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结束三国乱世 为何没有千古流芳呢
司马懿家族终结三国乱世为何没有千古流芳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因为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古代什么职位最危险?不是君临天下的皇帝,不是位居东宫的太子,也不是六宫之主的皇后,而是独揽大权的辅政托孤大臣,自古以来凡居此位者结局大多只有两个,推翻皇帝自己上位或被皇帝清算。诸葛亮开创了权臣的第三个结局,即君臣和睦,互不猜疑。
其实能做到这一点的难度可谓逆天。一般而言作为托孤大臣,独揽大权,架空皇帝,肯定会有很多人前来依附自己,*必然膨胀,皇帝很难不产生忌惮,再加之身边小人离间,保障君臣和睦难度很大。作为实际的执政者,在执行政策时难免得罪部分人的利益,甚至得罪皇帝,一旦失去权力极有可能被反攻倒算,所以在互不信任的前提下托孤大臣往往踏上一条不断揽权以求自保的不归路。
从自身而言一朝掌握无上权力难免陷入利令智昏的地步,即便自己修养很高也保不住下面的家眷、家奴仗势欺人。霍光对于汉朝也可谓兢兢业业,但其妻霍显为了能让女儿上位居然毒死汉宣帝原配皇后。霍光的家奴也仰仗主子的权力作威作福,有首《羽林郎》的乐府诗便刻画了霍光家奴冯子都仰仗主子*胡作非为的嘴脸。所以自古以来托孤辅政大臣下场一般不外乎被清算或上位两种。从霍光、王莽、司马懿到西晋的杨骏,再到宇文护、杨坚,乃至明清的张居正、多尔衮、顾命八大臣皆未能跳出这个怪圈。唯独诸葛亮,身居高位而不自傲,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好色、不酗酒、不纵情歌舞,不以公谋私,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自表后主》临终前也没有把权力移交给自己的儿子、弟弟,却仍不忘以德勉励其子诸葛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诸葛亮几乎是汇集了古代儒家所提倡的所有品德于一身的楷模,论才智萧何、韩信、王猛皆是一代人杰,丝毫不亚于诸葛亮,论权力司马懿、桓温、高欢、宇文护均独揽大权,论品德历史上坚守儒家道德操守的名臣也不少,但是集智慧、权力、道德于一身者只此诸葛亮一人。
再谈谈司马懿。以后世晋朝的千古忠孝之人李密的《陈情表》里也只能说“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愣是不敢提“忠”字。而由司马懿全盘指挥的决定司马家族命运的高平陵之变取胜后,他竟然诛灭了魏太祖曹操旁支的曹氏亲贵-曹爽的全族。至此性质已经完全变化了。如果说高平陵这件事是政治斗争的自保,那么敢挥出屠刀对曹氏亲贵,那就宣告了司马氏篡权的野心已经完全显露出来。他在削弱在位实权皇帝家族的统治力,这是绝对的赤裸裸的叛逆。
反观曹操虽然专权,也是基于汉室已经被架空,或者说“皇帝”只不过是一张牌,谁捏着都一样。但是对刘氏亲贵还能以礼相待,更不会痛打落水狗再挥刀相向。这点只能说:曹操只是爱权,他对董承、伏完的这群人的手段只是保住政治地位的*手段。而不是司马家有着核心目的“篡位”的目标。曹操很爱惜羽毛,是个嘴里大吼着“并让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但实际上是个特别爱面子、爱身后名的人。曹操生逢乱世,得天下是靠自身打拼,东汉末年有实力者拥天下无可厚非。而司马懿被两次托孤,尽得皇家信任,却大行篡逆之事。这也是为何司马懿的评价比曹操更不堪。
可以说中国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但中国的公理大道是人心书写的。
五丈原那盏灯灭了,可丞相这样的人永远可以活在书里,人心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今天和一个同事去吃午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