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后,曹操为什么不继续南下呢?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趣历史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曹操的故事。
赤壁之后,曹操无力南征是事实,倒不是因为曹氏*变弱,而是孙刘*得到加强。再加上曹魏内部混乱,曹操年纪又大(出生于155年,赤壁之战的时候已经53岁),三方并立的格局已经初步显现。
曹操征伐汉中张鲁,拿下汉中后,刘晔、司马懿劝曹操趁刘备根基不稳,拿下蜀地。曹操叹了后气:“人不能太贪心,不能刚拿下了汉中,又贪图蜀地。”曹操用的是刘秀曾说的“得陇望蜀”。
刘备忙于整合益州,曹操则刚刚胜利,士气正旺,若率军南下,真够刘备喝一壶的。可这时候已经建安二十年,曹操60岁了,英雄总会迟暮。曹操老了,没了曾经的雄心壮志,他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赤壁之战阻止了曹操一统天下,对他本身的实力不一定有什么影响,否则孙权也不会连合肥也拿不下来,周瑜也不会被曹仁挡于南阳长达一年。
曹操南下受阻,将眼光放到了关中,关中太重要,西连凉州,东联中原,南接益州。谁占据关中,谁就有了战略优势。张鲁、马超也许不足为患,若他们与刘备联合了呢?刘备忍了一辈子,总算有了地盘,正要大展身手呢。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西征关中,这一打就打到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直到汉中张鲁投降,才结束征西战争。
曹操之所以用了这么久,主要因为韩遂、马腾(马超)在关中、西凉基础雄厚。要知道,韩遂可是在灵帝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作乱了,马腾更是西凉豪族出身,韩遂与马氏占据地利、人和。
韩遂死后,曹操击败马超,才拿下关中、凉州,刘备也利用曹操无暇他顾的时机,占据刘璋所在的益州,有了抗衡曹操的基础。
建安二十年后,刘备在消化益州、荆州(四郡),曹操则整合内部,为将来打算。当时最强大的*是曹操,他地盘最大、人口最多,军队也是最强的。可地盘大也有地盘大的难处——内部*多,做不到当年的万众一心。
赤壁之战后的曹操,类似当年的袁绍——内部派系多,资源无法整合。管理100人,和管理上万、几十万人不是一个概念。人多地盘大,事也多了,曹操的精力也被牵扯太多。
战争不仅是战场上的事,背后的政治管理更为关键。士兵来源、粮草准备以及运输、武器铠甲的制造、战争器械的打造、军饷支出等等,都影响战场上的胜负。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挡板,政治资源便是曹操*的“容量”底线。
曹操已经老了,他不仅需要考虑外在环境,例如下一步打谁,是刘备还是孙权,或去打打鲜卑、乌桓。他更要考虑自己的下一步——周武王还是周公。
周武王灭了商朝,周公当了一阵天子又把政权还给成王。可曹操能学周公吗?刘协当了20年的傀儡,心里能没有怨气?还政于汉室,曹家恐怕第一个被灭。
哪怕曹操真的傻乎乎还权刘协,他的手下也不会同意。跟随曹操打天下的人,有曹操的亲戚,有依附的世家,这些人是曹操的拥护者,也是利益既得者——曹操的利益就是他们的利益。
曹操只能一步步向上走。建安十八年,曹操登位魏公,迈出第一步。同年七月,曹操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汉帝刘协,成为皇帝的老丈人,这让曹操在身份上又“高”皇帝一辈。
建安十九年,天子刘协下诏:曹公地位在诸侯王上。曹操虽没魏王名号,却有了魏王的地位。十一月,曹操废掉皇后伏氏,杀掉她所生的两位皇子,并灭了伏氏一门,又在十二月,将自己的女儿立为皇后。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进公爵为魏王,离天子之位仅仅一步之遥。曹操用三四年的时间,为自己造势,一步步建立“篡汉”的政治资本。
曹操升官,他的手下才能依次受封为加官进爵。官职只是自己的权势、地位,爵位才是家族的保障。跟着曹操打天下的人,不就等着这一天么。
曹操人生的最后几年,更多的是在安排后事,分配好曹魏内部利益,将曹操打造成真正的利益集团。曹丕一上台就篡汉,正是得益于曹操的这一系列操作,否则,真当篡位那么容易?
魏晋南北朝篡位成家常便饭,那是因为有了“前车之鉴”——他能干,我为何不能干?篡汉可没什么经验借鉴啊。为了改朝换代,曹操用了20多年,司马氏也用了十几年,俩个家族都是小心翼翼。
到了刘裕,提把刀就换了东晋天下,因为环境已经变了,皇帝已经不值钱了。刘裕之后,只要有兵有人,人人能做皇帝,尤其乱世,脸面已经不重要了。
曹操有当皇帝的想法吗?肯定有的,否则他也不会一步步提升自己,让自己离那个位子更近。若不是刘备进攻汉中,曹操没准真的再进一步。曹操心中犹豫吗?也许吧,毕竟他始终没有迈出最后一步,不是吗?
历史上篡位、篡权的奸臣很多,为何曹操是那个挨骂最多的人?因为他是第一个“篡位”的大奸臣,就好比嬴政是第一个皇帝。第一个做某件事的人,总会被历史记住,无论好事还是坏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ORM和Mybat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