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德无才的傀儡皇帝,揭秘赵扩的悲催的一生
你了解赵扩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乾道四年十月十九,赵扩出生于恭王府邸,他是光宗赵惇和李凤娘所生的第二子。据说有一天晚上,赵扩的母亲李凤娘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她梦见一个大太阳坠落到自家庭院里,她用手托住了它。没过多久,她就怀有身孕。到赵扩出生的当天夜晚,瑞气祥光绕室。因此,李凤娘就认定,她的这个儿子将来肯定会有一番大作为,也一直把他视为心肝宝贝。 乾道五年五月,赐名赵扩。淳熙五年十月,授予明州观察使,封英国公。淳熙十二年三月,封平阳郡王。淳熙十六年三月,进封嘉王。绍熙五年,被正式册立为太子。同年七月,赵扩便正式登上皇位,是为宋宁宗,成为南宋第四位皇帝,宋朝第十三位皇帝。据说,赵扩继位那一幕,颇有一番戏剧风味。赵扩继位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当时,太皇太后吴氏命赵扩穿上黄袍时,赵扩看到黄袍后居然吓得绕着殿柱逃避,口中还大声喊道:“儿臣做不得,做不得。”太皇太后哪能允许他这般胡闹,于是命几名大臣夹扶着赵扩,强行替他换上了黄袍。赵扩挣扎了半天,知道仅靠自己一人的力量,是改变不了这一事实的。无奈之下,他只好在太皇太后的监督下,登上了皇位。新皇登基,装腔作势逊让一番者大有人在,但赵扩似乎是出于真心不愿意继承这个皇位。
当时朝野上下,有不少大臣在私下里议论赵扩。有的大臣说,赵扩这是“不慧”,也就是说他智商不高。从他继位前后的表现来看,他的确是一个愚昧无能、毫无主见的人,听凭他人摆布,他也只有默默承受。也有的大臣说,赵扩大概只是想做一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亲王,而不愿做九五之尊的皇帝,为国家大事劳心费神。其实,继光宗赵惇继位之后,南宋又由赵扩这么一个皇帝统治了30年,这个国家就像一个病人,被庸医一误再误,最终病入膏肓。赵惇的长子是赵梃任保宁军节度使,可惜早亡;次子是赵扩,他作为赵惇唯一的子嗣,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赵惇继位之后,他就被封为嘉王,到宫外府邸居住。赵扩搬家那天,赵惇不仅将自己在东宫时收藏的图书全部赐予他,还亲自为他挑选了黄裳、陈傅良、彭龟年等一批名人雅士,担任他的老师。那时候的嘉王虽然胆小怕事,但在学习方面还是比较勤奋的,这也算是他的一个优点吧。他继位之初,曾亲自开列了十部经史书目,又开列了一张十人的名单。之后,他还告诉彭龟年说:“朕读的书太少了,打算把讲官增置到十名,每人各专讲一书。”因此,在他选定的讲官中,既有原嘉王府的黄裳等人,更有他仰慕已久的大儒朱熹,堪称极尽一时之选。
尽管赵扩如此好学,在学习方面也的确下了一番功夫,但是他似乎只注重读书的数量。对于书中的内容意义,他却是一知半解,不能够深入地去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所以,他虽然继位已有几个月,但他的理政能力好像并没有太大的提高。对此,朝中大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又不好多说什么。眼看着群臣的奏疏堆积如山,可是赵扩能力有限,实在不能及时批复。这时候,他的老师彭龟年也为他着了急,于是给了他这样一条建议:“让负责进呈奏疏的通进司把奏疏开列一单,皇帝阅后,在单子上注明需要亲自过目的部分,其他的就可交由三省、枢密院处理,这样,处理奏章的效率就可以大大提高。”其实,对自己这位学生的天分,彭龟年早就深有了解,因此,他干脆就附上了单子的格式,方便赵扩能够照葫芦画瓢。但即便是老师手把手的教导,赵扩还是弄不明白。所以,赵扩坚持了没多久,就放弃采纳这条建议。从那以后,凡是大臣的奏章,他一律批“可”,倒也省去了不少时间;可是这样一来,方便了他,却害苦了那些大臣们。明明两位大臣的奏章是针锋相对的,皇上却看都不看,统统批了“可”。到底以谁为是,以谁为非呢?这可让大臣们伤透了脑筋。正常来讲,批阅奏章、临朝听政,这些都是一个皇帝想要表达自己意旨的方式。
但是,赵扩却跟其他皇帝不一样,他也许是不愿意受到任何的约束,所以他选择了一条非正常的理政途径——御笔。什么是御笔呢?就是由皇帝在内宫批示,不经过三省等*决策机构,直接下达执行。赵扩哪里知道,他的这种做法已经失去了对君权的制约,是不合制度的。因为传达御笔,必定要经过宦官和近幸之手,如果皇帝是精明强干之君,尚不致酿成大患。但是,赵扩是一个理政能力很弱的皇帝,滥用御笔只能为权臣*制造可乘之机。他们通过勾结宦官和后宫,或对御笔的批示施加影响,或在御笔的传达过程中上下其手,让御笔成为自己利用的工具,甚至假造御笔,代行皇帝之权。在政事方面,虽然赵扩很少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对台谏的意见,他却是极其重视。宋代的台谏官,有纠正帝王为政疏失、弹劾百官的权力。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的议论代表了当时的公众舆论,历代宋帝都非常重视台谏奏议。一直以来,赵扩都十分严格遵循祖宗之法,他曾对人说:“台谏者,公论自出,心尝畏之。”殊不知,台谏的公正性是建立在帝王有知人之明的前提之上的,只有正直的士大夫入选台谏,才能使台谏发挥正常、良好的作用。但是赵扩却恰恰缺乏辨别人才的能力,他一味认定,台谏之议代表公论不可不听,至于台谏官到底是君子还是小人,他一直是不闻不问的态度。
结果,原本受到士大夫尊敬和向往的台谏职位上,充斥着败类,他们打击异己、讨好权臣,是权臣用以控制赵扩的又一有效工具。由此看来,赵扩不仅头脑简单,而且身体也不是很好。当时,赵扩走到哪里,逛到哪里,身边都有两个小太监扛着两扇小屏作前导,一屏上写着“少饮酒,怕吐”,另一屏上写着“少食生冷,怕肚痛”。可见,他的体质羸弱,身边人都为他的身体操碎了心。因为身体的原因,也大大影响了赵扩处理政务。为了养好身体,他整日深居内宫,下情难以上达。当时那种状况,朝中大臣若是想要蒙蔽他,真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当然,赵扩为人尚不失仁厚,对民间疾苦颇为关心和同情,百姓还算拥戴他,并没有故意为难他。所以,他执政期间,时局还算稳定。据说,在赵扩还没继位之前,他曾护送赵构的灵柩去山阴下葬。路途中,他看到农民们在田间艰难稼穑的场景,于是对身边的人感慨说:“平常在深宫之内,怎能知道劳动的艰苦!”所以,在他刚刚继位之后,赵扩几乎每年都颁布蠲免各种赋税的诏书。由此看来,赵扩还是一个十分爱护百姓的好皇帝呢。同时,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上,赵扩也是力行节俭。
从他平时的穿戴上就可以看出,他从不过分讲究穿着,在饮食器皿方面,他也追求的是实用而不奢华,使用的酒器也都是以锡代银。有一年元宵之夜,宫中所有人都沉浸在一片热闹的气氛中,可是赵扩却独自端坐在清冷的烛光下,一边酌酒,一边赏月。他身边的一名宦官看见了,就问:“上元之夜,官家为什么不大摆宴席庆祝一下?”赵扩立即回答道:“你知道什么,外间百姓没有饭吃,朕怎么能有心思饮酒呢?”如此看来,赵扩虽然执政能力没那么强,但他的确是一个有德行的君王,时时刻刻都在替百姓着想。赵扩在位期间,有人是这样评价他的:“无声色之奉,无游畋之娱,无耽乐饮酒之过,不事奢靡,不殖货利,不行暴虐,凡前代帝王失德之事,陛下皆无之。”其中,虽然有臣下对皇帝的溢美成分,但相比那些贪图享乐、不顾百姓死活的君主,宁宗赵扩的确当得起这一评价。唯一可惜的是,他虽然有德但却无才。他在位的这三十年间,几乎是被权臣和后宫控制的;他虽然是一国之君,但也不过是坐在龙椅上的一具傀儡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昨天我做了什么
下一篇: 细析MP3各种供电方案的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