上有所区别,前者更适合大批量生产时候使用,后者则更适合旗舰机等 精细加工的“小而美”机型。On-Cell全贴合和In-Cell全贴合则是选择把触控层和显示层合并到一层,前者主要由三星AMOLED屏幕主导,后者 的代表有iPhone。有空小编再为各位读者详细介绍一下上述几种技术的区别。

  在原生Android系统上寻求突破

  Moto X 极采用了轻度定制的原生Android 5.1.1系统,接下来小编将通过三个方面和各位读者介绍这个系统。

  继承原生系统(Material Design,Lollipop)的特性:

  Moto X极在系统字体、颜色、动画、图标(视觉和交互)上很好地继承了原生Lollipop系统的特色。另一方面,将系统内部的编译器由Dalvik虚拟机替换成了ART模式(默认就是ART模式,无须像KitKat那样手动开启)。

  两段式下拉通知栏,第一次下拉看到各种应用推送信息,第二次下拉看到各种快捷按钮:加入手电筒和竖屏锁定,同时也加入类似三星Touchwiz很早就加入了的能够手动调节的亮度调节条。

  通知栏

  多任务界面不再是2D左右滑动或者上下滑动设计,变成了3D上下滑动设计,也就是俗称卡片重叠式设计。输入法方面,默认的谷歌拼音输入法无论是全键盘还 是9宫格样式,键盘间字符全部都去除了分割线。省电模式,开启后上方状态栏和下方虚拟键栏会变成橙色,同时,通知栏也会出现信息提醒用户已经进入省电模 式。虚拟键,形状变成最简单的三角形、圆形和矩形。

  开启“省电模式”

  系统设置菜单使用浅色主题,并引入搜索功能。Moto X 极并没有像其它采用AMOLED屏幕的手机那样,将系统设置菜单变成黑色。另外,长按电源键依然没有“重启”开关,只有“关机”这个原生Android的小缺陷也一并继承下来了。

  系统设置(左)和长按电源键(右)

  对比以往的Moto定制版原生系统:

  作为行货版的Moto手机,系统接地气儿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在Moto X 极上,依然继承了New Moto X和Moto X Style上的一些改变。首先,桌面去掉了国内用户比较少用的Google搜索栏,二级程序菜单由原本的白色底色变成了透明,和桌面背景融为一体。

  其次,在原生Lollipop支持来电号码归属地查询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入T9拨号功能,并且能够自动识别公共服务类号码(运营商号码等)。

  再者,多任务界面加入“一键清理”的功能,系统应用加入“文件”(文件管理器)。

  文件管理器

  最后,当然就是替换了不少原生Google/Android应用,Google Play替换成乐商店,Google Now替换成灵犀语音助手,Chrome浏览器替换成绿茶浏览器,Google地图替换成高德地图,同时阉割了Google派系的一众内置应用,例如 Google环聊。针对消费者反应在上几个版本系统中缺少必备应用,Moto X 极这次也增加了新浪、讯飞输入法、虾米音乐、茄子快传等应用。

  Moto X 极 系统应用分类

  针对Moto X Style系统设置的“部分开关”打开和关闭的时候出现卡顿现象,这一问题终于解决了,小编测试过诸如“WLAN”、“系统安全”、“无障碍”等设置选项,系统在开关切换时候,过渡动画自然,而且没有卡顿现象。

  人性化地方

  Moto X 极不惜满脸暗疮也要为消费者提供不一样的体感操作体验,这些人性化的地方主要分为:Moto助手、Moto语音、Moto显示和Moto操作。其中,后三 个选项能够在系统设置菜单中关闭,在所有应用程序中关闭相关选项即可。例如进入“系统设置”的“应用程序”,选择“全部”,定位到“Moto操作”,选择 停用即可。小编在这里重点介绍一下Moto显示和Moto操作。

  Moto X 极 部分体感操作能够停用

  Moto显示:无须唤醒屏幕或解锁手机,即可查看时间或最新消息。相比Moto X Style使用LCD屏幕,Moto X 极重新回归到AMOLED屏幕,让屏幕概览的效果更加好,省电的同时,在概览界面显示的白色文字区域亮度更加亮,主要是背景几乎纯黑衬托出白字更加白。另 一方面,屏幕休眠时间小编只设置成30s,但是只要一直盯着屏幕看,例如看电子书或者浏览网页,屏幕是不会息屏的。

  “Moto显示”的设置

  Moto操作:通过简单手势即可轻松打开相机或手电筒。无论是息屏还是亮屏,通过翻转手腕两次快速开启主摄像头,再次翻转手腕两次即可切换到前置摄像 头,在拍照环节,小编觉得这个功能十分有用,相比之下,其它手机先要点亮屏幕,之后在锁屏界面左滑快速打开相机,如果设置了锁屏密码,在部分机型上则无法 打开“专业模式”或者开启所有的功能。

  今非昔比的Moto拍照表现

  摄像头方面,我们分别从参数对比、样张分析、操作体验上进行评测。

  参数对比环节我们选取了Moto X、New Moto X、Moto X Style、Moto X 极四款旗舰机进行对比,看看Moto这几年在成像领域的投入变化有多大?

  Moto X系列四款旗舰机摄像头参数对比

  一直以来,Moto手机在工艺设计和通话质量上都是友商效仿的对象,但是上面提及的系统体验和拍照能力都表现平平,在引入原生Android系统之 后,Moto手机获得了不少的关注度。同时,这几年,从Moto X仅有1000万像素而且不支持4K视频录制的孱弱表现,再到New Moto X,在别家旗舰都在使用新一代IMX214传感器的时候,Moto仍然使用IMX135这颗上一代传感器,除了支持4K视频录制以外,相机调教表现也差强 人意,让人不禁为Moto旗舰机捏了一把冷汗。转折点发生在Moto X Style,用上了索尼最新的IMX230传感器,除了镜头从5P镜片组提升到6P,并引入相位对焦技术,光圈也从f/2.2提升到f/2.0。前置摄像 头方面也提升到500万像素,并且配备了补光灯。Moto X 极摄像头配置整体和Moto X Style类似。

  样张环节:

  看完参数我们看样张,白天方面主要从解析力、微距、颜色还原度、宽容度(包括HDR)上进行探讨,夜景方面主要从对光线的驾驭能力、炫光控制、颜色还原 能力、解析力上进行探讨。特别说明,本次测试所拍摄的每一张样张都经过5次连续取样,从样本中挑选出发挥最稳定的一张照片,样张均为2100万像素。

  样张采用2100万像素拍摄

  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解析力对比

  白天的解析力方面,Moto X 极很好地发挥出2100万像素的优势,样张中间区域字体清晰锐利,样张边缘解析力虽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模糊程度并不严重,例如右下角的“60分钟学会钢琴”,虽然字体稍显模糊,但是依然能够基本看清楚是什么字。

  室外解析力的表现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上面的样张,中间区域的雪糕筒,能够清晰地还原“平安北京”和“和谐社会”8个大字。我们将视线移动到照片边缘位置,右下角的“达达” 快递车,虽然已经看不清楚那些小字,但是“达达”两个字的轮廓依然清晰可见。当然,左下角的停车场路牌,“营业时间”、“收费标准”已经因为边缘解析力下 降而无法清楚辨别字体轮廓,但是依稀还是能够判断究竟是什么字,这也是得益于IMX230高像素和大底传感器的功劳。

  同一场景开启HDR效果

  Moto发展到今天,让小编觉得其相机不再是鸡肋其中一个原因在于HDR合成相当快,相比拥有光学防抖的部分手机还要快,这和Qualcomm骁龙 810那颗双14bit的ISP不无关系。不仅合成速度快,成像效果也可圈可点。上面样张在同一场景下开启了HDR模式,树荫细节、天桥底细节也得到了一 定的还原。另一方面,得益于相位对焦技术,无论是匆忙赶着去吃饭的路人,还是急速行驶的汽车或者摩托车,全部都被定格下来。

  开启HDR前

  开启HDR后

  大逆光场景下,HDR开启前后区别还是蛮大的,尤其是高楼大厦的外墙,以及挂在外墙的宣传条幅,开启HDR之后全部都清晰可见。合成速度依然很快,即使 没有光学防抖镜片组,凭借相位对焦技术和Qualcomm骁龙810的ISP两大利器,Moto X 极可以大胆开启HDR开关,无惧长时间等待而带来的抖动模糊。

  2100万像素的彪悍解析力

  一直以为1300万像素的解析力已经够用,如今才发现2100万像素的技高一筹。将上面这张树木图片放大,你会发现清晰锐利的树枝和树叶,不仅没有模糊成一片,你甚至能够数出每一根横枝上的叶子数目。

  微距

  不要以为小编放错了样张,实际拍摄微距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对焦点明明选择在前面这块叶子上,连续拍了几次对焦点依然落在其它位置,小编开始怀疑是否最近对焦距离出现了瓶颈,从而导致对焦系统失灵。

  最近对焦距离不够近

  接着小编自近至远地将摄像头往后移,最终印证了这一猜想。随着对焦距离的增大,同一场景下,同一对焦点的树叶终于从模糊变成清晰,证明了Moto X 极微距能力并没有问题,只是最近对焦距离出现了瓶颈而已。

  最近对焦距离不够近

  类似地,上面两张样张也是类似的原因,F2.0光圈虚化能力正常发挥,只是最近对焦距离不够近而已。

  HDR(关)和HDR(开)

  大光圈的虚化能力配合优秀HDR合成速度,最终能够拍出一些心旷神怡的景色。颜色还原方面,告别了之前New Moto X的“红色控”特征,整体样张素雅自然,没有偏袒哪一种颜色。

  验毒环节

  验毒的环节,小编选择了一碗卤肉饭,对焦点落在卤肉上,蔬菜区域因为F2.0光圈出现了虚化现象,卤肉则肥美可口,但是没有过分渲染色彩,忠于 iPhone那种自然还原。注意,这碗饭是有层次感的,前面是卤肉,后面是蔬菜,卤肉之间也有前后之分,所以整个画面并不是2D平面记录,而是3D立体还 原。

  接下来是夜景表现,没有光学防抖的Moto X 极发挥如何?结果让你有些惊喜。

  对光线控制能力

  Moto X 极对光线控制能力还是让人有些失望,为了提高暗部细节表现力,样张中多处高亮位置(例如灯牌、商店里的光管)全部都出现了过曝现象。庆幸的是,路灯的炫光很好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仔细观察还有些迷人的星斑效果。

  夜间解析力和对光线控制能力

  解析力方面,样张底部的“南洋商业银行”招牌和大厦内部的办公桌椅基本上都能够清晰可见,当然,炫光控制得不够出色,高光位置过曝严重。

  除去环境光污染的还原

  如果你问小编,这张图片的颜色还原得真实吗?不真实,因为现场的环境光本来已经把红色路牌污染得变成了有点黄色,但是样张中并没有把这种光污染保留下来,整体样张偏冷色调,并没有暖暖的感觉。但是这种观感相比真实还原那种光污染更佳,干净而纯净。

  画面整体宽容度

  如果把右边过曝的圣诞树遮挡住的话,样张整体观感很好。其实小编是故意把它放进去取景框的,依然还是想测试一下Moto X 极对光线的控制能力,离iPhone虽然有一定程度,但是教堂外墙的栏杆,灯牌的轮廓,天桥的纹理,左侧告示牌的字体全部都真实地还原下来。其实现场的环 境是这样的:

  模拟肉眼看到的真实场景

  但是如果真实地还原了场景的环境光,最终得到的就是如上面样张所示的效果,圣诞树灯饰能够清晰可见,但是教堂的外观却未能清晰地还原在我们面前,这是两难的取舍,这时候我们想起了HDR功能,请看下面样张。

  HDR(关)和HDR(开)

  在上面经典的宽容度测试场景之中,营业厅旁边的灯牌出现了过曝现象,营业厅却漆黑一片,这时候在白天发挥不错的HDR功能能否力挽狂澜。结果和上一个场 景类似,高光部分依然过曝,但是暗部细节得到了很好地还原,先要拍得到,然后再讨论拍得好不好,根据这个原则,Moto X 极还是表现正常的。现阶段,宽容度的问题并不能100%通过HDR模式进行解决。

  夜间对三原色还原

  最后就是色彩还原能力,小编选取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灯牌位置进行测试,蓝色、红色、黄色和绿色相比肉眼看到的色彩也相差无几,说明了Moto X 极在色彩还原上发挥了应有的水平,除了得益于索尼IMX230这颗传感器,和Moto的算法优化也是密不可分的。

  操作体验方面,Moto X系列的相机和普遍的Android系统相机的逻辑有些不同,小编总结了以下几点:

  Moto相机的体感操作

  (1)翻转手腕两次快速开启摄像头,再次翻转手腕两次即可切换到前置摄像头,对于喜欢拍照和自拍的用户来说都十分有用,姿势很随意,力度适中即可,灵敏度还是挺高的。动作触发成功后,手机会以震动反馈告知消费者相机启动成功,接着就能够看到相机界面已经打开了。

  (2)点击屏幕任意位置都是拍照的操作,这也是自Moto X系列诞生以来的特色,偏向原生Android 4.x继承下来的逻辑。如果需要手动对焦的话,可以在设置选项开启“控制对焦和曝光”的拍照选项。

  (3)数码变焦方面,“取景界面”手指上下滑动即可拉近和疏远被摄物,十分方便,实际的变焦效果并不模糊,属于可用范围。

  “控制对焦和曝光”的拍照选项

  (4)从屏幕边缘向右滑动进入相机设置界面。

  相机界面左滑和右滑逻辑

  以滑动操作为核心的相机设置界面

  (5)从相机取景器边缘向左滑动即可访问Moto X 极的图库,查看“相册”照片。

  由相机界面切换到Moto X 极的图库

  (6)“控制对焦和曝光”的功能类似小米手机,点击屏幕中的黄色圆环,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即可降低和提高照片曝光补偿,对于光线十分敏感的场景,这种操作十分有效。

  手动对焦和控制曝光

  控制曝光的操作

  降低画面整体亮度

  提高画面整体亮度

  “*组合套餐”续航测试方法

  继承了第一代Moto X以来的特色,Moto X 极依然搭载了自然语言处理器和情境计算处理器,为上面系统部分提及到的那些Moto语音、Moto显示、Moto语音等功能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构成了 “机身正面丰富的传感器——自然语言处理器和情境计算处理器——Moto助手、Moto语音、Moto显示和Moto操作”的闭环。

  搭载了Qualcomm骁龙810的Moto X 极在安兔兔(跑了两次分)和鲁大师的得分如下图所示,相比Moto X Style有了一定的进步:

  安兔兔和鲁大师跑分

  自New Moto X开始,快速充电技术成为了Moto旗舰机的一大亮点,Moto X 极除了配备更大的电池,同时也继承了TurboPower涡轮快充技术,当然,还有那个采用连体式设计而并非传统的“USB线+充电头”组合的快充充电 器。通过对比Moto X Style和Moto X 极的两条充电曲线,最终结果显示如下(在完全释放电量后分别对两台手机进行了关机充电测试,并随机对充电量进行了记录):

  快速充电对比

  需要说明的是,两台手机选取的记录时间节点是不一样的,本次对比主要从宏观上进行分析,而不是具体到每一个时间节点上的对比,毕竟两块电池的容量还是有 一定区别的。整体上可以看出,TurboPower涡轮快充技术并没有进一步提升,Moto X Style整体曲线相比电池容量更大的Moto X 极更加陡峭,但是在充入最后5%电量中被Moto X 极反超,Moto X 极率先完成100%的电量充满。换句话说,两台旗舰机都发挥了TurboPower涡轮快充技术正常的水平。

  本次的续航测试,全部都在关闭GPS、蓝牙、蜂窝数据,开启WiFi网络的情况下测试,同时,Moto语音、Moto显示、Moto操作全部都为开启状态,关闭省电模式。

  续航测试

  8小时待机测试则是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关闭WiFi,并开启飞行模式下静置手机8个小时(睡觉场景)下测得的。

  小编采用的测试方法类似运营商的“*组合套餐”,分别针对消费者比较常用的几个场景,以10分钟为间隔记录耗电的速度,这种思路主要是针对如今的用户碎片时间比一大片时间更多,看两个小时电影或者连续玩3个小时游戏的测试项目可能并不现实。

  另一方面,这种碎片化时间每个人并不是一样的,我们无法单纯用“1个小时听音乐+1个小时玩游戏+30分钟看视频”统一概括每个用户使用手机习惯,所以小编采用这种“*组合套餐”,让用户能够*选择属于他们的比例。

  例如张三散步上班听了40分钟音乐,中午休息的时候看1个小时电影,下班搭地铁玩20分钟游戏。李四可能完全不同,不喜欢听音乐的他或许会将上下班时间 都用作玩游戏,搭地铁时候分别玩30分钟游戏,中午休息时候再玩20分钟。王五可能拥有更多碎片时间,10分钟听音乐,10分钟玩游戏,20分钟看视频, 接着又10分钟玩游戏,30分钟看视频....。。“*组合套餐”的续航测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用户真实碎片化时间利用。当然,时代在变化,未来 小编可能也会继续优化和扩充这种测试方法的细节。

  回到Moto X 极最终测试结果,在功耗相对更低的听音乐环节(用系统内置的虾米音乐播放器),Moto X 极很好地控制了功耗。而功耗相对更大的看视频和玩游戏环节,Moto X 极很好地控制了功耗的增幅,用系统内置的绿茶浏览器观看超清视频,玩地铁跑酷这种轻量级的游戏,最终耗电情况也在意料之中。8小时待机测试表现良好,一个 晚上只掉1%电量。Moto X 极还有TurboPower这项快速充电技术加持,所以整体续航表现不用过于担心。

  结束语: 从Moto X系列诞生之日起,Moto就已经开始改变,变得越来越接地气儿。昔日的Moto Blur系统不够精美,商务气息偏重,没有什么灵动的元素,缺少和用户交流的功能,Google接手后为Moto引入原生Android系统,Moto也 和TI定制了自然语言处理器和情境计算处理器,手机的灵魂“浴火重生”。引入了丰富的手势体感功能,搭载了更注重显示效果和能耗均衡的AMOLED屏幕, 开创先河地推出了Moto Maker定制服务,让消费者深深记住了Moto X系列的首款旗舰。

  Moto系列旗舰机演变进程

  几年来,易主之后的Moto X旗舰机依然继承着这套风格,并且被联想丰富了更多的内涵,屏幕分辨率不断提升,显示效果越发通透和细腻,引入了全网通商务属性和Moto独家快速充电技术,让Moto昔日的商务皇者用机的定位渐渐回归,同时,电池容量也稳步提升。

  Moto X 极经过了前几代产品的累积和沉淀,加上Moto在屏幕上多年潜心研发的Moto ShatterShield极御技术, 让这款全新的旗舰做到了外观上有自己的想法,屏幕上有独特的见解,系统上有Moto的灵魂,拍照上相比第一代的Moto X有长足的进步,性能强劲的同时续航也不再蹩脚,当然,我们也期待Moto能够像以前那样第一时间吃上“棒棒糖”,享受原生Android系统的独特魅 力,“棉花糖”虽然还在路上,不过我相信应该也不远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