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如何支持元曲发展?
元曲是兴盛于元朝时期的一种文艺形式,其历史地位足以同唐诗、宋词并驾齐驱,三者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耀眼的宝藏。然而,在许多人印象中,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那么元曲为什么能够在这个“黑暗时代”中走上巅峰呢?这还得从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夺取蒙古帝国汗位的事情上开始说起。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忽必烈通过武力手段,成功夺得了大汗宝座,但并非所有蒙古贵族都承认他的权威。在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中,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都是忽必烈的反对者,只有远在波斯的伊利汗国承认忽必烈的大汗地位。不过伊利汗国和元朝相隔太远,前者基本处于自治状态,所以这种承认也仅仅停留在名义上。
由于蒙古帝国的内部分裂使忽必烈急切想要找到新的支持者,因此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皇帝,得到汉人的支持对忽必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为此,他必须变得更加认同中国和接受汉文化,以此吸引汉人的忠诚。
忽必烈希望把自己扮演成一个中国文化保护人的角色,因此对于大部分文化活动,他都给予支持或者至少是不反对。忽必烈知道在汉人眼中,一位好皇帝应该是传统文化的支持者,而元曲作为当时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正是最好的媒介。
元朝初期,随着战事的日渐平息,城市也开始恢复发展。当时一些“蕃曲”、“胡乐”传入大都(今北京)、临安(今杭州)等城市,并在民间受到热捧。一些城市很快发展出了数十座剧场,而且场场爆满,其热闹程度可见一斑。原先那些被视为贱民的男女演员摇身一变成为了受大家追捧的名角。由于这些表演穿插着唱歌、舞蹈、杂技,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小品,因此当时的人称之为“杂剧”。
不过,虽然这些表演在名义上叫杂剧,其专业程度却一点都不马虎。大部分戏剧是由专业剧作家以及由于废除科举制度而被排除在官场之外的汉人文士所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被称为“元曲四大家”的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曲中有许多家喻户晓的经典名句,比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由于忽必烈以及元朝后来的皇帝都旗帜鲜明地支持元曲发展,因此元曲作家可以大胆撰写各种主题而不用担心遭到审查。事实上,很多元曲都非常明显地抨击当时社会中的阴暗面,比如关汉卿的千古名作《窦娥冤》,但朝廷并没有因此给元曲作家“穿小鞋”。元朝皇帝还经常在宫廷里观看一些元曲剧目的演出,甚至有时候他们直接充当了元曲作家的庇护人。因此,元曲在元朝时期能够兴盛发展和元朝皇帝的鼎力支持密不可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