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劫盟——大唐历史上最屈辱的历史,也是唐朝历史的拐点
大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四月十九日,上午或正午,平凉(今甘肃平凉)城西泾河北岸的虎山之下,发生了一件影响我国前史进程的严重事情,史称“平凉会盟”或“平凉劫盟”。
其时平凉被吐蕃占有,吐蕃大相尚结赞借约唐会盟平凉之际,企图乘机劫唐主盟使浑瑊(jiān)。因吐蕃在军事上屡遭挫败,尚结赞遂图谋劫获浑瑊,以除去唐将。平凉劫盟发生后,唐蕃关系恶化,战事复兴。尔后两边30余年未再盟和,直到821年长庆会盟,此刻吐蕃已日暮西山,大唐也渐入傍晚。
据平凉文史专家邸广平先生考证,坐落平凉城西虎山村的会盟坛,经受了千年的风雨腐蚀和人为损坏,遗址仍矗立在泾河北岸。对它的存在,史书上有清晰的记载。《和平寰宇记》载:“会盟坛在县西北五里,右甲积谷(峪)川东南二十里……”明代的《平凉府志》和民国时期的《平凉县志》都有明白无误的记载。
邸广平先生曾两度前往观瞻,相同以为现存的那个被本地农人称为“大土台”的遗址,即是唐蕃会盟的会盟坛。大土台北约200米即是北山,排列着三条沟谷,确有具有史书所记载的伏兵条件。现残存的会盟坛高6米,直径11米,占地约120平方米,呈圆锥形,顶部为渠道,它的周围是农田。
据本地农人说,解放初期曾铲平了一部分,但后来被有关方面阻止了。也有人说,若干年前曾有人来此查询,说因为没有夯土层而被否定了。但是,却无人能解说这个大土台是如何形成的,为何它与史籍记载的会盟方位与路程能完全吻合。
他以为,其时的平凉是吐蕃的控制区,吐蕃统帅尚结赞并非诚心会盟。会盟仅仅欲绑架唐朝良将的一个骗局,因而筑坛也只能是匆促堆起的大土台而已。其时吐蕃是不是掌握夯土技术权且不说,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尚结赞决不会把筑坛当作一项严重工程认真对待,现在残存的会盟坛比本来的小了多少,已无从考证,但是它即是唐蕃平凉会盟时的会盟坛则是可信的。作为前史遗址,应该加以维护。
1200年前的四月十九日,泾水河畔,平凉城西北五里的会盟坛上,旗帜猎猎,表面上呈现出一派和解的氛围。但当两边的会盟大臣登坛替换礼衣之际,鼓声顿起,埋伏于山谷间的吐蕃马队冲出,演出了一幕劫盟的悲惨剧。好在唐朝会盟代表、前敌总指挥浑瑊将军身经百战,一看大事不妙,于匆急间跃上马背,向东急驰,幸得骆元光(李元谅)接应救援才得以脱险。但是,唐朝会盟副使崔汉衡与60多名文臣武将,皆被吐蕃扣押,唐军死500余人,被俘1000余人。
平凉劫盟的成果,当然未能使吐蕃劫杀唐朝大将浑瑊、马燧等人的如意算盘达到目的,但两国命运发生了严重影响。从此以后,唐对吐蕃以及回纥、南诏等的方针有了新的调整,吐蕃也由此从强盛走向衰败,直至割裂。而大唐在与吐蕃、回纥两国大规模交兵的数十年中,致使帝国元气大伤,从此走向了没落。
邸广平先生以为,平凉会盟是我国前史上一次严重事情,但因为其成果成“劫盟”,没有发生盟约,使得其时自以为世界霸权的唐帝国上下,颜面尽失,丢人丢地盘,所以在正史中记载不多。这一事情被后人拿去,演义给了杨家将。西北地区最为盛行的秦腔剧本《金沙滩》、《双龙会》即是以唐蕃“平凉会盟”为资料的,本来宋代平凉没有发生过劫盟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我心深深处,中有千千结
下一篇: js实现每日签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