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轰动一时的杨翠喜案:一个弱女子是如何让载振丢掉乌纱帽的
话说清朝末年,戏剧十分发达,涌现了一大批如杨翠喜、小凤仙之类的优秀女文艺工作者。
既然是文艺工作者,成为万人瞩目的明星也是应有之义。如享誉京津的杨翠喜,当时就连李叔同这样的才子都甘愿拜在其石榴裙下。
李叔同之友姜丹书即在《弘一法师小传》中说:李叔同年少时,曾将“一腔牢骚忧愤,尽寄托于风情潇洒间,亦曾走马章台,斯磨金粉,与坤伶杨翠喜、葛郎金娃娃、名妓谢秋云以艺事相往还”。
据说,每次杨翠喜唱戏事毕,李叔同都会候在外场并护送其回家,可见其用情之深。
然而,才子有意,佳人无情,之后一桩轰动全国的“性贿赂案”却棒打鸳鸯,两人最终劳燕分飞,李叔同之后的向佛,或与之不无关系。
原来,这年的九月,庆亲王长子、贝子载振与徐世昌奉命前往奉天查办案件。事毕后,一行人转道天津回京。
当时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袁世凯,其将接待钦差的重大任务交给了天津巡警总办、亲信段芝贵。
段芝贵系北洋武备学堂出身,其老于官场,善于逢迎,因而在袁世凯编练北洋新军时颇受重视,并一路紧跟老袁,水涨船高。
对于老袁的安排,段芝贵自然心领神会,他对载振的喜好也是早已了如指掌。之后,在设宴给载振接风时,其掌握的名伶杨翠喜即请来助兴。
话说这翠喜姑娘也是色艺俱佳、表现不俗,愣是把载振看得目瞪口呆,神魂颠倒。
段芝贵也不是*,其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事后便一掷千金将翠喜买下赎身,并给了她一笔价值不菲的妆奁费,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送给载振。
如此佳人,不取自来,这等好事,载振自是高兴得是合不拢嘴,回去后便在老爹奕劻面前大力夸奖段芝贵。
段芝贵
关于这事,费行简的《近代名人小传》中亦有记载:
“(载振)偕徐世昌赴奉天查办事件,归过津,世凯设剧召饮,女优杨翠喜登场,姿首非佳,而颇含荡意,振一见神夺,语言颠倒。
道员段芝贵陪饮睹状,越日为翠喜脱籍,进之,媵以银十万。振愧无以酬德,芝贵谓仓卒不及备妆,此戋戋者不值贝子一笑,敢望赍酬耶?振曰:吾必有以报子,子姑待之!”
于是乎,清廷于1907年4月任命东三省督抚时,其中徐世昌为总督,“奉天巡抚着唐绍仪补授,朱家宝着署理吉林巡抚,段芝贵着赏给布政使衔署理黑龙江巡抚。”
这一任命,当然有人看出了苗头。如《凌霄一士随笔》中所云:
“东三省实行省制,主之者世凯,意在扩张*,所谓大北洋主义也。(徐、唐、朱、段)四人皆出袁荐,固见世凯后眷之隆,而奕劻之为袁尽力,自亦非鲜。”
从资历上看,唐绍仪以邮传部左侍郎授奉天巡抚,这大体相当;朱家宝原是江苏布政使,授吉林巡抚,也没人说是躐等。
唯独段芝贵不过是个直隶候补道台(正四品),居然摇身一变、连升数级,以赏布政使衔(从二品)署黑龙江巡抚,这不免让人非议了。
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天下也没有不透风的墙。任命未及一月,御史赵启霖即参了段芝贵一折,其中云:
“(段芝贵)以一万二千金于天津大观园戏馆买歌妓杨翠喜,献之载振……复从天津商会王竹林措十万金,以为庆亲王奕劻寿礼,人言藉藉,道路宣传,奕劻、载振等因为之蒙蔽朝廷,遂得以署理黑龙江巡抚。”
弹章既上,举朝皆惊。据说,慈禧太后阅后怒斥奕劻:“东三省不得已而改置督抚,我破格用人,原为富国强兵,不意汝等如此狼心欺我!”
事实上,慈禧太后对载沣的声名也颇有所知。数年前,载振即在天津与妓女谢珊珊胡闹而被御史张元奇奏劾,没想这次又故态复萌。
据说,慈禧太后曾私下问李莲英:“(杨翠喜)这小妮子有这样大的魔力,能撼动朝局吗?”只可惜,当时没人胆敢拿翠喜小影给老佛爷看,否则她见了,也会说“我见犹怜”呢。
事已如此,慈禧太后随后命醇亲王载沣与大学士孙家鼐查办此事,“务期水落石出,据实覆奏”。
然而,早已得到风声的奕劻父子及袁世凯等胸有成竹,自有办法。事后,袁世凯命心腹杨以德以骡车挟翠喜出城,之后又使人胁诱天津富商王益孙,令其自认买杨翠喜为使女。
如此一来, 查办之人只能“据实”向朝廷禀报:
“津人皆言杨翠喜为王益孙买去。当即面询王益孙,……于二月初十间在天津荣街买杨氏养女名翠喜为使女,价三千五百元,并立有字证。”
到头来,段芝贵是被免去了黑龙江巡抚的职位,而赵启霖也得了个“污蔑亲藩”的罪名,被革掉御史。
载振
上谕发布后,朝议大哗。人称“铁面御史”的状元江春霖上折指出:
天津购买使女的身价不过数十金,王益孙何以要用三千五百圆买一使女?杨翠喜乃天津当红名妓,如何肯屈身当使女?可疑之处,不下六七处。
在此压力下,载振倒也算知趣,其写了份辞呈,曰:
“思维再四,辗转彷徨,不可为臣,不可为子,唯有仰恳天恩,准予开去御前大臣、农工商部尚书要缺,以及各项差役。愿此后闭门思过,得长享光天化日之优容……”
慈禧太后看后,批了一个字:准。
此后,载振就再没有机会做官了。因为在4年后,大清亡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日本军官为什么被称为“太君”?有何来历?
下一篇: 三国时期群雄割据,人口暴减四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