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活百科

史书称其为“小李世民”,李泌在历史上有多厉害呢?

程序员文章站 2023-10-31 15:03:34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李泌的一些故事,欢迎阅读评论。在官僚政治没有构建成熟前,皇帝与太子的矛盾几乎是无法避免的,从初唐到中唐的种种乱象,其实都是由这个主要矛盾衍生而来的。如果老皇帝不培... [详细]...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李泌的一些故事,欢迎阅读评论。

  在官僚政治没有构建成熟前,皇帝与太子的矛盾几乎是无法避免的,从初唐到中唐的种种乱象,其实都是由这个主要矛盾衍生而来的。

  如果老皇帝不培养太子,太子肯定无法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等老皇帝死后,太子肯定会受乱臣贼子的欺负。

  如果老皇帝大力培养太子,就有可能让帝国出现两个权力中心,而太子也难免会蠢蠢欲动的想着提前接班。

  基于这种两难处境,导致老皇帝在培养太子的同时,也会培养一位或几位亲王,用他们来牵制太子。

  换一种可以放在台面上说的大道理就是: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我多培养几个儿子,将来万一太子早逝,其他儿子还可以顶上。

  从理论上讲,这种办法是可行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则通常会引发骨肉相残的悲剧。

史书称其为“小李世民”,李泌在历史上有多厉害呢?

  唐高祖李渊让太子李建成主政、亲王李世*军,结果就是亲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把太子李建成清理出局,然后强行上位。

  唐太宗李世民明知道太子亲王并重的弊端,却依然让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拥有相当的*,最后太子和魏王如同仇人一样不共戴天,太子更想杀掉李世民提前上位,最后这两个儿子都以悲剧收场。

  后来的唐肃宗李旦和唐玄宗李隆基其实也是因为类似原因失败的,只不过李旦*的时候保住了脸面,李隆基*的时候还得了个太上皇的尊号,看上去不那么狼狈而已。

  按说,唐肃宗上台之后,应该充分吸取前几任大唐皇帝的教训,不玩太子亲王并重这一套了,可唐肃宗却用实际行动证明:在权力格局构筑这方面,自己和前几任皇帝没什么区别。

  唐肃宗一方面在培养自己的长子楚王李豫,另一方面在培养自己的三子建宁王李倓。

  面对这种情形,唐肃宗的首席智囊李泌就说:“建宁王主军后,就算他不愿意追求皇位,追随在建宁王身后的军头也不会同意啊,太宗皇帝和玄宗皇帝都是这样上位的。”

  上欲以倓为天下兵马元帅,使统诸将东征,李泌曰:“建宁诚元帅才;然广平,兄也。若建宁功成,岂可使广平为吴太伯乎!”上曰:“广平,冢嗣也,何必以元帅为重!”泌曰:“广平未正位东宫。今天下艰难,众心所属,在于元帅。若建宁大功既成,陛下虽欲不以为储副,同立功者其肯已乎!太宗、上皇,即其事也。”

  李泌说的这些话,相信屏幕前的各位读者都会认为有道理,因为这并不难理解,难道唐肃宗就不懂吗?

  可唐肃宗就是一味的装傻充愣:“啊?至于吗?没有你说的这么夸张吧?”

  李泌说这些话的用意不仅是劝诫唐肃宗以史为鉴,更有另一层深意:玩太子亲王并重这种套路不是不行,但你要注意形势。

  在唐肃宗上位时,大唐已是太上皇李隆基和皇帝唐肃宗暗战的格局,如果再弄出一个太子亲王并重的格局,大唐岂不是立刻又要陷入重重内讧之中?

  当然了,李泌这话可能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李倓并不适合作为强势的主军亲王,更不适合用来制衡太子李豫。

  唐肃宗左思右想,发现李泌说的话有道理,于是放弃了让建宁王李倓主军的想法。

  从史料记载来看,建宁王李倓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亲王:他很像李世民,英明神武、刚毅果决,深受大家爱戴,在唐肃宗北上灵武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建宁王倓,性英果,有才略,从上自马嵬北行,兵众寡弱,屡逢寇盗;倓自选骁勇,居上前后,血战以卫士。上或过时未食,倓悲泣不自胜,军中皆属目向之。

  但与李世民不同的是:当李倓得知自己有可能被父皇看重,进而主军获得牵制大哥李豫的机会时,他却从未流露出任何试图夺储的意图。

  所以当他大哥李豫(唐代宗)继位之后,给予了李倓极高的评价。

  上与泌语及齐王,欲厚加褒赠,泌请用岐、薛故事赠太子,上泣曰:“吾弟首建灵武之议,成中兴之业,岐、薛岂有此功乎!竭诚忠孝,乃为谗人所害。使尚存,朕必以为太弟。今当崇以帝号,成吾夙志。”

  但是请大家注意:李豫说“如果三弟还活着,我一定让他当皇太弟”。

  李豫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李倓在唐肃宗时代就被杀了,而且是唐肃宗亲自下令赐死的。

  既然史书把李倓说得如此优秀,他又怎么会被自己的父亲下令处死呢?史书给出的原因是李倓受奸人挑拨。

  实际上,李倓的死因是他闯入了皇权禁区。

史书称其为“小李世民”,李泌在历史上有多厉害呢?

  唐肃宗为李倓安排的角色是主军亲王,认为他是可以帮忙制衡太子李豫的人,后来虽然在李泌的劝说下放弃了这个打算,却并未放弃制衡太子李豫的打算。

  换言之,就算现在不是制衡太子的好时机,就算李倓不适合制衡太子,唐肃宗在后续行动中必然会另有安排。

  可李倓呢?他不但没能帮助父亲(唐肃宗)制衡大哥(太子),反而愈发表现得和大哥亲密无间。

  也就是说,唐肃宗希望李倓扮演秦王李世民的角色,可李倓擅自改动剧本,自行扮演起齐王李元吉的角色。

  唐肃宗本就对太子李豫充满戒备,现在发现自己中意的三儿子又和太子搞在了一起。实权太子和强势亲王一旦连成一片,皇帝肯定会忍不住问一个问题:你们要干什么?

  在正常情况下,实权太子和强势亲王肯定会立刻分开,然后一二三四五六的解释一大通。

  可李倓倒好,他并没有任何想要解释的想法,反而认为是有人在挑拨他们父子三人的感情,于是居然打算清君侧。

  什么是清君侧啊?按照书本的说法就是杀掉皇帝身边的小人。可实际上,所谓的清君侧就是*的文雅用语。

  从吴王刘濞到节度使安禄山,他们起兵*时所打的旗号都是清君侧。

  或许有人会说,李倓想杀的是大太监李辅国和皇后张氏,这两人可是公认的奸臣妖后,难道不该杀吗?

  那么问题来了,杨国忠和杨贵妃兄妹是不是奸臣妖后?他们该不该杀呢?

  从臣子或后世的角度来看,或许有千种万种理由,但从当时皇帝的角度来看,妄杀他身边的重要人物,你还敢说自己不想*?

  据说,李倓曾与李泌商量过这件事,李泌告诉他,这种想法非常危险,因为它就不是人臣应该有的想法,希望你放弃这种打算,但李倓拒绝了李泌的建议。

  建宁王谓泌曰:“先生举于上,得展臣子之效,无以报德,请为先生除害。”泌曰:“何也?”以良娣为言。泌曰:“此非人所言,愿王姑置之,勿以为先。”不从。

  和太子关系亲密,想要清君侧,这样的人物怎么可能放任他活着呢?如果从唐肃宗的角度来看,李倓之死实在谈不上有多冤枉。

  但从唐肃宗给李倓安排的罪名来看,却还是有些冤枉的。

  建宁王李倓想要动手清理李辅国和张皇后的行为,在唐肃宗眼里,那肯定是时代的逆流,只是唐肃宗不愿意公开自己父子间近于你死我活的矛盾,所以这段历史就变得云遮雾罩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谁都知道李倓之死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闯入了皇权的禁区,但是在处死李倓时,公开的罪名却是李倓试图争夺太子之位。

  建宁王数于上前诋讦二人罪恶,二人谮之于上曰:“恨不得为元帅,谋害广平王。”上怒,赐死 。

  别说后人,就是身为当时人的太子李豫,都不相信李倓会与自己争位。因为李倓去世后,最伤心的人就是李豫,他损失了一个好帮手。

  对曰:“若有此心,广平当怨之。广平每与臣言其冤,辄流涕呜咽。臣今必辞陛下去,始敢言之耳。”

  李倓死后,太子李豫因为缺乏安全感,也曾一度想清君侧。

  李泌依然告诉太子,你这种思想很危险啊,希望你放弃这种打算。这一次,太子接受李泌的这种建议。

  于是广平王及李泌皆内惧。谋去辅国及良娣,泌曰:“不可,王不见建宁之祸乎?”曰:“窃为先生忧之。”泌曰:“泌与主上有约矣。俟平京师,则去还山,庶免于患。”曰:“先生去,则愈危矣。”泌曰:“王但尽人子之孝。良娣妇人,王委曲顺之,亦何能为?”

  李辅国和张皇后是好是坏?这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是皇帝的嫡系,他们的各种倒行逆施都是皇帝授权的,如果没有皇帝的授权,他们算什么东西?

  身为臣子,居然敢指着皇帝最信任的两个人破口大骂,说他们是祸国殃民的奸臣妖后,谁都知道这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注:只因李倓是唐肃宗下令处死的,所以我需要站在唐肃宗的角度,分析他做出这种决定的真实动机,并未评价这种做法对或不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