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着男装”之风始于何时?为何在唐朝一度风靡?
“女着男装”之风始于何时?为何在唐朝一度风靡?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众所周知,唐朝社会风气和人们的思想都较为开化,在“男尊女卑”的古代,唐朝女性地位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与尊重,自盛唐时出现且盛行许久的“女着男装”之风,更是打破了传统礼教“男女不通衣裳”的服制(即服饰制度)约束。
一、“女着男装”之风始于何时
其实“女着男装”并非唐代首创,根据现有文字资料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夏朝,《晋书·五行志》就记载了“末喜冠男子之冠”,末喜(亦被记载为穏嬉、末嬉、妹喜、未喜等)是夏桀(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的宠妃,这位不安心于后宫生活乐于参与政治活动的女性,喜欢戴男人的官帽以及穿戴像男人一样装束,可谓女子男装的先行者。
齐灵公
此外,《晏子春秋》也记载了齐灵公喜欢身边的媵妾侍婢作男子装扮,这一行为被民间女子一一效仿,可齐灵公却下令民间女子禁止穿着男装宫内则保留此风,这个做法引起民间的不满。
晏婴
最后齐灵公不得不接纳晏婴的建议禁止宫内宫外女子做男装打扮,自此女子穿男装的风潮才渐渐过去。
到了唐代,“女着男装”之风再度来袭,而彼时唐朝男装与胡服相融合,男子日常穿搭标配是头裹幞头、身着圆领袍、腰系革带、脚蹬靴子,这也是唐高宗时期逐渐流行于女性之中的男装穿搭,后来逐步演变为不用裹幞头。
这股风潮最初是从皇宫中流行开的,唐高宗时期的一次家宴上,太平公主就以“紫杉、玉带、皂罗折上巾”的男装打扮出席,唐高宗与武则天非但没有斥责太平公主衣身着男装不成体统,还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由此可见,他们对于女儿着男装的行为是默许的,从中也可了解到唐初已有“女着男装”的现象,也是自高宗起,这一现象在民间广为流传。
到唐玄宗时期,宫里的妇人“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此时“女着男装”不仅仅是显赫权贵独有的爱好,也为平民百姓所接受,宫内宫外、贵族民间,女子们身穿男式衣衫、脚踩男人的皮靴的装扮也成为当时的时尚穿搭。
唐武宗的爱妃王氏,就曾身着男子袍服陪同武宗外出狩猎,由此可见女子穿男服到唐后期仍然存在,只是此风已大不如前。
在唐代,女婢穿男装被称为“袍裤”,这个词原本的意思是把袍、衫的袖子脱下来缠在腰上,原本是一种男装的穿戴的法,后来被用来代指代穿男装服侍主人的婢女。
透过唐五代时期的文学作品,也能看到“女着男装”现象在民间的十分普遍。
裴铏的《传奇·虬须客传》中记红拂为避杨素追捕“乃雄服乘马,排闼而去”。
李公佐《谢小娥传》里的女扮男装为父报仇的小娥:“尔后小娥便为男子服,佣保于江湖间。”
马缟《中华古今注》里爱着男装的士人之妻:“至天宝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内外一体也。”
唐代女子身着男装的形象在已出土的文物壁画上也有所展现。
二、促使唐代“女着男装”之风兴起的因素
▇开化的社会环境
唐朝统治者多有胡人血统,对于胡人文化的认同与推崇也丰富着唐朝礼俗、服饰、音乐、舞蹈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初唐时期开化的社会风气,以及统治者性格奔放、不羁,也使得宗教礼数在唐朝难以得到严格地实行,因而“女子无才便是德”风气并不明显,这也让当时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升,女子不再遵循旧制所要求的“行莫回头,语莫掀唇,坐莫动膝,立莫摇裙,喜莫大笑,怒莫高声。内外各处,男女异群。莫窥外壁,莫出外庭”,不仅可以*参加社会活动,公主与外臣还能饮酒、对诗、游戏等文化互动。
此外,参加体育活动也深受唐代女性所喜爱,当时骑马、射箭、打猎、蹴鞠等户外体育活动较为普及,如果女性穿着儒群参与其中不仅活动不便还会产生危险,而基于胡服便捷、方便的特点改良后的男装,便成了很多女子的选择,这种的装束不仅降低了危险系数,也便于随时随地驰骋疆场,“女着男装”的普及也随之加速。
▇男女平权意识的觉醒
一直以来,唐朝与众多少数民族都有政治、文化方面的交流,形成了多远交融的繁荣景象,少数民族女性的直爽、洒脱性格,以及少数民族母系氏族中妇女能有较高社会地位的遗风,也在影响着汉族长久以来男尊女卑的思想,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一定提高,在生活乃至政治方面都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
同时,佛家、道家文化在唐代的兴起,也让大众形成“众生平等”“阴阳均和”等思想意识,为当时男女平权意识创造了有利条件,“男女不通衣裳”服制的打破也侧面说明了这一点。
三、“女着男装”风气的消失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力受到损伤走向内忧外患的衰落局面,面对屡次胡人的入侵以及华夷意识的加强,唐朝对胡风也渐渐摒弃,女子也鲜少着男装,服饰也转回传的统博衣宽袖,衣袖宽大、长裙曳地再次成为唐朝女装的主流,从前风靡全国的“女着男装”风尚也逐渐消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