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夷汉之间的食盐生态结构是如何重构的?
宋代夷汉关系的强化,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益、梓、利、夔四路盐课,县官之所仰给。”
自古以来,盐税就是国家税收的一个重要来源,为了保证国家税收的稳定,统治者们利用各种政治和技术优势,垄断对盐权的控制。在宋朝,四川盐区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统治者关注的重点盐区控制区域,官方垄断对盐权的控制,无疑破坏了夷汉生态空间本应有的格局平衡。由此展开了官方和夷汉之间关于盐权的博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汉夷之间食盐生态空间的重构,实现了双方利益的共赢。
汉人官方直接垄断了盐权,打破了自古以来就有的食盐生态秩序,同时也激起了夷汉之间持续已久的食盐博弈斗争
在历史上,宋朝时期的四川是当时全国最重要的井盐产地。当时,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老百姓,食盐都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之一。对于夷汉双方来说,食盐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汉人官方为求得对当地盐权的控制地位,在这场博弈中直接扮演了食盐垄断者的角色,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夷人的族群的食盐生态空间造成了严重的挤压。
拥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自古以来食盐资源就非常丰富,对于官方机构而言,食盐是财税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宋史》中曾经有过一段文字详细记载了盐税对于国家收入的重要性:
“井源或发或微,而责课如旧,任事者多务增课为功。”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官方机构已经完全控制了盐权,这对于同样需要大量食盐物资的夷人来说,可以说是重重的一击,由此构成了严重的向官方倾斜的生态格局,正如《宋会要辑稿》中记载的一般:
“煮并则川峡四路,大为监,小为井,监则置的官,并则弥上民或役衙前煮之。”
官方独霸食盐获利,通过各种手段,使得盐权完全掌控在自己的手里,极大的引起了夷人的不满。实际上,在这背后是夷汉之间关于盐权展开的激烈的博弈。
夷人虽然以游牧民族为主,这些生活在边防地区的人们,虽然在饮食习惯上和汉人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和汉人一样,食盐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调味品。
而且有些夷人因为生活的区域靠近沿海地区,对于盐的提炼技术掌握地很好,各个夷人部落之间互相交流与学习,其利用当地的盐地资源提炼出来的盐,质量和纯度都非常高,除了自己实食用以外,有些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还可以进行贸易交换,也算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宋朝时期,在四川地区有不少的夷人活动于此,而汉人官方对于食盐直接垄断式的管理,严重威胁到了夷人的利益,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夷汉之间由此展开了激烈的博弈。
夷汉之间紧张的食盐博弈关系,给宋王朝的发展带去了很多的不利影响,在双方都不愿意让步的情况下,宋朝统治者为了缓解这种紧张的关系,主动做出了让步,希望能够重新构建新的食盐生态空间,尽可能使双方达到共赢的局面。
宋代食盐生态格局和夷汉两族关系直接挂钩,汉人官方作出两大调整:不定期进行弛禁、对夷人进行赐盐
虽然掌握食盐控制大权能够给国家的财政收入带去极大的好处,但是由于夷人一直不满于这种食盐生态格局,经常和宋朝军队之间发生各种各样的摩擦,久而久之,为了抵御夷人在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各种侵染,宋朝*花费了不少的财力和物力。
虽然宋朝官方意识到自身拥有控制盐权的政治和地理优势,然而控制四川地区盐权的成本逐渐使其不堪重负。在《宋会要辑稿》中曾有一段文字记载了在长时间的博弈之后,宋朝*所背负的压力:
“戎界小井犹多,止之实难,若列堠加警,恐所得不仇所费。”
在博弈的过程中,宋朝统治者逐渐认识到单纯的武力镇压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了,调整食盐生态格局已经刻不容缓,当时的统治者主要采取了重视盐官的选拔,放宽盐禁,加大政治赐盐等措施。
对于民族四川地区盐官的选拔,统治者十分注意其待遇的提高,比如在公元1074年颁布的一道圣旨中,就明确提出了提高官员待遇的要求:
“泸州江安、合肥县深在痛有地,夷汉事多,乞自今知县并依戎、泸州通判例酬奖,突如无第二任知县人,候到任三年,与减磨期三年。”
同样,统治者也知道作为生活必需品的食盐在夷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为了稳定夷人食盐区的统治秩序,也为了稳定四川地区的稳定,官方对于夷人食盐权力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妥协,也就是说对于四川盐井地区的夷人,宋朝统治者决定采取不定期弛禁的办法,满足夷人对于食盐的需求,并借此来减少夷人对于宋王朝的不满,避免战争的发生。
与此同时,在适当放开盐禁之时,宋朝统治者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夷人进行赐盐的奖励。比如,如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夷人并没有进犯,对于帝王所颁布的各项食盐措施,也是按规矩履行。
维持了四川地区相对的稳定与和谐,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当有夷人代表进贡朝廷时,统治者会适时给夷人代表赏赐大量的食盐,让其带回夷人部落,满足他们对食盐的需求。
这些看似表面上对于食盐格局调整的措施,在本质上依旧是以汉人官方机构为主导的,但是事实证明,官方在四川地区所采取的这些食盐生态空间的调整措施,对于缓和夷汉之间的食盐冲突,确确实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宋史》中曾有一段文字记载了这样一种情况:
“比近蛮,子弟精悍,用木弩药箭,及战斗骄捷,朝廷尝团结为忠义胜军,其后,泸州、清井、石泉蛮叛,皆获其用。”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四川盐区的稳定基本实现了,双方都得到了利益共赢。
宋代食盐生态格局的调整从“垄断”到“弛禁”,实则为夷汉关系的强化,维护地区稳定和宋朝统治
汉人官方机构对于四川地区食盐生态格局的控制,引起了夷人严重的不满,直接影响到了夷汉两族之间的关系。而汉人官方对于这一食盐格局的调整,稍微平复了夷人心中的不满,也稳定了四川地区的局势,对于巩固宋王朝的政权,具有极大的意义。
食盐是夷汉两族人民都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之一,而四川地区又是盛产食盐的地方,主动调整原先的生态格局,可以维护双方的利益,调节双方之间紧张的关系。而当夷汉双方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缓和以后,夷人就更愿意积极主动的将自己的制盐的技术传授给汉人人民,所制造出来的食盐质量,相比于从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在无形中增进了两族人民之间的关系,双方更愿意齐心协力,共同制造出质量更好的食盐。
这样一来,夷汉之间紧张的关系不仅得到了缓解,四川地区的形势也得到了稳定。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由此形成,百姓可以免受战争的痛苦,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社会劳动生产过程中,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四川地区的人们也逐渐形成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其乐融融。
与此同时,汉人*也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在缓解和夷人之间关系的同时,也并没有耽误国家的食盐税收,食盐税收依旧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这一主要来源得到了保障,国库才得以充足,而*才能够有更多的钱财投入到其他方面的建设,比如大力兴修水利设施,鼓励农业发展等等,在“重农抑商”的古代,这无疑是一项众人皆支持的措施,也有利于统治者笼络人心。
总的来说,宋朝四川盐区因此地理位置的优越和食盐资源的丰富,直接引发了夷汉双方之间激烈的博弈。官方凭借自身的优势,再加上舆论和武力相结合的方式,将盐权直接垄断在自己的手里,严重破坏了当时的食盐格局。
而后,夷人在激烈的博弈中为自己争取到了相当大的利益,实现了食盐生态空间的自救。在此基础上,也缓和了双方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夷汉之间的“双赢”。这种“双赢”结果的实现,对于后代的统治者来说,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为后代的统治者有效处理民族关系以及边疆的开发,提供了有效的经验和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