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节度使为何能手握重兵堪比战国诸侯?为何说唐朝亡于藩镇?
唐代的地方军政长官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旌以专赏,节以专杀,就是后来的节度使。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来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总权。
众所周知,李世民时期唐朝征战四方,灭东突厥,征服高昌,重创高句丽,都是主动出击、外线作战,因为他拥有一支比游牧民族更为精锐的骑兵部队。《新唐书·兵志》载:
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天子又锐志武事,遂弱西北蕃。
李世民
李世民去世后,吐蕃、突厥、契丹等少数民族的骑兵开始不断袭扰唐边境地区,为应对这种态势唐军开始战略收缩,对外战略由进攻开始转向军事防御,在易受攻击的北方和西北边境构筑防御工事,部署军事力量。
为了建立庞大而且指挥灵活、快速反应的边防军队,唐*把地方*控制的分散的几百人为单位的小镇,改为驻有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的边防重镇。
其实一开始,戍边集团军是由原隶属于各卫的府兵、临时征集起来的新兵组成,由于军队动员、训练、向前线运兵都需要花费时间,要预防飘忽不定的游牧民族骑兵部队,必须在边境军镇驻守常备军,于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长期服役的常备军开始取代定期轮番防边的府兵。
起初的常备军也是依靠*分配兵额,但往往不能满足边关对军队的实际需要,开元二十五年以后,各镇节度使下的军队都相继变成了募兵。募兵的来源主要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和无职业的流浪人,以及走投无路或无依无靠之辈。他们一般终身从军,兄弟相继,父子相承,藩镇节度使掌握着他们的生杀、赏罚、升降之权,因此他们对节度使有极强的依赖性,以至于“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这样,藩镇节度使们便逐渐培养起只忠于自己的亲兵部队,拥有了军权。
当然,单纯的拥有军队远不能使节度使做大,古代军队在外动辄几十万兵,之所以还能听命于文官*,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后勤。大军若是断了粮草,这些膀大腰圆的家伙分分钟就会倾向于反噬,军人还是盗匪就是一念之间。为了养活数量庞大的藩镇集团军,同时减轻**的财政压力,唐*开始用屯田的收入解决军队的部分供应,随着常备军数量的不断增加,屯田制度在各军驻地全面展开。
起初,屯田生产的粮食由**的统一支配,但这样戍边将领调动军队还要走*程序,对边境戍防不能灵便反应,唐*不得不把防区的财政权力转给各防区的常备军将领。
景云年间,为与吐蕃、后突厥、契丹等游牧民族作战,唐*再次对西北、东北边境的军事行政*进行改革,将节度使任职长期化、官衔正式化,即把那里的数州并为一个军事战略防区,组建边防重镇。
开元、天宝年间,节度使的数目进一步增多,唐沿边境置安西、北庭、河西三节度使防御西部边境;置朔方、河东、范阳三节度使防御北部边境;置平卢节度使防御东部边境;置陇右、剑南二节度使防御西部边境。
最后一步是行政权,唐*经常临时派出巡察使、按抚使、采访处置使等到各道巡察。开元二十一年,采访使成为常设机构,负责检查本道刑狱和监察地方州县官吏,处置使则有便宜从事的大权。
为避免地方官对节度使军事行动的影响,从天宝中开始,唐*将一道“节度使与采访使”各“一人”的*,改为由藩镇节度使“一人兼领之”的*。这样,藩镇节度使便拥有了其辖区内数州的行政权。
我们知道到了天宝十年,安禄山官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还兼任河北采访使、河北道采访处置使等,辖区广遍太原、幽州、营州各地,又集军权、财政权、行政权于一身,所以当安禄山率十五万大军南下,朝廷一片动荡,宫廷警卫部队都是由临时集市商贩组成的,被逼的打开皇家仓库拿出绫罗绸缎来召募兵卒。
安史之乱后大部分时期里,绝大部分藩镇不割据,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自唐末黄巢之乱之后,朝廷终于失去对大部分藩镇的控制,出现普遍的藩镇割据。
朱温灭唐后的五代时期,节度使的权势达到了极点,皇帝的拥立与罢黜都取决于节度使,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开国君主以及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均为节度使。
唐亡于藩镇是不争的事实,五代的54年大分裂其根源则在于节度使手里有兵,占个山头就能称王,赵匡胤不想他的王朝重蹈此覆辙,北宋建国后,他问心腹赵普: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
赵普说:
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匡胤心领神会,他在一次晚宴上,给予功臣银钱田地,要求他们解除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北宋开国重臣石守信、高怀德、王审椅、张令锋、赵彦徽等人一夕之间,兵权尽解。并派遣文臣知军州事,限制了节度使节制郡县的权力;又以转运使接管了节度使的财政权利;将地方上强壮的士兵编入禁军。凡此种种,节度使徒坐空城而已。
之后,节度使一般作为宰相卸任之后的荣誉职务,往往有名无实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下一篇: 徐州会盟事件简介,越国北上会盟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