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程序员文章站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分享程序员计算机编程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科技

“刷脸”加速取代密码 苹果出新规保护隐私

程序员文章站 2022-03-15 21:14:37
本报记者 陶力 实习生 韦静 上海报道任何一项新技术的背后,都可能悬挂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人脸识别也是如此,人们惊叹于“神奇”之时,隐私问题也在逼近。日前,苹果发布的iPho...

“刷脸”加速取代密码 苹果出新规保护隐私

本报记者 陶力 实习生 韦静 上海报道

任何一项新技术的背后,都可能悬挂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人脸识别也是如此,人们惊叹于“神奇”之时,隐私问题也在逼近。

日前,苹果发布的iPhone X狠心拿掉了一直视为特色的home键,转而变成人脸识别功能解锁手机,这项技术也引发了争议。对此,苹果在系统条款中表示,13岁以下儿童禁止使用Face ID。苹果的App Store审核指南还规定,13岁以下儿童在使用面部识别的时候必须要提供一个额外的授权方式。

这一举动保护了儿童用户的隐私,也让人思索人脸解锁背后的安全问题。事实上,在苹果公司推出这项技术之前,国内的科技公司也开始了多种试验,如“刷脸”取款、“刷脸”进站、“刷脸”考勤等等。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人脸识别解锁可能成为智能手机的新标配。

蚂蚁金服生物识别负责人陈继东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透露,支付宝从2015年开始,已经率先实现人脸识别登录,并将其应用于金融级场景。“在应用场景上最大的区别,Face ID是与设备绑定,支付宝的刷脸与设备无关。换句话说,一台iPhone上要想使用Face ID,必须先在这台手机上进行信息采集,且换一台机器后便不能使用,需要再次采集。”

因此,人脸识别技术现在已经广泛用于金融、交通、政务等领域。IT与知识产权律师、中国互联网协会信用评价中心法律顾问赵占领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人的面部数据特征属于隐私权范围,人脸识别技术本身属于技术领域,对于技术来说,没有禁止性的规定。但是相对来说,技术不是绝对安全的。如果构成隐私泄漏,关键在于犯罪分子从何种渠道以及如何利用这些隐私信息。

应用广泛落地

如今人脸识别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词,脸取代密码也正被更多人所熟知。国内的科技公司在苹果推出这项技术之前也开始了多种试验,例如肯德基刷脸付款免于用手机支付,无人超市刷脸购物,蚂蚁金服向物流行业开放人脸识别,上海交警用人脸识别违章等等。

用脸取代密码可以省去记忆复杂、繁琐的密码,降低用户使用成本和使用难度。其次身份证、护照、驾驶证等容易丢失、被盗,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公益场景中,一些生物识别公司开始尝试用人脸识别帮助寻找走失的老人和小孩。

在国内,支付宝率先推出了刷脸支付,自2015年起这一技术先后用于实名认证、找回密码、支付风险校验等场景, 2017年9月支付宝率先在支付环节实现人脸识别的商用试点。

同是刷脸,支付宝和苹果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据技术行业人士介绍,iPhone X优于硬件,支付宝优于算法。苹果的Face ID是绑定设备(手机)的,只能在这台手机上用,其好处在于在识别时间上有优势。设备只会存储一个特定的人脸信息,对比时将采集到的信息与此前存储的信息进行对比,符合则通过,不符合则拒绝。但劣势在于换一台设备,则无法使用。此外,与一台iPhone能储存5个指纹信息的Touch ID不同,Face ID只能对一张脸认证,想要增加新脸,就得删除旧的。

支付宝在进行人脸识别绑定账号,将采集到的信息与身份证信息进行对比,不用绑定到设备上。支付宝的人脸识别是用于金融级的场景,必须满足金融级的实名认证,在进行人脸识别时,不仅要识别出这个人是不是之前采集信息的那个人,还需要知道这个人是谁,在安全性和识别精度上都有更高要求。

因此,支付宝是基于账户的人脸识别,外延性会更强。因为可以脱离设备的束缚,在公用设备上也能使用,因此能从线上走向线下,实现线下的刷脸核身甚至刷脸支付。

蚂蚁金服CTO程立谈到人脸识别时表示,随着技术的成熟,人脸识别落地的应用场景也在开始增加。用户在开通花呗、提高花呗额度、芝麻认证、找回或修改密码上,都能使用刷脸。

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普及,线下刷脸也将会是一个新趋势。而基于账户的人脸识别,能让用户在公用设备上,无需提前注册,也能识别到账号,进行操作。在未来的应用场景将会十分广泛。

信息泄露忧虑

由于隐私问题引发了广泛争议,苹果也做出了相关改进。近期iPhone X手机加入新规定,苹果在用户条款中表示,13岁以下儿童禁止使用Face ID。苹果的App Store审核指南还规定,13岁以下儿童在使用面部识别的时候必须要提供一个额外的授权方式。这也就是说,13岁以下的儿童将无法授权使用Face ID人脸识别功能,而这些儿童使用中,必须要提供一个额外的授权方式。苹果此举保护了儿童用户的隐私安全,同时也不禁让人思索人脸解锁背后的安全与隐私问题。

有接受采访的技术人士认为,“人脸”被收录就可能指向泄漏,乃至被别有用心者倒卖,或被用来行骗牟利。眼下,手机已变成用户隐私的集中地,通讯录、位置信息、银行卡、信用卡卡号、社交账号密码等具有很大的价值,在浏览器中,浏览记录和Cookies是默认需要被收集的。而各种APP更是拥有记录地理位置、读取通讯录等权限,这使得大量的隐私暴露。

苹果iCloud此前引发的“艳照门”事件,很多人还记忆犹新。这个发生在三年前的事件让苹果和用户蒙上了阴影。数百张艳照被发布到网上以后引起了轰动,由于其中很多是好莱坞当红女星和男星,所以引发了一系列讨论和关注。随后,从黑客口中得知,问题来自于苹果的iCloud漏洞,导致黑客下载了大量的照片。这次事件再次给人们敲响警钟:生活在大数据时代,要注意保护隐私。

此外,“刷脸”支付的商用落地也面临难题。虽然有一些公司进行过特定场景下的刷脸支付内测,但都未正式对公众开放,也未投入商用。这是因为“刷脸支付”与普通的人脸识别应用场景相比,难度更高,更难实现。

上述技术人士认为,支付与用户的资金直接相关,刷脸支付的商用化意味着,普通用户通过人脸识别可以进行支付。这对识别技术的准确率、响应时间和安全性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与其他的使用场景不同,如果在支付环节出现问题,会直接导致资金损失。另外,商用的真实应用场景复杂多变,让人脸识别技术的挑战更大。比如,白天和晚上的光线不同,对采集的图像质量会有影响;也有可能因为用户体型不同,面对固定摄像头的角度和姿势各异,会进一步加大识别的难度。

因此,虽然国内外人脸识别的应用场景在不断扩展,但此前始终没有进入支付领域。

赵占领认为,人的面部数据特征属于隐私权范围,人脸识别技术本身属于技术领域。中国目前关于隐私的保护条律有很多,《*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侵权责任法》等,都会对隐私权进行保护。但是相对来说,技术没有绝对安全的。苹果的面部识别如果不泄漏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在技术使用中是商家的过错,则会构成泄漏隐私的行为。

(编辑:周开平,邮箱:zhoukp@21jingji.com)