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原王朝心结的匈奴 为什么在东汉时期下逆转了呢
还不知道:为什么东汉能逆转对匈奴的形式呢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匈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在北方草原的统一游牧帝国。自战国而至秦汉,匈奴人的鬼魅身影始终徘徊在中原王朝的边境之上,是中原历代帝王始终难以释怀的心结。不过,匈奴人的辉煌最终倒在了东汉王朝的铁蹄之下,这个比之西汉与大秦战力并不卓绝的王朝,如何可以实现这样的逆转呢?
01、匈奴危局
自西汉末年发生五单于争立事件之后,匈奴内部的单于王权发生了动摇。随着匈奴与汉朝战争的经年累月,匈奴在掠夺财物、人口的同时,自身的游牧经济逐渐向奴隶制经济转化,阶级分化日渐明显。原本作为部落盟长的单于开始向君主过渡,权力的争斗日渐激烈,内部矛盾最初是由单于为传位己子,废左贤王合法继承人为引爆点展开的,单于母阏氏代表的匈奴外戚*同样纠缠于内部权力争斗中,这也就加剧了匈奴上层的权力斗争。
西汉末年呼韩邪单于南迁之事,便标志着匈奴各地区权力集团的斗争区域表面化,庞大的游牧帝国因为频繁的单于替换导致了正统权力信仰的沦丧,草原上匈奴人的力量开始分化沦丧。
02、外患之虞
两汉之交,匈奴遭到了连年的早蝗灾害,赤地数千里,人畜死亡无数,实力大减。游牧民族的力量较之农耕民族更为不稳定,大量的畜产品损失对于匈奴人而言是致命的。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 年),匈奴南边八部拥立日遂王比为单于。南单于比袭用其祖父呼韩邪单于的称号,率部众四、五万人归附东汉,东汉*将他们安置在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等边郡,助汉守边。
匈奴自此两分,居于漠北的匈奴的力量进一步减弱,原受其压迫的北面的丁零、东面的鲜卑与乌桓、西方的西域各族纷纷趁机对匈奴人进行反击,漠北草原瞬间成为众矢之的。
03、东汉的大战略
东汉*对漠北匈奴的危局认识十分准确,清楚此时是解决匈奴边患的绝好时机。东汉*不仅大发边军,并且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的部族力量,在战斗中联合南匈奴、卢水羌胡、乌桓、鲜卑共同作战。东汉对匈奴的三次大战役中(天山之战、稽洛山之战、金微山之战),羌族、乌桓与南匈奴人的数量都在万人规模以上,这些少数民族将领或者独立作战,或者在汉军将领监护之下作战,与东汉正规军相辅相成,几乎在所有战役中取得了全胜的战绩。
另外,东汉军队在大战略的部署上较之西汉更胜一筹,战役初始阶段便占领伊吾,斩断匈奴右臂,随后利用对漠北草原十分熟悉的匈奴人作为向导,精准打击北匈奴单于的聚居地,一改西汉军队常常远征无所获的尴尬局面,时常可以将匈奴主力一锅端,如私渠比鞮海(今蒙古乌布苏泊)一役,斩杀名王以下1.3 万人,获牲畜百万余头。北匈奴81部,共 20 万人投降。窦宪、耿秉一直北进到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出塞3000 余里,完成了勒石记功的壮举。
图/燕然山铭
除此之外,东汉军队具有明显的战略驱赶意图,力图迫使匈奴向西迁徙,而非逃入南西伯利亚的漠北深处,这使得匈奴丧失了东山再起的归属地,只能如丧家之犬般仓皇西逃。
参考文献:1.游牧者的抉择
2.中国全史百卷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