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与辽国为何势不两立?因这场战争双方结下世仇
乾祐三年,后汉隐帝(刘承佑)猜忌大将郭威,结果,郭威被逼上梁山,于邺都(今河北大名东北)起兵。不久,隐帝兵败为人所杀,郭威称帝建立后周。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河东节度使、太原尹刘崇也据河东十二州称帝,国号汉,史称北汉。北汉是十国里唯一在北方的。
追溯宋辽之战的起源,还要说到赵匡胤在讨伐北汉时与契丹发生的摩擦。双方经过了数次小规模战争,互有胜负。太平兴国四年,赵匡胤召见文武百官,商讨攻灭北汉的方针。虽说,许多朝臣反对讨伐北汉,但是,在主战派的坚持下,朝廷最终通过了进攻北汉的决议。
随后,契丹皇帝耶律贤紧急召见了宋朝驻辽使臣,向其质问:“为何宋朝要进攻附庸于辽国的北汉。”宋使的回答言简意赅,直接表达了宋朝的态度:“河东逆命,所当问罪,若北朝不援,则和约如故;不然,惟有战耳!”
意思就是说:北汉倘若不顺应大势,拒绝向大宋投降,大宋势必会向其兴师问罪。如果,契丹选择坐视不管,那么,宋辽之间此前提出的和约依旧奏效,反之,大宋势必会对辽国开战。
对于辽国来说,倘若,北汉被大宋降服,那么,中原将走向统一,这是每个契丹人都无法容忍的。辽景帝耶律贤焦虑万分,千方百计地筹措援军,打算阻止赵匡胤统一中原的步伐。次年二月,宋军已做好了出征的准备,赵匡胤亲自率军前往北汉。
仅用了几十天的时间,宋军就已将北汉周遭的州县全部攻破,将北汉的都城太原团团围困。值此之际,辽国的援军终于赶来,由辽国宰相耶律沙率领的六万辽军驻扎在白马岭大涧以北,观察宋军的动向。
辽军督军翼王敌烈认为,应该直接与宋军主力交锋,凭借人数优势对宋军实施打击。耶律沙对这种冒进的方案并不认同,但敌烈却以翼王的身份强令前军渡河,与宋军守将郭进交战。平心而论,敌烈的作战方案虽然比较冒险,但若能顺利实施定,能给予宋军最大程度的打击。
然而,这位辽国大王却忽略了宋军的战斗力,致使辽军根本无法借助人数优势取胜,反倒落入下风。辽军善用的骑兵战术最忌讳正面突进,应想方设法绕到敌军侧翼或后方偷袭。然而敌烈却一心想着速战速决,命令骑兵在渡河后强攻宋军的防御工事。
郭进追随赵匡胤南征北战,军事能力绝非寻常将军可比,郭进当即采取“半渡而击之”的战术,在敌烈的先头部队刚刚登上河岸,便指挥步兵在河岸边阻击,防止敌军的骑兵恢复机动性。随后,郭进亲自率领一支精兵直插敌军侧翼。
最终,辽军进退两难,包括敌烈及其子在内的多位辽军大将均死在这场阻击中。
郭进用最快的速度解决了辽军的先头部队,而辽军中军及后军正在耶律沙的率领下渡涧。耶律沙见敌烈战死,连忙率军后撤,可惜,此时的辽军已有半数入水,根本无法收住阵型,没过多久便被郭进的军队团团围困。
耶律斜轸听说耶律沙陷入宋军包围时,当即率领为数不多的辽军前往白马岭大涧进行支援。耶律斜轸不愧为辽国大将,他并未鲁莽地入阵支援,而是命令部下沿岸射击,给耶律沙的军队提供掩护。宋军经过一番恶战后,不论士气还是战斗力均下滑。
郭进见敌方援军来袭,己方已无法及时扩大战果,便及时下令撤军。随后,耶律沙狼狈地逃回岸边,与耶律斜轸汇合。最终,郭进在重整旗鼓后,再次对辽军展开打击,致使辽军全军溃败。至此,这场白马岭大战以宋军的大获全胜告终。
这场战争使北宋结束了70余年间五代十国纷乱割据的局面。进而,挥师围攻契丹重镇南京(今北京),开始了收复燕云的北伐之战。
这就是宋辽之间首次爆发的大规模战争,以辽国的全面失败而结束。在这场战争中,包块契丹大王敌烈等多名契丹高级将领遭到宋军的斩杀,辽国筹措的几万名精锐辽军战死沙场。郭进作为这场战争中最大的胜利者,亦通过这场大胜成为划时代的传奇大将,被后世所铭记。
在此之前,辽国纵横大漠,鲜有敌手,不论是同为游牧民族的部落还是中原王朝,几乎没有打过败仗。这次的惨败也使膨胀自满的辽廷进行了一番反思,辽帝深刻地意识到了中原政权的强大。辽景宗并未惩戒在这场战争中落败的主帅耶律沙,反而逐步委以重任,使其成为独当一面的辽国大将,在今后的宋辽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至于宋辽之间的关系,也因为这场战争而恶化到冰点。在后来的数百年里,双方结下世仇。虽然澶渊之盟的签订使两国关系出现了一定复苏,但是,随着金国的崛起,双方的关系再度恶化,直至辽亡于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安禄山为什么反唐?背后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