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的匈奴人到底去了哪里 他们为什么会逐渐的消失了
对东汉的匈奴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想要搞明白匈奴人去了哪里,我认为先要搞明白匈奴是怎么来的,他们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以及他们后来去了哪里。
按照匈奴人的说法,他们是夏桀的儿子淳维的后裔,司马迁在《史记》中引用匈奴人传说,记载为“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獯鬻、熏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
总体上来说,这是一个从周朝开始一直到东汉,一直活跃在中原以北的民族,但是我认为匈奴应该不是单一的民族,而是一个游牧民族大联盟,或者说是对当时整个中原以北游牧民族的统称。
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这种称谓的统一应该是在汉朝时期,在此之前,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影响力有限,春秋时期的齐国,战国时期的赵国都曾吊打过匈奴,尤其是李牧曾经以少数兵力沉重打击匈奴,使得匈奴很长时间不敢再犯。
尽管双方存在战争,但是双方应该也是不断学习的,战国时期赵国之所以突然变强,主要原因就是赵武灵王进行了“胡服骑射”改革,说白了就是学习胡人穿戴和打仗。
总体来说,秦朝之前的匈奴并不强大,在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还派遣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将匈奴驱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然而在刘邦建立汉朝时,刘邦曾经率领三十二万大军征讨匈奴,结果被吊打,还是贿赂当时冒顿单于的夫人才得以解脱,从此汉朝对匈奴就采取软弱的外交政策。
刘邦戎马一生,打仗无数,为何会败给匈奴呢?
其实,很大原因就是中原文明在发展的时候,匈奴的民族也在不断发展。
经历战国七雄争霸战统一起来的秦朝采取“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农耕文明之间的融合,然而秦始皇构筑长城防止匈奴入侵,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游牧文明得以快速融合,史料记载匈奴“以灭夷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以定。”
至汉代,“匈奴稍强,蚕食诸侯,故破走月氏,因兵威,徙小国,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即匈奴统一塞北部族。
可以说,突然强大的匈奴并非单一民族的崛起,而是多民族的融合与联合,在西汉初期达到了全盛状态。
经过刘邦与匈奴之战后的西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再未敢对匈奴用兵,刘邦死后,匈奴单于曾写信“调戏”过吕雉,纵然下手狠毒的吕雉,对待匈奴也只能毕恭毕敬,直到汉武帝时,中原王朝经过修生养息,才敢于重新与匈奴开战。
经过汉武帝时期的军事重挫,匈奴被打得四分五裂,到刘秀建立东汉的时候,南匈奴投降刘秀,到汉和帝时期,派遣大将窦宪北击匈奴,在一系列的军事打击下,北匈奴*西迁康居,地点大概在现在的中亚地区,后来可能继续西迁,有学者认为欧洲的匈牙利、奥地利等民族可能就是匈奴后裔。
当然,被打跑的匈奴只是一少部分,大部分的匈奴人最后都在后来的民族大融合中成了新的民族,“关中人口百余万,戎狄居半,汉匈杂居”。在晋朝时期的“五胡乱华”中,就有匈奴的后裔。
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后崛起的鲜卑族一部与匈奴合并,融合为铁弗人,曾经击败东晋军队,在关中地区立国,后来又被鲜卑拓跋氏打败,后被撵到东亚。其中也有一小部分进入辽东半岛。
可以说,五胡乱华及南北朝并立期间,是匈奴在历史舞台上的最后一次露面,此后就被融合到其他的民族中。
在匈奴巅峰时期,其范围包括现在的整个蒙古高原地区,其文化对后来的北方游牧民族产生重大影响,其信奉的萨满教与后来蒙古族、满族等民族的宗教信仰相同,也强有力的说明匈奴人并非消亡,而是融入到其他民族当中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