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为何总是以“鸾镜”寄情?“鸾镜”是怎么成为唐朝女性感情载体的?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唐朝鸾镜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唐朝,一个封建时期高度繁荣且极具艺术氛围的时代,不但涌现出了诸如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等杰出代表人物,其他同样才华横溢的诗人也是层出不穷,给我们后世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具有郁勃浓烈浪漫气质的诗词歌赋。也正是这些诗词,让原本在唐朝时期普遍存在的冷冰冰的“鸾镜”,竟不知为何成了许多唐朝女性的情感生活载体,俨然一副一枚鸾镜一段情的模样。
唐朝诗人“王建”示意画像插图
唐朝诗词中的“鸾镜”
就好比唐朝文人“乔知之”在《杂曲歌辞·定情篇》中所写的,“妾有秦家镜,......今日持为赠,相识莫相违”,原本冷冰冰没有任何情感的鸾镜,显然是成了唐朝男女表达离别之情的“信物”,借以寄托他们那忠贞不渝的爱情。
再比如《感镜》中的“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同样是借“鸾镜”来表达唐代女性在与爱人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以至于甚至还有一部分唐代女性,还给“鸾镜”赋予了一层“封建迷信”的玄学味道,他们借镜“占卜”,也就是所谓的“镜卜”或者“镜听”。
唐朝诗人“王建”就曾专门依据唐朝女性“镜听”的现象写了一首《镜听词》,“重重摩擦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
明明白白的向我们描述了这些唐朝女性以“鸾镜”为媒介,占卜爱人当前状况的模样,表达了这些女性对爱人的思念以及空闺幽怨之情。
骆宾王示意画像插图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亦是不甘落后,在《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中留下了“龙飙去去无消息,鸾镜朝朝减容色”的诗句。
而这些案例,却也只是唐朝跟“鸾镜”相关的诗词歌赋中的冰山一角而已,但无一例外,几乎每一首唐朝诗词中的“鸾镜”,或张扬、或婉约、或浪漫、或哀怨,都承载着一个唐朝女性对爱人的思念、爱慕、亦或者是离别之情。
相信大家不难发现,原本不具任何情感特征,在唐朝时期亦是普遍存在的“鸾镜”,在这些唐朝女性的心中,俨然是成了承载她们情感生活的载体,成了她们跟爱人之间的“信物”,甚至于将这种文化特征描述成“一枚鸾镜一段情”都一点不为过。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原本很普通的“鸾镜”变得如此“不普通”呢?
化妆镜示意插图
“鸾镜”的由来
毕竟“鸾镜”说白了,就是一枚普通的“铜镜”,或者说是以“鸾凤花纹”为主题的“铜镜”,在古代也叫“妆镜”,若是放在现代,也就是现代女孩梳妆台上必有的“化妆镜”罢了。
只不过古代没有我们现代这么发达的玻璃提炼制作工艺,没有先进的化学“银镜反应”理论,也没有更为先进的电镀工艺。
所以也就没办法用“水银”和“锡”去制作“水银玻璃镜”,更没办法用“银”或者“铝”等物质去制作“电镀玻璃镜”。
在远古时期,人类甚至只能是以“水”照面,也就是以“水”为镜,既而随着时间的变迁,人类开始使用青铜器以后,由于以水照面很不方便,所以便依据“鉴于水”的理念而进一步制作出了“青铜镜”。——《庄子》
盛水的“铜盆”示意插图
这里的“鉴”可不是我们现代通常描述的“鉴别”、“鉴定”、亦或者“鉴赏”的意思,按照《说文·金部》的解释,“鉴”在这里应该是“盆”的意思,也就是“铜盆”。
所以,“鸾镜”的由来其实便是以古代的“铜盆盛水照面”为原型,去除了水,只留下了盆,然后在打造的时候刻意去除了铜盆的盆边,只留“盆底”,然后用“铅锡”等物质进行一定的打磨抛光,使其光可照人。
继而随着封建政权的更新迭代,生产力的不断提高,“鸾镜”的质量和产量也产生了质的飞跃,就跟我们现在的镜子一般成为了百姓家中的必备之物。
铜镜文物照片插图
可是无论是“鸾镜”的历史由来,还是“鸾镜”的制作工艺,都显然就跟我们现代制造“镜子”那般稀疏平常,基本就不存在以这般平常的“鸾镜”为“信物”的理由啊。
就好比我们现代,总不能在男女之间倾诉离别之情的时候,让他们每天多照照镜子吧?那场景大家可以试想下,会是个什么模样。
这也就意味着“唐朝女性”之所以会把“鸾镜”视为“情感生活”的载体,定然还另有原因,而这个原因,准确来讲,实则并不是“鸾镜”,而是“鸾镜”镜框、或者背面上的“鸾凤花纹”。
鸾鸟画像插图
“鸾镜”承载唐代女性情感生活的实质
正如《山海经·西山经》中的记载,“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有鸟,其状如翟而五釆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
在《广雅·释鸟》中亦是同样记载着“鸾鸟,......凤凰属也”,换言之,正是 “鸾鸟”的神话特性让其在传说诞生之初就具有了不一样的意味,再加上古人又普遍封建迷信,从而使得“鸾鸟”由一个古人虚构的角色逐渐演变成了“祥瑞”的象征,具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
而且,由于鸾鸟同样也属“凤凰属”,所以随着时间的变迁,人们也就开始逐渐把“鸾”看成了“凤”的别称,将两者并称“鸾凤”,从而借“鸾凤和鸣”来表达“夫妻和谐”。
但由于“凤皇,灵鸟仁瑞也。雄曰凤”,那么“鸾”自然也就成了比喻“美人”的最好载体。——《诗·大雅·卷阿》
诸如唐代诗人“卢储”在《催妆》中所描写的,“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无疑便是以“鸾”喻美人的真实体现。
双鸾衔绶纹葵花镜示意照片插图
所以,出于“鸾凤”与生俱来的这层独特的象征意义,从而也就导致其成了唐朝最为常见的装饰纹样,在服饰、青铜镜、石刻、金银器、玉器等诸多器物上都有体现。就好比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双鸾衔绶纹葵花镜”、“双鸾飞天镜”、“双鸾花枝镜”等等。
简而言之,“鸾镜”承载唐朝女性情感生活的实质,实则就是“鸾凤花纹”那别样的造型、神秘的起源、以及因此而衍生出的一系列长寿、吉祥、天下安宁、爱情美满等诸多祥瑞寓意。
就像唐朝诗人李群玉在《伤柘枝妓》中所描写的“曾见双鸾舞镜中,联飞接影对春风”,无疑便是唐朝女性借“鸾凤花纹”承载情感生活的真实写照。
古代新娘示意插画
再比如前文曾提到的“重重摩擦嫁时镜”这一句话,也正是因为“鸾凤”的这层祥瑞象征意义,让其几乎成了封建时期女性出嫁时的“陪嫁”必备之物,笔者之所以要说“一枚鸾镜一段情”,也多是因为这个原因。
而以鸾凤为主题的“鸾镜”做为当时容易购买,且价格低廉、相较于服饰等易损物件更适合长期保存的物品,自然也就成了普通女子借“鸾镜”承载对美满爱情以及幸福婚姻追求的首选。
毕竟金银等器物太贵,普通唐朝女性不一定买的起;石刻又比较少见,一般人也不具备雕刻的技艺;服饰等即便放着不穿,时间久了难免也必定会发生一定损坏不是吗?
唐朝盛世示意画像插图
唐朝女性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小
另外,受唐朝时期社会的繁荣、开放、以及*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唐朝女性的社会地位在封建时期可谓是独树一帜,基本不怎么受到“男尊女卑”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
她们可以抛头露面,踏出闺阁走上街头,可以*的出入公共场合,也同样可以跟当时的男人一样参加各种的娱乐和社交活动。
当然,对于男女之间的交往自然也就不像封建时期绝大多数政权那般,甚至于有很多的女性直到新婚之夜,才算是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夫君到底长的是什么模样。
正如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学术研究中心编审“高世瑜”在《唐代妇女》中所写的,“未婚少女私结情好,......离婚再婚蔚成风气”。
唐朝女性示意画像插图
唐朝女性俨然是从贵族千金到闺阁小姐、田野村妇,几乎所有的女子都可以大胆的向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表白,他们追求恋爱*,婚姻*,在封建时期表现出了一份唐朝女性特有的勇敢大胆以及主动热情。
那么因为这份丰富多彩的“情感生活”而衍生出的一系列爱慕、思念、别离、哀怨等诸多情愫自然也就需要找个能让她们寄托情感,继而聊以慰藉的东西。
“鸾镜”也就伴随着这样的时代大背景走到了每一个唐朝女性的眼前,成了她们利用或张扬、或婉约、或浪漫、或哀怨等诸多方式寄托“情感生活”的“信物”。
古人之所以会将“鸾镜”一分为二象征夫妻分离,亦或者用“破镜重圆”比喻夫妻重新团圆的做法和理念,其实也正是因为“鸾镜”在时代的发展中逐渐所具有的这层特殊的“文化象征意义”。
钻石示意照片插图
它已经不再是一枚普通的镜子,而是一个标志着古代女性“爱情观”的文化符号,是可以将她们的“爱情”千古流传的“永恒信物”,就这点来看,不比象征永恒爱情的“钻石”差,当然,在这里咱们不谈价值,只谈寓意。
结束语
“鸾镜”也就是这样,凭借着它对“鸾凤花纹”的承载,使其在潜移默化间成为了唐朝女性情感生活的载体,其作用也不再单纯的像现在女孩必有的“梳妆镜”一般,只是为了照镜子,而是同时还发挥出了其可以作为“信物”的社会功能。
无数古代诗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能为我们后世留下这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成了我们探究古人生活痕迹以及其情感生活的渠道之一。
正所谓,“凤折莺离恨转深,此身难负百年心,红儿若向隋朝见,破镜无因更重寻”,或许流传至今的每一枚“鸾镜”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古代女子那凄美婉约、又至情至性的爱情故事吧。——《比红儿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